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鹏(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255000)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设置多类型的微探究活动,不仅符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现精准教育的教学效果,甚至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思维加工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演绎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动态感悟,然后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升华学生的认知情感,使微探究活动能够发挥效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微探究是指在学科教学中选择性地引入一些内容精简和切入点小的微任务,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体验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内容和高阶知识内涵,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教学成效。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实践。因此,在学科教育系统中设置微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课堂中,通过体验生活、实践感知各学科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用学科知识和观点解释生活现象,从而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
首先,有利于升级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教材中的知识点过于琐碎,而且抽象内容较多,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再加上教材中一些知识本身和生活实际很难建立联系,枯燥的课堂形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微探究活动的引导下,教师通过挖掘学生生活实际和数学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便于教师对学生知识薄弱点查漏补缺。尤其对微探究活动来讲,虽然探究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探究的主题却能突出教材重点,运用起来也更加灵活多变,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具有较强的匹配度,一方面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和谐的互动氛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整体认知结构。
其次,有利于更新并扩展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新课标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定理之外,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数学思辨能力,能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味扩大课堂容量,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也与学生发展严重不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习得效果。微探究活动的设置,一方面解决了课堂上学生自由度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通过突出课程重点,让学生在接触更多数学学习资源的情况下开阔了视野。尤其在数学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用微探究的形式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增设更适合思维加工的课程资源,使课程的开发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微探究活动的设置大多需要微课的辅助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运用高端的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或录制微课,使微探究活动的生产过程能更加顺利、完整。尤其在布置微探究活动时,也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然而,在当前教学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认为数学的学习并不需要视频内容或者实践活动,在设置微探究课程时大多敷衍了事,不仅缺乏相应的技术应用,同时选择的微探究主题或微课视频内容并没有依照学生的喜好进行科学调整,很难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微探究主题或活动,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
微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应用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式。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因循守旧,很难进行课程的创新和技术的升级。另外,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微探究活动主题的设置,大多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学主题和活动任务的设置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而且所创设的课堂活动情境也大同小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甚至厌烦心理。微探究活动本身思维跳跃、灵活多变,需要教师能够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学习诉求,灵活布置探究任务,设置动态的探究场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心理上无法完全接受新兴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微探究活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推广和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设置微探究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在更多元的数学资源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高自主学习效率。然而,由于教师在设置微探究活动时大多依赖教材,无论是主题的布置还是活动模式的更新,并没有在互联网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和具有讨论价值的观点,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参与活动时兴趣不高,而且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效率也相对较差。
陶行知先生认为,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琐碎且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设置微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把知识积累作为首要的目标,按照教材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感兴趣的内容等设置多类型的微探究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一步融入微探究活动中,获得思维的启发和感悟,提高学习成效,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到《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体会分类思想,利用尺规做三角形,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推理能力。三角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结构,与方形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设置多个主题的探究活动,如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的方式,让学生说说三角形和方形的区别。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用三支笔拼出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架起一瓶水?全等三角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提出的主题内容,通过还原生活场景和有效思索,进一步感知分类思想,并积累活动经验。
“生活即教育”是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原则,要求教师能够进一步探索微探究活动主题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有效观察生活现象、生活场景的同时,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原理、解答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生活主题的引导,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情境,让他们在数学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对数学教材内容产生更高阶的认知,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从而培养个人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能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并且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强化合作交流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事物,如学校的推拉门、伸缩晾衣架、菱形耳环等,让学生谈谈这些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然后为学生准备一盒火柴,通过拼接的方式,让学生用平行四边形摆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的学生用平行四边形的火柴摆出了一支枪,有的学生则利用平行四边形能够随意活动四边的性质,制作了一个环形项圈。在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感知,为性质定理的学习以及后续解决实际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微探究活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除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到互动情境中,有效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明确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数学微探究活动主题,让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和观察,并且在合作交流和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高阶思维,加强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个人的解题意识。
例如,在讲到《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通过亲自操作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历经直观感受、动手感知、理性思考和应用拓展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动态的微探究情境,如为了改善校园环境,需要在操场旁的空地上修建一块三角形的草地。教师在屏幕中出示三角形草地的图纸,让学生记录,然后在草纸中画出相似三角形,看能否符合工程预期。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会提出诸多问题,如两个三角形只有一个内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一定相似吗?如果三角形两个内角对应相等,那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以及探究实践的能力。
课堂延伸是初中数学微探究活动设置的关键,要求教师能够从互联网中寻找与教材内容、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资源,让学生可以在动态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思辨能力,培养数学核心思维。在实践中,需要教师依照微探究活动主题的重点,扩展数学故事或视频资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他们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以在互动面板中展示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知识、定理和图像,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自主推导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内容,然后设置问题:假期出行乘坐火车,已知京沪铁路全长1463km,所乘坐列车的匀速度是v,全程运行时间是t,能不能列出相应的解析式?学生通过在草纸上画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形式,列出v=1463/t,在课堂延伸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反比例函数的内涵定义和图像性质。
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应用微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扩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堂激趣,设置多类型的微探究活动主题;在生活情境引导的情况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