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四大能力:创生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式研训

2022-11-24 16:13彦,唐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训新课标理论

梁 彦,唐 汝

(1.广东省吴川市梅菉街道新华小学,广东 吴川 524500;2.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准则。教育教学方式在源头上便是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标准的方向进行转变的,教育部最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代表着全新的课程改革将要开展,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研训将会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程,可以这样说,在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教育能力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课标的持续修订与更新,教师研训也无法高效、坚定地发展、建设,研训推进到一定高度必定对课标的研制及修订产生新的影响。总的来说,新课标与新研训的关系可以看成课程和研训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统一体,任何一方的发展变化都将给新课程改革产生影响。

所以,这次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到底“新”在何处?这对研训又指明了什么方向?如何才能够创生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式研训?倘若要用一个核心词来概括此次新课标的创新对教师专业发展风向标中心内容,那么必定是“四大能力”。四大能力是新课标对教师职业要求的“标靶”,新课标是将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的关键工作、将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新式课标,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三维目标”和“双基”目标相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同时,这也代表着新课标完成了从确定“为什么教”“教什么”到明确“教到什么程度”的变型。课标是教育教学实施的指挥棒和标杆,课标的变型必定影响教育教学的开展,其中就包括了研训。这也意味着,新课标要求的新式研训不是局部调整,而是在整体的培养路径和育人体系上做出了开创性的改革,也就是适应于新课标,新时代应构建基于终身发展、指向四大能力的新式的培养路径和育人体系,这才是新式研训应成之面貌。诚然,所有的教育改革都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式研训的发展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促成的。事实上从教师培训的教师教育开始,研训改革就要求教师职业需要具备终身发展的观念提供不竭动力。近些年来由教师培训、教学教研向研训一体化发展,在整体上看研训改革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期了。

一、指向四大能力的新式研训的内涵

(一)指向四大能力的研训与旧式的理论中心的研训的根本差异

指向四大能力的研训与旧式的理论中心的研训到底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异?众所周知,理论对现实的研训活动开展具有指导性作用,“牵牛要牵牛鼻子”,所有的研训活动都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高效开展,理论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牛鼻子”。指向四大能力的研训同样需要相关理论来推进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中心的研训把理论当作研训的起跑线,也将其作为研训的终点线。研训最多只起到了量变的培养效果,却难以达到质变的培养效益。但是指向四大能力的研训即使也将理论摆在指导地位,但是绝不把研训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能力视作研训的根本目的和终点,指向四大能力的研训根本上是将理论通过实践转化为自身能力水平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将研训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的过程。教师们很多都习惯于用自己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停留在自己教学的顶层设计高谈阔论,却没有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独特表达。在日常的教研、科组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活动中,很多都把关注点放在教师身上,对学生如何学、怎么才能学得好的关注较少,并且将理论应用到教学活动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即使是学科教研能够聚焦教学策略,但是多无章法,难以深入。”[1]这样的研训工作只能在理论的高阁上束缚,无法将理论落到实处,难以改造教学实际现状。这种研训被称作是旧式的研训、虚空的研训,这样的研训很明显不能够与新课标相适应,这是将来应该努力改造的目标。

(二)将理论应用成能力是四大能力指向的研训的关键环节

将理论应用成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客观上,理论具有指导意义,抑或说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客观现实必需的,这体现了各种相关理论知识转变成教师能力的“关键性引领作用”[2]。

第二,在主观上,理论指导意义的发挥是实践的过程。在我国,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研究情况显示很多教师在培训期间听得十分“过瘾”,看似“受益匪浅”,但是回到实际教学的运用,又变得“一头雾水”。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教育很大部分是实用主义的,名师并不少见,但如今的名师与学者或是教育家还有很大差距,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名师的经验特别丰富,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特别有一套,但要让他说大道理,有时候不一定说得出来。”[3]旧式研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重视、理解、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这方面来看,新式研训其实说到底就是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的研训,将理论中的抽象的、概括的指导意义化为具体的、细化的指导作用;将理论的顶层设计化为接地气的指导策略,全方位增强理论指导意义的真实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实现将理论转化为教师的经验、能力、道德和成果。

综上所述,四大能力导向的工作室研训“注意将教学理论融于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以实现师范生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习得的共赢。”[4]事实上四大能力的经验结晶本来就是理论指导作用的体现和示范,同时这也成为了教师教育从理论本位走向全面培养的重中之重。

(三)发挥四大能力在研训中的指导作用

指向四大能力的研训,就是意味着要将四大能力视作行动纲领和质量衡量标准,让研训的目标、环节、活动、考核、认定、规划等都在紧紧围绕着四大能力进行开展,并把四大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研训的最终归宿,详细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四大能力是研训的基本方向

研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只停留在理论或只停留在实践都是旧式研训的两个极端表现,新式研训强调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简称为“理实结合”)。理实结合代表着要根据四大能力的要求对理论进行学习和筛选,并根据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应用实践。四大能力是研训的标杆、研训的标靶,是开展具体教研和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四大能力导向所制定的研训规划和任务环节,让研训具备了明晰的实现目标。

