冯强学
(甘肃省泾川县红河乡九年制学校,甘肃 泾川)
“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法宝。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启蒙学科,不论是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还是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或者是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存在教与学契合度不高的现实问题,亟待我们对症下药,探索解决。结合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学生对未知事物存在强烈的探索欲望,化学课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这种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驱行为,主动学习,主动钻研,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事半功倍。
化学是一门生活化特点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应该精心遴选生动的生活实例,扩大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如在教学“二氧化碳”这节内容时,可尝试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可乐、雪碧来制取二氧化碳,也可用生活中的食用碱面和食醋来制取,这样既能真正把化学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又能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应用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达到教学内容的高度整合。
化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富有特色和挑战性的实验,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例如,教材第一单元学习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扇闻法,按照传统做法,教师多次强调、演示,学生还是记忆模糊,于是我们利用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的物质,让学生自由闻,不能正确实验的同学会吸入较多的气味,从此这部分同学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后闻气味不再出错。另外,在制取氧气演示实验中鼓励学生协助教师给集气瓶装水、收集氧气等,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中,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习惯、特长,爱好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小组交流和探究合作。在分组管理模式下,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一组都获得学习的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课堂中每个成员的关注和与重视,激发其表现欲。为了更加合理,我们将小组成员按照综合素质合理搭配,组与组之间相互监督开展合作学习。
纵观近年来中考化学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考查知识的情境化。化学课教学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掌握化学原理,这也能极大地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益。
近年来化学中考题型已经逐步和高考题型对接,创设的情境大多与自然、社会、科技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现场演示、学生合作探究、有效延伸拓展等形式,把抽象、深奥甚至枯燥的化学知识具体、形象化。例如,在教学“地球周围的空气”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北京冬奥会创设情境;在教学“化学物质与健康”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化学发展史,加强学生预防毒品和反对吸烟等知识学习,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在教学“铁的化学性质”时,可以用“铁器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这一问题引入。
从近年来中考试题分析来看,考题聚焦时事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合理利用素材是教学必需,如教学“空气”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农建筑业对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利用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现象频发、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南极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导致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人们普遍关注的、关乎地球生态、关切我们生活环境的问题,创设社会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借此将化学中的社会化问题进一步拓展,将知识的感知与传授进一步落实。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会使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理解,更便于学生掌握。化学中的知识多以生活实际为主,如工业制二氧化碳、钙三角等,可举例生产生石灰、粉刷墙壁等贴近生活的例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
实验尽管不是化学学习的全部,但绝对是重中之重,因为中考实验部分占到约30%,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的每一步,注重教材中每个细节的变化,才能使实验教学有过程、有效果。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有效、实用的实验可以保证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化学原理的利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从目前初中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化学实验开出率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加之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偏远学校实验室建设滞后,学生分组实验尚不能全面开展,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从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角度审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重视并不断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从教学内容来说,初中化学实验以化合反应、置换反应两种主要类型为主,实验方案基本为比较常规的“通用方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校实验器材不齐备,部分实验现象不明显,个别实验结果与预设不符,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对实验方案加以改进和优化。例如,“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内容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这一实验的关键是掌握反应原理。在实验中除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比较通过固体加热、固体+液体不加热反应这两种方案的区别,探究更适合实际的氧气制取办法。
实验对实验者的态度、技能等要求比较高,如果在药品剂量的选择、实验装置的操作和实验步骤的把控上有一点差错,实验可能就会失败,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操作中特别是在分组实验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关注细节,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对实验基本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等都必须清晰牢记。同时,在条件有保障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分组实验、趣味实验及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社团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实地参观、举办讲座、开展小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以“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实验为例,在收集气体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排水法和向上(下)排气法这两种不同装置,从中对比其异同点,培养观察、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
教学是一门影响行为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学习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中要做到脑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手中有办法,就必须近距离地靠近学生,扎实做好思想工作,才能推动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化学和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因此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初中生心理可塑性极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的调适。例如,在化学发展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拉瓦锡、居里夫人等化学名人的逸闻趣事,感召学生在热爱学习的同时从小培养远大目标,争做新时代有梦想的好少年。同时,可以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利用课堂、课前、课后等间隙,和学生谈生活、谈学习、谈梦想,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相较于语文、历史等学科,化学学习对学生的数理知识、思维品质和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基本有接近30%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障碍,特别是对一些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理解不透彻。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大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渗透,利用编写顺口溜、表格法、比较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厘清主要区别。例如,在教学“氧化反应”时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化合价的提高与降低等方面分析,帮助学生弄清楚集中主要反应类型的关键点。
化学是初中学段非常有特点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抓住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学雷锋月到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针对一些场所存在的污垢难清理现象,提前要求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并注意搜寻一些“除污绝招”和“清洁妙方”,有学生找到了浸泡白色衣服可以增白的84消毒液,可以增加玻璃、家具光泽的牙膏、白醋、陈茶等,可以清除污垢的食醋、小苏打、面碱等,并在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这些办法的真伪和实际效果。活动结束后开展专门的总结活动,让学生深入分析这些“特效”背后的化学原理。也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一些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启蒙性质的自然学科,其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多方施策,结合学情、生情、教情采取适合实际的方法,并不断优化思路和措施。作为一线教师,要抢抓课程改革和评价机制改革的有利契机,深化改革创新,提高专业素养,努力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