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军红
(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甘肃 陇西)
在新时代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在不断创新发展。教学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倾向于将专业学科教学和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来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生活化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来分析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构建的现实路径。最后,笔者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发展的具体策略,希望笔者的教学建议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导。
1.遵循了教学活动发展的科学规律
教育的需求应该产生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生活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分析、对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案例的有效解剖,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和道德与法治生活视角,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思维分析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可以说,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来源于人类的实践生活,并且最终目标要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这便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发展的科学规律。而这一科学规律,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发展提出了要求。
2.教学改革产生了生活化教学的现实需求
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当前步入了素质教育改革阶段。素质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内的流行趋势。在素质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思维偏向应试化,割裂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只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而这样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是枯燥乏味的,没有带领学生真正了解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趣味所在,无法有效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参与程度较低,无法确保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质量。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受素质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拥有了新的教学见解。素质教育改革探求的是实践化的生活方式,主张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希望通过这一教学路径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专业素养、创新思维,这便产生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1.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多数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法,将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些专业化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是枯燥无味的,根本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印象下降,也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创新思维的培养。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发展,能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借助生活中常见又细微的道德与法治元素来构架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桥梁,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抵抗感会减弱,并且能够借助生活中的现实元素,大大减弱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枯燥感,有效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主动性。
2.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发展,能够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和道德与法治现象,来对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一些专业知识进行解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对这些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也会产生具象化的感知和理解,大大加深了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度,提升了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效率和质量。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发展,能够对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进行变革,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活力,气氛活跃。而在这样的学习气氛和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会得到增强,学生会愿意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分析和学习中,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基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内涵的解读。可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发展,是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关键点,也是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教学的目标。基于教学目标,有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解读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动力。而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对生活中道德与法治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发展;通过对生活情境和生活氛围的构建,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发展;通过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来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道德与法治资源和道德与法治现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资源,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发展。同时,这些广泛且丰富的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还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层了解,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总结一些有关法律的生活现象,或者是在网络上搜索一些当前社会中的热点法律事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资源,带领学生对法律形成深刻的认知,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学生明白法律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明白法律武器的真正用途。
要想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发展,教师还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情境和氛围。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感受,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例,在这一章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教学设备,搜索新时代下我国在各个领域内的傲人成就,通过有效播放这些成就,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愿意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活动中,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的展开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有效实现这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只依靠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还需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出发,及时结合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生活来为学生构建生活实践的途径。通过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以“积极奉献社会”这一章节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只向学生传输大道理,要让学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而不通过实践来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的话,学生是无法深刻理解这一道理的。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展开“走进养老院”的生活实践,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探望老人,给予老人关怀和关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关爱他人的真正含义,并且也可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与服务思维。
以上就是笔者有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后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将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是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价值,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利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实践的途径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