2.四大能力是研训的培养重点

四大能力不但是研训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是研训的培养重点。研训成果最后终究是要归结到四大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教师不能只安于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安于规划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安于舒适生活的享受。研训需要教师通过和凭借这些工作和反思来促进四大能力的提升,四大能力是衡量研训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四大能力与教师知识技能的关系,四大能力的形成并不等于拒绝提升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提升,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研训中,人们一般把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称为知识,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媒介,同时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5]291-310。

3.四大能力是研训的考核标准

旧式研训把研训的重点落在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面,四大能力或多或少被忽视了,甚至有时候被完全遗忘。所以,旧式研训在教师职业四大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往往没有落到实处。如果现在说四大能力是研训的标靶所在,那么研训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围绕着四大能力的培养开展,应该将研训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安排在四大能力的培养上面。

二、从明确研与训的关系出发,建立新式的项目学习工作室

(一)研与训的关系变化历程

研训主要包括研与训两个方面,研与训的关系从始至终都是研训活动开展的主要线索,从这对关系引发的主要问题成了教师教育改革和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命题。在历史发展中有许多的课程与教学论和教师教育改革是涉及了研与训之间的关系。在教师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说,重视教师全人发展、强调项目学习、倡导研训一体化是当今教师教育变革的历史潮流。《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6]可以明确的是一定要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到一起。例如,湛江市梁彦名校长工作室按照“资源共享、智慧共融、提升自我、培养骨干、形成特色、辐射区域”的工作思路,通过理论研修、跟岗学习、在线交流和成果展示等方式,确立“理论学习”“专家引领”“考察观摩”“交流探讨”“课题研究”和“个人自学”等六大版块,促进校本研训一体化发展。

总而言之,突出教师全面发展和研训一体化是当今时代大势所趋,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将伴随教师教育改革的进程而逐步推进。不过,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而言,教师的片面化素质发展和研训单一化的现象还没有在实际的教师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转变。就像孙洲云说的那样,在我国教师教育初创阶段,“在区域研训教机构,教研员负责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中心负责教师培训,是两套独立的班子,相互不了解工作需求,教学与培训工作分离(研训分离),教师培训的效果并不显著。”[7]从整体上看来,当下的工作室研训尚未全面地进行本质性的转型升级,如今所设想、期待的新式工作室短时间内还没有办法“遍地开花”,最主要的问题就出现在——没有准确、高效地把握、改善研与训的关系,工作室暂且不能在本质上完成从研训分离变为研训一体的转型升级。可以这样说,研训分离走向研训一体,构建项目学习工作室是教师培养路径转型的最显著最核心的特点体现。

(二)构建项目学习工作室的价值

为什么要构建项目学习工作室呢?

1.研与训的关系层面

从研与训的关系层面来说,研训过程的核心是学员的培养训练,没有学员的培养训练,教研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土壤;如果没有学员的培养训练,四大能力的培养也就和无源之水没有什么区别了。四大能力不是简单的教学技能,而是体现在学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品格修养的提升。在工作室研训当中,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愈来愈高涨时,就愈有利于四大能力的培养生成。

2.学员专业发展层面

从学员专业发展的层面来说,研训过程是以学员的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为重点、循序渐进地提升学员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的过程,只有在学员的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之上,其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才能不断进步。因此,研训活动和培养路径必须在尊重、激发、提升学员的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不断进步之上推进。目前我国的工作室整体而言是“沿袭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理解”的,这样的浅层研究难以看出作为教师学习交流的成果——“孵化园”的名师工作室“在学校、社会及学舍哪个教育网络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是先行研究的通病”[8],这不利于学员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的进步,而是在客观上助长了教师的依赖性和安逸心理。项目学习工作室根本上是一种围绕学员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凭借学员的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忠于学员的教学和科研践行能力的新式研训,让工作室真正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达成“促进自主研究、促进共同发展、促进成果转化”的目标。

3.如何建立项目学习工作室

总的来说,建立项目学习工作室是创生新式研训最关键有效的路径,是促成四大能力提升最核心的工作。从建立项目学习工作室的实施层面出发,应切实落实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应将“全人发展”作为工作室的重点

工作室是学员全面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技能提高的训练场,学员项目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工作室的核心要务。不过,学员进行项目研修可以围绕多元化的内容开展,既可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更新、教育教学改革新动态的关注与研究、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教育教学素养的积累与拓展”,又可以研修“教育教学表现为有工作室研修活动内容涉及文学阅读、影视欣赏、研学旅行、插花茶艺等”[9]。工作室主持人可以在平时的学员研修过程中根据学员个人实际需要和现实需求进行指导及点拨。项目学习工作室是新式研训的集中体现和重点工程,不能促进研与训关系发生质变的工作室,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方法,无论呈现得有多么的热闹非凡、丰富多彩,都不会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正轨和历史趋势。只有全面推进研与训的质变转型升级,真正将“全人发展”落实到位,让学员能够通过工作室的项目学习不断发展成为“全人”,才是教师教育的正确方向和应有之义。

