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奇,丁心舟
(1.温州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7;2.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7)
新课程改革倡导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与传统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该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因此,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享有受到尊重和发表言论的权利,话语权的使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宗旨,话语权的使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师生交流对话的物质基础。然而,当前我国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学生是机械式地“被动学习者”,他们缺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和享用自己话语权的机会,导致课堂成了以教师为主的单向度课堂。事实上,正如建构主义所倡导:“学习是学生主体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通过课堂话语的表达,学生能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使自我与外界发生有意义的联系,并在话语发生效应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意识的构建。
课堂话语是在课程上发生的语言,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课堂话语可能会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也可能会阻碍该行为的发生;学生课堂话语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体现,也是参与课堂师生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学生课堂失语、话语权受限等不公平现象。因此,走向对话的课堂话语变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往,改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的实现,能够营造轻松、民主的师生交往氛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平等对话,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话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个性化教学、对话性教学、理解性教学和体验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等理论基础,同时为研究课堂教学话语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学生话语权的实现,能够改善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施展的空间与机会,关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高效性;转变以往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的使用来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主动地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另外,课堂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能够让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最后,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学生自我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话语。由此可见,走向对话式的课堂话语变革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的表达,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话语权的享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表达观点和发表意见,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散各自的思维,并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个过程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1]。
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课堂话语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尤其表现为教师课堂话语的“一言堂”与学生课堂话语的丧失。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话语权力视角来看,教师强势的照本宣科与学生课堂话语权的丧失;从话语关系视角来看,教师“独白“与学生消极应对导致师生话语失衡,教师的言说与问题的标准答案成了课堂教学话语权威的代表,学生成了“应声虫”;从话语过程视角来看,标定分配导致学生课堂话语的沉默;从话语内容视角来看,单调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的无趣。
在教育领域,教师是以主体的身份进入话语场中的,但教育机构以特定的话语情境、教科书以特定的话语内容、教学方法以特定的话语方式,将教师的话语范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于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看似教师在使用自己的话语讲授课堂,实则并没有将自己对课程与生活的感悟渗进课堂话语之中,大多数是在照本宣科。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等传达给学生,而是复制性的将教材内容、题目答案等转述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对知识的预知下被支配。整个课堂教学变成了对教材的重复与简单呈现,教学过程成了一种没有生命力、没有激情的教化。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成了空洞的说教,不仅被抽取了具体的内核,还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体验。这种讲解式的教学,不仅没有创造性,更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言辞,教师成了知识的“储存器”,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或重读别人写好的工作报告,让学生内心听取、记忆这些材料,而不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探讨、交流和研究。在这种话语场中,教师的话语缺乏创造性与自身想法和见解[2]。
从理论上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提问学生的权利,同样地学生也享有提问教师的权利。但事实上,这种双向度的互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却成了单向度的存在。在问题的提问与回答方面,教师成了永远的发起者,学生成了永远的回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能够满足教师的期望,则他们就会受到教师的夸赞与表扬,课堂提问也就到此结束。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符合教师期望的答案或不能满足教师的期望,则提问就会一直持续,直到教师满意。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与教师期待一致的话语和教师的话语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话语空间,与教师期待不一致的话语则被消除在课堂教学话语之外,缺乏生存的空间。教师的言说与问题的标准答案成了课堂教学话语权威的代表,学生跟“应声虫”一样附和着教师的话语。尤其是在传统授受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满堂灌”,成了教师个人的独白,他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教学时间,学生的话语权被剥夺,既没有表达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机会,也没有向教师提出疑问的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话语、消极地应对课堂教学。这样在教师的强势话语管控之下,学生的声音湮没在教师的声音之中,只能安静地聆听教诲,不仅话语权被侵占,其个性养成、身心发展等也受到负面影响[3]。
课堂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是根据标定分配的,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分配其话语权。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学生有较多与教师对话的机会,而成绩差的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机会则较少。这种不公平的课堂话语分配,会导致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差的学生更差。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选择担任班干部或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为互动对象,让他们有更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及在课堂表达自己观点、发表自己见解与意见的机会,且互动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高层次。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很少参与课堂师生互动,且互动的问题往往是一些如读题目、重复答案等比较低层次的。同样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反馈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与班级干部或成绩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进行互动时,教师通常会采用平等、民主、开放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根据具体的情景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而在与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互动时,因这些学生一般回答的是一些比较低层次的问题,故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通常会用“嗯”“哦”等词来回应,在学生回答错误时,通常会采用“这么简单都不会”或认为“上课不认真听讲”等消极的方式来回应。这样,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话语权的态度与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
