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半弱劳力的在地化就业探索
——以河北省魏县为例

2022-11-24 14:02张力凡孙英飒唐凯邦赵国乐杨新鸣
黑龙江粮食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力劳动力培训

□ 张力凡 孙英飒 唐凯邦 赵国乐 杨新鸣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半劳动力是指16-60岁由于重大疾病、肢体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弱劳动力是相对整劳动力而言16到17周岁的男子,51到60周岁,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半弱劳力实际为半劳动力与弱劳动力的加总。该类群体难以通过发展传统产业的方式实现脱贫,脱贫问题和发展问题高度重叠。在地化就业这一概念提出至今,从理论内涵到研究前沿等不同层面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在地化就业的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演进。农村半弱劳力就业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关键意义。魏县通过乡村在地化微工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半弱劳力实现了在地化就业。但是,目前在地化就业理论体系还需要系统化研究,对实践路径及模式的认识也较为分散,尚不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乡村振兴典型模式。

本研究选择魏县开展实地调研,探讨半弱劳力在地化就业理论机制和实践模式,旨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参考,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半弱劳力在地化就业主要理论研究进展

(一)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弱化趋势

伴随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存在着农民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的现象,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注册居民中有3.3亿人未在户籍所在地居住。截至2013年9月底,已有1.74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城市化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进而使农村劳动力整体数量下降,半弱劳动力占比提升。

(二)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弱化表现

伴随着我国持续推进演变的农业市场化改革创新以及都市化、现代化过程的加速,我国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减少的趋势也在加重。农村中青年劳动力转移和流出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的同时,也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缺乏、劳动力供给出现弱化。其主要体现在: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人员主要是女性,这与我国男性人口远多于女性人口现状不符,农村男性劳动力从2003年的6457万人下降至2010年的2427万人,男女比例从47.76%下降至43.01%;从年龄结构来看,中国农业生产中的“老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表现为农村新增劳动力大多为中老年劳动力,无法外出工作;从知识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的常识水准再次下降,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知识水平结构也伴随着青年劳动力流失发生了转变,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为关键农村劳动力,而普通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在农村劳动力中的占比越来越低,占有率持续下降,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常识水准持续下降。

二、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弱化原因剖析

(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对农村劳动力造成“挤出效应”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农业类企业生产过程长期性落伍,具体表现为小规模纳税人运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闲置不用。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接纳了很多农村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造成挤出效应。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迅速的工业化对劳动力有了极大要求,因为第二产业的比较收益高过第一产业,企业的劳务报酬会高过生产周期较长、营运能力相对性较差的特色农业。因而农牧业劳动力偏重于迁移到第二产业,以城镇户籍从事生产制造,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二)偏重于城市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动,政府部门的政策利好和项目投资又再度使资源分配集中化向城市迁移,城乡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导致乡村人力资本持续向城市流动。魏县基于《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在此背景下,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目标,魏县大量劳动力逐渐向中心城区转移,造成了乡村劳动力弱化。

(三)农民收入结构合理性低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型农民收入结构合理性低。以外出劳务报酬为主的工资性收入与政府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性收入增幅远高于经营性的农业生产获利。不稳定性高、自然依存度大,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的关键特征均使得农业呈现高投入低稳定特质。资金、技术、劳力的生产要素投入中尤以人工劳力的时效性闲置问题最为显著。劳动力作为关键化农业人力资源,质量恒定前提下其稀缺度将随农业现代化与经济结构改善进一步加大,其机会成本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的重要性也将逐步凸显。魏县密植梨产业资源禀赋优势凸显,但长期停留于基础作物种植,尚未形成产业化体系,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产业链较短,种植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主体构成,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整体收入偏低。

三、农村地区半弱劳力经济参与度分析

(一)农村地区半弱劳力就业现状

半弱劳动力的就业阻遏困境长期以来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农村半弱劳动力就业问题突出体现在其脆弱性方面,当市场低迷时,首先出现问题的总是农村半弱劳动力的就业。刘爱玉(2020)认为,农村半弱劳动力就业的脆弱性不仅影响着半弱劳动力个人,更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状况,就业脆弱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叠加效应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来讲是很大的阻碍因素。

(二)半弱劳力经济低参与度原因剖析

因为个体差异农村半弱劳力所具备的个体特点也不一样,其就业个人行为及意向的影响因素也存有差别。经过对农村半弱劳力的经济发展参与度众多影响因素的实体模型剖析,其中年龄、文化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就业工作经验及就业学习培训等是牵制农村半弱劳力经济发展参与的首要要素。