2)应让学员学习在多向互动中实现

项目学习工作室不但要关注将学员培养成为“全人发展”的教师,也要注重让项目学习在多向互动中实现。“多向互动”对应的是“单一互动”或“单向互动”。工作室虽然是围绕着学员的研修开展的,但是如果开展的方式非常的单一、单薄甚至是固化的,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学员的厌烦心理。长此以往,不仅无益于四大能力的养成,反而有害其提升。避免项目学习的单一性是建立项目学习工作室不可忽视的任务之一。

那么到底如何操作才能保证学员的项目学习多向互动开展呢?其一,要具备准确的工作室定位。工作室具有“‘交流平台’‘学习共同体’‘成果孵化营’等属性”[9]。学员需要与主持人和其他学员保持带领与被带领的关系,需要双方保持密切的互动交流,工作室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应该创生更丰富多元的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员多向互动,使得项目学习达到效益最大化。其二,要积极拓宽合作渠道。积极拓宽合作渠道是推动工作室发展壮大的“捷径”。工作室的交流互动不能仅限于本工作室学员之间以及学员与工作室领衔人之间的交流学习,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之路,必须勇敢地“走出去”。这是工作室能否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也是项目学习工作室建立与发展的瓶颈。

三、以项目研究为着力点,建立实用型的项目研训路径

(一)项目认知的窘境及项目研究的意义

旧式研训只把研训停滞于理论层面,在这种研训活动中,不论是多么具有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教学魅力,也会被理论的条条框框约束,习得的也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知识。这种理念指导下的项目学习,是一种“空虚”的理论中心的研修,并不能让学员很好地促进四大能力的生成和提升。根据四大能力的要求,必须将项目研训路径从旧式项目认知转移到与学校学科特点相结合的项目研究认知上来,建立实用型的项目研修路径。

(二)项目研究的含义

1.哲学视角

在哲学视角下看,项目研究属于社会共同体的其中一种。从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出发,可以知道人类都有其共有的生物属性,更加广泛而独特的是其社会属性。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属性,人类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完成了人类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在此过程中建构起一种特殊的“共同体”[8]。项目学习工作室的本质特征就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借助工作室的交流学习平台,学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成长。从四大能力的角度看,依靠项目研究、通过项目研究的社会共同体认知,才能更高效地提升学员的四大能力。也可以这样说,当明晰了项目研究的社会共同体认知,才能让四大能力真正落地成形,这就是构建应用型的项目研训路径的理论支撑。

2.项目角度

在项目角度看,项目研究是项目开展的必由之路,是项目开展的主要方式。脱离项目研究的研修很难获得项目的精华、意蕴和深义。项目研究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研修途径,它包括了“教学内容项目研究”“教学形式项目研究”“教研活动项目研究”“学段特点项目研究”“特色活动项目研究”[10]。此次指向四大能力的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便是要在总体规划上推动研训路径从分离单一走向研训一体化,发挥项目研究在项目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使得项目研究转变为项目研训的新式抓手。在新颁布的课标中新增了许多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手段、方法、策略、评价、教学智慧”[11]详尽的教学建议与教学提示,如何通过项目研究与新课标相适应,需要把项目研训路径走通走实。

3.研训角度

从研训的角度看问题,项目研究的实现应从以下两个方向发力。

1)提倡基于问题、需求、标准、项目来修炼

学员研修的内容以理论为主导,这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在研训的过程当中应该将研修的内容融入现实的问题、需求、标准、项目当中,帮助学员理解研修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清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员学习的注意力和聚焦点,并引导学员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情境当中。可以将其理解为项目研究的基石,在新课标中,项目研究的影子也映射于其中,明确提出学生的学科实践要求在真实情境当中进行、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在项目研究的研训路径中,项目开展同样也是基于问题、需求、标准、项目来进行“沉浸式”的开展和建设,催促学员尝试去“以研究的态度关注问题、以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智慧”[12]。

2)突出项目的特色培养意义、展现项目的优势

项目研究是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而不是普通的研究,专业性、学习性和特色性是项目研究的重要特征。项目研究是项目的特殊实现方式,项目研究是把项目研训作为主要目的的。当下项目研究被摆在了重要位置,是由于认识到了项目研究能够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因而更有益于在研训方面帮助学员提升四大能力。如果脱离了项目研训路径,项目研究就会很容易走弯路。可以说,项目研训路径是顶层规划,是项目研究的指导纲要。作为研训的其中一种,项目研究强调专业性和特色性,它要求项目必须体现自身的独特专业培养意义和个性手段。总之,关注并突出项目的专业培养意义、展现项目的特色及优势。

四、结 语

指向四大能力的研训是新式研训的意蕴,其关键就是从理论中心转型为理实结合。由研训分离发展成为研训一体,建立新式的项目学习工作室是新式研训的关键任务;以项目研究为着力点,建立实用型的项目研训路径是新式研训的重点工程。

猜你喜欢
研训新课标理论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坚持理论创新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