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旨、诉求与路径:教师教育体系之建构
——基于教育现代化视角

2022-11-24 16:13王林发车丽金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现代化主体

王林发,车丽金

(岭南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要求之后,教师教育领域迅速掀起了积极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热潮。2018年,教育部等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1],《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提出“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等。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之所以“迫在眉睫”地推进,是因为教师教育领域出现的困境给教师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深刻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主力军。研究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是促进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和筑牢教育强国建设根基的重要之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增添师范教育办学活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的根本要求。

当前研究多是从认识论的视角论述教师教育体系,包括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2]、逻辑[3]、价值[4]、转向[5]、省思[6]等,较少从方法论的视角阐述教师教育体系,忽视了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现代化趋势与教育能力充分提升的取向,忽视了教育能力与教育体系的内在逻辑与联系,造成教师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现象,影响了教师培养质量、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此,从教育现代化视域对教师教育体系开展研究,是对教师教育体系方法论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教育能力与教育体系的互相发展,对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当前教师教育水平,建设特色鲜明的师范院校,提升师范院校对区域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旨阐释

教师教育体系与教育能力是一种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伴发展,服务于教师教育活动。这表明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教育能力,需要从教育能力充分发展的角度去推动,只有这样,才能达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协调统一。

(一)教育能力与教育体系是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

教师教育活动是由教育主体在教育体系规范下通过发挥教育能力效果来开展的实践。对于教育体系来说,不仅“教师教育体系事关教师教育质量,事关教师队伍质量,在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牵引性作用”[7],而且关系到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与成效。教师教育活动离开教育体系,不仅会因权益保障的不完备导致教育主体出现情感失落与疏离的现象,而且会因为教育理念的不一致造成活动无法有序开展、活动效果不佳等后果。可以说教师教育体系是决定教育形态的关键,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教育能力是教育活动通过一定的规范和运行制度反映出来的培养和指导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被教育对象的影响程度上。教育活动对被教育对象的影响越深远,说明教育能力越强,反之,则意味着教育能力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能力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指向,不重视教育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没有价值的,其合理性甚至会遭到质疑。总之,教育活动有了教育体系会变得合理而规范,教育活动有了教育能力会变得灵活而高效,教育能力与教育体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有效促进了其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二)教育能力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与应然

教师教育体系影响着教师教育结构的构成,但是教师教育体系对于教师教育结构的构成与设计并不随意,它是为了培养某种教育能力而通过培训学习、教育实践、科学研究来设计的,预设着培养某种教育能力的目标与走向,教育能力可以看作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与应然。有学者认为,“健全教师教育体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教师教育体系与教育现代化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期待不相契合、同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不相匹配等问题的过程。”[2]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教育能力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和应然。从教师教育体系的内容来讲,教育体系是与教育活动有关的规则与制度,规定教育主体遵循某些的原则与要求,开展某种活动,采取某种形式等都是在特定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随着教育能力的发展而进行相应调整。否则,教育体系因为缺少目标的引领而定位模糊、发展方向混乱,变成一种不合理的约束。从教育体系建设主体来讲,教育体系是教育主体为了促进自身的教育活动而建设的规定与制度,教育主体需要从发展教育能力的角度来建设教育体系,这不仅是教育主体进行教育活动的责任,而且是教育主体出于价值需求、提升自身能力的考虑而为之。比如, “教育目的从来不是价值中立的,它跟教育价值取向息息相关,教育主体的价值需求、价值倾向决定了主体只有投入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才可能实现,从而支配和影响教育目的”[8],这表明教育主体追求自身价值是现实的存在,激励教育主体从自身角度建设教育体系或将成为可能。

(三)教育体系是教育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和良性引导

教育体系是由教育的诸多方面与因素依照自身的秩序和内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也就是由教育诸多的点、线、面构成的整体[9]。因此,教育体系为教育能力发展提供理性支持与思考,在政府、社会、高校、个人等主体进行教育活动时提供良性引导,有效促进教育能力的发展。学者罗生全注意到学术等体系建设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师教育是一个学术领域,教师教育学科化的价值取向是以教师专业的合法身份获得为根本旨趣,需要将教师教育作为“一个专研范畴”进行“扎根研究”,提炼教师教育学的本体理论使其更好地作用实践活动[10]。从开展活动的经验来看,教育主体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不管这种理论完善不完善、方式合不合理,它们总是遵循教育体系所建设的某些原则与要求来实施活动。倘若没有教育体系的存在,教育主体之间容易则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并且教育主体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容易出现混乱无序状态,导致教育活动难以开展,教育能力有所削弱。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是提升教育能力的重要方法。