在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限定于“教材”,也就是说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就是现代知识与真理的代名词,而这些知识具有中立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等基本特征。中立性被认为是“文化无涉”与“价值中立”,客观性被认为是辨别知识真伪的重要标准,而知识则成了理智与纯粹经验的产物,它只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有关,与认识主体的意识形态、性别等无关。这种客观性要求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受个人情感、偏好等的影响,仅仅追求知识的准确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以教科书为重要参照,这样课堂教学观与现代知识观一样,课本内容成了唯一的知识来源,知识就是真理。再加上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几乎由教师“全权负责”,如从教材内容的选择、作者生平的简介、词汇知识的讲解到相关知识内容的拓展、篇章层次的剖析等等,所有教学任务都由教师一人包揽,并将这些内容以“灌输”式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学生只能机械式地被动接受“标准答案”,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在教学内容被固定化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被限定,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权利也被剥夺,甚至连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埋没[5]。
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问题的分析发现,走向对话是新时代课堂话语变革的重要路径。具体来看: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课堂话语权的共享,赋予教师与学生一定的课堂话语权,将课堂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共享课堂话语权的过程;二要开展“民主、开放、平等”的对话,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平等的对话使教师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三要采用“过程性对话”教学,关注学生课堂行为,注重师生对话中课堂教学的过程性与生成性;四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赋予教师与学生一定的课堂话语权,将课堂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共享课堂话语权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寻求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而不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培养自我教育意识、提升终身学习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扫除自由发挥个性的障碍,创造平等对话的环境空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给予其发表意见的权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个人见解、真实观点、情感体验等表达出来;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交流对话的关系,在学生阐发自我观点的过程中要维持谦虚接受的态度与情感,给予学生进一步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并不是教师完全不干涉学生的自我表达,而是根据具体的情景适时进行一定的提问与补充,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协同互动。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师生间的主体性关系,要视学生为主动性的与自己进行平等对话的人,不能视师生间的互动为简单的“对象化活动”,而是“对话性的交往活动”。因为只有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话语权才能奏效[6]。
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就很难达到真正的教育。开放性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各自的生活阅历、处世与工作经验,还要将他们共同的经历及经验等进行理论加工。因为固定的先验结论与答案是不存在的,已有的那些假设、观念、偏见等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新的解释和质疑,并在同一时期的不同情景中有着不同的意蕴,这样对话就会在不断的探索中无限延伸。同样地,师生间的对话也是一个不断延伸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涉及他们对文本符合的认知和理解。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双方通过移情体验在“我”中发现“你”,“你”中发现“我”,彼此感受理解、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同时得到来自对方的建议、忠告、激励和鼓舞,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格歧视、话语霸权、等级压制等都让位于真诚的合作、互相的理解、平等的对话。总的来说,师生对话的过程也是思想、情感、价值等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精神层面发生变革的过程。因此,需要构建开放性、合作型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开放、宽容、理解的师生对话。对话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合作精神、思想品德的重要土壤。在开放、合作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平等的对话能够让教师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倾听不同学生发出的声音[7]。
对话教学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在课堂中引入对话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还有利于师生话语权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话教学强调实践体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尤其倡导教学要来源于生活且又为生活服务,提倡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交往中进行交流和对话。对话教学中开放灵活的形式与丰富无限的生活经验要求教师在“备教材”“教教材”时,不仅要进行整体把握、理解和内化,还要融入自己的智慧,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整合,使教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知识、教材的普遍性、个人知识经验等与学生独特性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重师生对话中课堂教学的过程性与生成性。虽然说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一定的挑战,但也解放了师生的创造力与智慧力,为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对话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环境,同时也是对师生主体生命的关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拥有灵活的沟通能力与开放包容的心胸,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等,成为复合型教师。尤其是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上具有生成性的各种资源,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悉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给予其享用话语权的机会与空间,还要适时调整对话中的无序因素,保证对话的有效性[8]。
在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都是固定的“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湮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任何的乐趣,更体验不到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感。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引入对话式的教学,将以“知识、教材、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活动、课程、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科学整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等紧密相联,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维教育。具体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关心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课堂话语权,让学生释放活力、更多发表意见、充分展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另一方面,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为学生创建平等、民主、温暖的学习环境,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情感体验,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的天性,使其在与教师进行亲切交流、互动的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不仅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加强其情感体验,实现学生话语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