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指令要求 提升心理团辅课的有效性

2022-11-24 15:26吕雅龙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指令心理活动

吕雅龙

(厦门市梧桐实验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9)

心理团辅课堂指令语从广义上来看,是指心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活动,维持教学秩序所使用的语言。从狭义上讲,心理团辅课堂指令语既是组织好课堂活动的有效手段,也是影响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其质量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反思课堂所学有较大意义上的影响。[1]清晰的指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发出具体、清晰、详细的指令,引导学生清楚课堂教学目标,清晰课堂行为,按课堂要求执行指令。它指向明确教学方向和范围,不断提升课堂时效性,要求教师在发出教学指令时要慎思考、有准备,力争做到课堂教学指令准确、清晰。

一、心理团辅课堂指令的分类

课堂指令引导学生如何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是对学生心理成长方向的隐形引导。根据心理团辅课指令的指向性,将相关教学活动的指令分为意义指令、内容指令、行为指令、评价指令。意义指令是对学习背景的补充,引导学生清楚要“学出什么”,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课堂的投入度和学习效果;内容指令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某项心理活动时,帮助学生明白“学什么”的指令;行为指令是为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具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清楚“怎么学”;评价指令是师生互动过程的自然生成,及时反馈学生“学得怎样”,直击学生内心,易于引发师生共鸣。

二、心理团辅课堂教学指令的常见问题

心理团体辅导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更倾向启发式、体验式教学,课堂多以活动体验、分享为主,中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容易随活动、游戏发生而改变,因此心理教师发出课堂指令更需要注意技巧和方式,这也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但当下的心理课堂,无效指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指向性、有效性、积极性。

心理课堂指令的无效性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指令含糊。指令模糊,这是很多心理教师常遇见的困局,这导致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指令有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指令过于宽泛,指向性不强;表达形式单一、过于书面、抽象的指令不利于学生理解并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指令没有连贯性,未能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准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容易脱节。

(二)指令繁冗。相对于指令含糊,教师为了面面俱到,发出繁冗的指令则导致关键词不突出,令学生困顿在指令的漩涡中。该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师自以为讲得很通透,但是学生却不知道怎么操作。因此在设置教学指令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指令需要进行简化,突出关键词。

三、清晰教学指令在心理团辅课堂的运用

(一)意义指令,明确教学方向与范围

团体辅导中的指令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指令引起、促进学生学习的途径之一,引导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与范围。有些学生活动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对活动设计意义有一定解读的背景下,若教师只是单纯基于学生学习内容指令,学生的活动深度和方向都将受到限制。对于活动意义的解读,引领学生清楚要“学出什么”,明晰活动目标,增进学生理解。

例如开学前的团队建设心理团辅课中,我们让学生进行队名和口号的创建,如果教师给出的指令只是告知学生要创建这两方面的内容,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就这样“磨”课、谈天到结束。当我们给出书面的指令:“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增进团队的凝聚力,让团队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像班级的班标、班歌。”明确这个活动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意义。

(二)内容指令,增加学生参与机会

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中,学生身心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2]且在中学阶段,学生主科和非主科意识很强,在非主科课堂上,学生的自律性会相对差些。在心理课堂上,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指令,但是当指令不明确,或者不同学生接受指令的理解水平、学习能力不一致,会导致课堂指令不断重复,且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预判学生反应,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指令设计,帮助学生明白要“学什么”,指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多久,甚至可以把评价指令提前告知学生,帮助学生清楚要做到什么程度。

在上发散性思维这一课的时候,笔者首先借助小故事导入后,旨在告诉学生发散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区别,也告知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并全课围绕这三个特点进行训练。这样的指令让学生清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而不是让心理团辅课只是停留在“闹哄哄”之后的空白。

(三)行为指令,规范课堂行为

行为指令是为学生学习行为提供具体的方法框架,利于学生可操作学习行为的发生。清晰指令要求的目的是回归学生学习行为主体地位的本色,防止教师的教学行为替代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3]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行为指令,细化学生学习行为的行为指令清单,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学”,有利于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表面走向内在,由外在转向内化。团体辅导课的纪律指令要妙用学习保障行为指令,这是保障学生学习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指令。

例如在开学第一课,心理教师基本都会提出上好心理课的要求,一开始笔者运用了内容指令,告诉学生“上课要认真倾听,倾听除了要保持安静,还要用心倾听”。这样使学生能接收到教师的指令,但在课堂行为的指导上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学生一样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倾听。

对纪律指令进行行为细化:“认真倾听需要做到:1.专注,跟着老师的活动环节,不走神;2.思考,一边听一边思考,可以记录让你有所触动的点;3.比较,除了认真听,还需要比较教师所教,同学所分享的和自己所思的相同和不同之处。4.边听边记,简单批注你的感动点和兴趣点。”清晰的行为指令不但让学生清楚该如何操作,更加深了学生对一堂课学习的深度。

(四)评价指令,调动课堂气氛

积极的评价性指令,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态、效果等的当堂反馈,让课堂更有感染力和煽动性,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评价性指令需要结合学生课堂的具体表现,给予学生“学得怎样”及时、正向的反馈。评价性指令不仅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利于心理课堂走心氛围的创设,还有利于学生从内在喜爱心理课,愿意在心理课上积极探索、努力成长。

笔者在上团队活动课《有你真好》里面让学生讨论同学犯错时我们如何应对?学生们都非常聪明,顺着教师意思——我们也包容和接纳他,毕竟他是为了团队而努力。这样的答案或许是教师们心中堪称完美的答案。但是此时有学生突然站起来,很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固然要包容,但是出现错误也是需要承担责任的,不然每个人都由着自己犯错,对个人和团队的成长都很不利。”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予评价指令显然是不合适的,鼓励的评价指令可以给班级学生点亮思维。“老师太喜欢你的分享了,你一定做了全面的思考,既兼顾了犯错误同学的感受,也给犯错误同学提出建议,帮助他成长。我们全班同学为你点赞。”借助这样的评价性指令,既可以引发同学更深入思考问题,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当然,教学指令不能只是为了教学行为而行为,更应该有内涵和实质性的要求。在心理团辅课中,心理教师是学生的陪伴者和学习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心理教师对心理团辅课的指令清晰来源于对教学结构的熟悉,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还有对教学预设性的思考,也让学生对于当下学习内容有更多的思考。

猜你喜欢
指令心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基于抽象汇编指令的恶意软件家族分类方法
心理小测试
《单一形状固定循环指令G90车外圆仿真》教案设计
心理感受
新机研制中总装装配指令策划研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太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