二、教师教育体系良性模型的现实诉求

从教育体系与教育能力的要旨阐释来看,教育能力是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构建与发展教育能力相吻合的教师教育体系良性模型是当前的现实需求。良性的教师教育体系应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并具有支持教育活动高质量开展的创新机制。

(一)教师教育体系应符合教育现代化趋势

“现代性既蕴含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又能对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和评价,这种反思和评价伴随教育现代化始终,又推动教育现代化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11],教师教育体系的趋势也具有现代性,这些趋势影响着教师教育体系的走向。教师教育体系应符合多样化趋势和开放化趋势,它们共同促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1. 教育体系需顺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趋势

多样化趋势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来影响教育活动,是推动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体现。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具体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导向,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而运用实施的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标准、运行方式和构造样式”[12],它具有学科性、专业性的特点,对优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扎实推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师教育的活动得以充分实施。例如,教育现代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但部分高校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在推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未能在实践中很好落实。韩国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努力尝试,探索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适合自身的多方协同培养模式,其教师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都获得了有效的提升[13],这表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需求,以解决教师教育的模式单一、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值得我们借鉴。

2.教育体系应符合理念引领的开放化趋势

开放化趋势通过价值理念来对教育体系产生影响,并作用于相应的教育活动。教育体系应符合理念引领的开放化趋势,这需要建立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时所持的基本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14],它深刻影响着主体的行为选择。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应遵循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价值如“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相对而言,开放居于首位,因为从我国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坚持开放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导向,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新发展理念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联,它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开放化价值取向对教师教育体系而言,就是要改变过去师范院校单一的课程体系,利用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9]。这有利于促进主体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因此,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以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作为发展引领。

(二)教师教育体系应具有支持教育活动高质量开展的创新机制

机制是教育要素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两大创新机制来确保有序运行。

1. 具备支持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协同机制

在教师教育体系中,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支持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协同机制。该协同机制将满足教师教育体系专业化、合作化、开放化的发展需求,积极整合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的育人资源,促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是增强协同合作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协同机制,需要转变教师教育孤军奋战的基本局面,实现地方政府、师范院校、高水平综合大学、优质中小学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教学科研体系待优化的问题。转变教师教育孤军奋战的基本局面,是指转变“教师培养在于师范院校”的不当观念,改变以往教师教育各自为战的状态,这要求教师教育体系要形成合理和创新的运行观念与体系结构,以一种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推动教师教育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地方政府、师范院校、高水平综合大学、优质中小学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是指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振兴目标[1];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教学科研体系待优化的问题,是指通过完善的协同机制,统筹优化各方育人资源,为教师教育创造更多的发展条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学科研体系。总的来说,完善的协同机制是能够支持教育创新与发展的体系,它能为教师教育活动提供更加完备的资源和成长平台,确保教师教育活动的育人效果,推进教师教育的高速发展。

2. 具备优化教育主体质量的保障机制

教师教育本质上是指培养一个人从教理念和从教技能的专门化、专业化的教育教学活动[15],为了确保教育体系中多元主体的教育效果,防止教育主体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出现职业倦怠、关系僵硬等现象,教育体系需要具备优化教育主体质量的保障机制。该机制包括制度保障、监督保障、评价保障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保障,首先,教育体系应确保制度满足当前现实需求,明确教育主体的责权关系,并且制度具有合理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监督保障,这需要在教育体系中建立多元的监督小组,这些监督小组在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后,深入教育一线,及时发现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三是评价保障,这是为了激励教育主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提升教育质量。它主要是将评价权利向政府、社会、高校、个人等主体开放,鼓励主体之间互相评价,以更好地明确各教育主体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升教育主体的教育质量。