由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剖析得知,年纪、婚姻情况与农村半弱劳力经济参与成反比,而文化教育水平、就业工作经验及就业学习培训与乡村半弱劳力经济参与成正比。说明半弱劳力年龄越大,其就业水平越低,而文化水平高的劳动力,相对文化程度低的劳动力可以更快地得到就业岗位。

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农村半弱劳动力经济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虽然农村部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近年来,由于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问题不断出现,导致农村半弱劳动力经济参与度较低。

农村半弱劳动力对就业的经济参与度低也反映在其对外部环境的脆弱性上。由于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该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由于农村半弱劳动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其就业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在农业生产领域与非农生产领域,农村就业市场各项指标均不理想。

三、魏县半弱劳力在地化就业的实践模式

(一)乡村在地化微工厂运营模式

在乡村在地化微工厂建设上,魏县结合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遵循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三项原则,因村制宜,灵活创建,探索推行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从无到有——新建模式;二是盘活资产——改建模式;三是借用现房——租赁模式。“乡村在地化微工厂”采取“乡村建设、企业使用、乡镇管理、县财政补贴”的发展模式。魏县广锦箱包厂是乡村在地化微工厂的典型案例,这个工厂在冬奥会期间承接了抽绳包的制作,魏县将政府投资的125家微工厂全部纳入进来,实行统一培训、统一接单、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信息发布,不仅提高了收益,更为许多半弱劳力提供了就业。

(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为提升农村半弱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开展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农村半弱劳动力就业培训班,鼓励农村半弱劳动力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就业培训。2016年,魏县向50多名留守妇女讲解汽车座垫编织技术。据该县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培训免费向学员提供学习用具和材料,保教保会,学习合格后由厂家免费提供原料和编织工具。此项培训,可使留守妇女每月增加收入1000多元,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培训课程通过实时跟进不断优化,尽可能结合农村半弱劳动力就业方向提供相关培训内容,通过榜样带动半弱劳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资金技术扶持在地化就业模式

截至2020年末,邯郸市魏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农民群众累计发放惠农小额贷款3162户、2135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魏县残联2022年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等对半弱劳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采取乡村振兴小额贷款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半弱劳力掌握必备基本技术,同时也为其创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四、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半弱劳力在地化就业的路径探索

农村半弱劳力就业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是否能够普惠全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对提高农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大影响。2021年河北省乡村振兴局高度重视农村半弱劳力的就业问题,通过设置公益岗位、进行光伏投入等方式,补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就业公益岗位,重点安置半弱劳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半弱劳力就业仍然面临着自身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必须继续强化“造血”功能,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依托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半弱劳动力等家庭在当地就业发展。

提高农村半弱劳力就业率,需要给予有关主体物质上和思想上的帮助,妥善解决农村半弱劳力的就业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推动其在地化就业是一条有效解决路径。然而,因农村半弱劳动力的就业有其特殊性,不能和传统促进方法混为一谈。因此,针对农村半弱劳力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以下改善方案:

(一)大力推进半弱劳力基础素质教育提升

农村半弱劳力在身体上存在固有缺陷,故思想竞争力尤为重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受教育水平与农村妇女老人这一典型半弱劳力群体就业水平正向相关,教育水平越高,在人力资本竞争中越有优势。长期以来,魏县重视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水平,为推进深层职业化培训奠定素质基础,取得了良好收效。

(二)重点推动半弱劳力职业技能培训

魏县推行“教育+就业”一体化策略,实现“送技术,办培训,稳就业”一条龙模式,立足微工厂模式与援企稳岗就业方针,精准对接岗位服务中需要的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实用性职业化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县域内学校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半弱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政府经济政策支持

1.为农村新型经济体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新型经济体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资金支持,各种地方性经济项目的发展就成了空谈。有关政府部门要逐步制定小规模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通过设立担保银行,直接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为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2.为农村小规模经济体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在农村小规模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重中之重,也是其发展的前提。“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农村的俗语反映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在物质上,同时也应该在意识上加强完善“行政力量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让市场能够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同时也要让社会资本成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和受益者。

3.加大对农村半弱劳力创业的政策支持

在“六稳六保”的背景下,加强对农村半弱劳动力的就业扶持,妥善解决农村半弱劳动力“没活干”、“干不长”、“挣得少”的现象,为其就地创业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半弱劳动力的创业支持,可以通过建设农村创业孵化园等新举措,为农村劳动力缓解创业资金压力,同时依托互联网新技术,充分协调各类资源,促进农村半弱劳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也应该对成功创业的半弱劳力及时提供各类资源对接。

猜你喜欢
劳力劳动力培训
教师培训
会议·培训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做第四种人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