三、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现有教师教育体系研究很少从教育现代化视域来分析教师教育体系问题,忽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现代化特性以及充分发展教育能力的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为视角,按照“理念—逻辑—制度—方法”的路径优化教师教育体系,是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理念层面:坚持新发展理念指导原则,大力促进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推动师范院校向特色鲜明院校迈进

新发展理念是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16]。开放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丰富教师教育的育人模式,创新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激发教师教育体系的活力,协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优化教师教育体系的结构,绿色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生态环境,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凝聚优质的育人资源。在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中坚持新发展理念指导原则,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将会促进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对提升教师教育效果,推动师范院校向特色鲜明院校迈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教师教育体系进行全新的变革,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明确教育体系构建的改革创新主体,形成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的主体结构。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基于此,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创新的主体应该由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主体组成,这些主体应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积极参与到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中去。二是相关主体要认识到改革创新对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严格落实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工作。这要求相关主体要形成目标一致、发挥优势、互相完善的教育改革创新体系,积极发挥各主体的功能。三是教师教育体系在推进改革创新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师范院校的现代化与特色化发展。在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中,不应将现代化与特色化割裂开来,而是要坚持现代化与特色化的相互统一,这有利于实现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何谓现代化?是指教师教育的相关活动应该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价值取向,要建立符合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体系进行现代化发展。何谓特色化?是指不同的师范院校立足自身实际,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品牌,以更好地推动师范院校向特色鲜明院校迈进。

(二)逻辑层面:遵循“开放灵活”的应然逻辑,增强学术研究在教师教育中的支撑作用,实现教育目的、结构、功能与实践情况达成一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17]。这表明“开放灵活”是教师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开放灵活”是指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开放的、灵活的方法及手段,使更多优质的育人资源投入到教师教育活动中去,这是推动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的有效策略。从根本上来说,教师教育因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三大问题而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重视教育质量所呈现的科学性要求“开放灵活”,这是促进教师教育体系满足现代化发展理念,切实发挥育人作用,实现教育目的、结构、功能与实践情况达成一致的根本要求。“开放灵活”的基础在于学术研究,它不仅要求学术研究要从教育目标、功能、方法、内容、模式等具体问题入手,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强化学术研究在教师教育中的基本地位,使其为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知识与行动支撑。此外,“开放灵活”的目标是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避免陷入“一味否定传统师范教育”的误区,相反,应辩证看待,明确“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在传统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旨在促进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制度层面:重视基本制度优化,建立完备基本制度体系,积极发挥制度强有力的保障成效与引导效果

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教师教育体系重建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9]。因此,制度是教师教育体系有序运行与规范的重要手段,缺少相应制度来推动教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可能会造成教师教育主体的懒散化。正因为制度对教育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成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师教育体系的外部制度上,要形成“责权分明”的基本制度。“责权分明”,是指在教师教育中要明确各教育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并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起到规划与指导的作用。在教师教育体系的内部制度上,要形成“终身化教育”的基本制度体系。“终身化教育”,是指要转变原有教师教育的观念,在教师教育制度的建设中融入终身化教育的观念,让教师教育为教师发展保驾护航。由此,通过教师教育内外制度的互相统一,积极发挥制度强有力的保障成效与引导效果。

(四)方法层面: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支持教育主体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各教育主体的育人资源、管理手段和功能作用实现统筹优化

教师教育主体多元、价值追求不同,在从事教师教育活动时,往往缺乏共同的育人目标。因此,教育主体在教师教育活动中采取的育人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协同联动机制,是指教师教育主体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强调彼此之间的互相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支持教育主体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各教育主体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建立协同联动机制,进行教育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不仅符合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而且更加贴切当前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针对目前教师教育体系中协同联动不充分、不积极、低效的情况,建立协同联动机制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协同监督平台,大力发挥各教育主体对教师教育活动的监督、评价与反馈功能;二是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师范教育基地,在共同育人目标指引下,引导各教育主体积极在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三是创新教师教育的协同联动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高速、智能特点,为教育主体推送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同时,提升教育主体之间协同联动的质量。

总之,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面对教师教育体系中持续存在的问题,推动教师教育能力以及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尽管推动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研究的热点,但在现有问题中如何厘清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旨是基础,如何从教育现代化视角去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是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现代化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论碳审计主体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何谓“主体间性”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