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路径

2022-11-24 14:02朱昱霏
黑龙江粮食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才农业农村

□ 朱昱霏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构建系统性的人才管理体系,这也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的关键所在。“其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动性的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体力要素与智力要素”[1]。各地的政府机构应当强化人力资源的创新性管理路径,提升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乡村地区的综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一)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为了实现乡村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完善人才供给。“各地政府机构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探索,优化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及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加速专业人才技术成果转化”[2]。

其一,农业生产的改革需要强化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完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人才培育工作,全面改善农民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其二,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发挥创业人才的带头作用,增多乡村企业家的数量。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还要培育新媒体人才,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人才体系,开辟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其三,在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建设目标中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需要发挥乡村教师、卫生人才、文旅人才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在实践中要落实乡村人才的经费补助和待遇标准,推进专业人才骨干计划的实施。强化乡村基层人才的继续教育,明确多方面的激励政策,逐步改善人才收入,引入更多文旅体育人才,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四,在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方面需要强化基层党政人才的建设,提升党组织带头人的治理能力,完善村干部选派机制,全面贯彻新乡村治理制度,强化乡村普法队伍建设。其五,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新型科技,科研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之一。要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农企科研人才的培养,推进基层人才素质强化继承,完善科技专派人员机制,实现乡村发展的人才振兴。

(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人才制约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传统的乡村经济结构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新兴的产业还未形成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而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型又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仍然面临农村优秀人才外流、引人留人困难、创新创业条件不足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额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乡村地区的农业产业产值仍然占有较大份额。在此背景下,乡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萎缩,内部经济结构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与发达地区相比,在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较多,劳动力的素质急需提升。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严重,各地的人力资源交流中心大多建立在省城、县城,乡村地区几乎没有。城市内的人才交流中心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乡村劳动力对就业信息的获取难度更大,同时也使得乡村劳动力在就业中选择流出乡村。

此外,乡村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也不利于创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破解人才制约是关键所在。农业科技和机械化的应用效率相对较低,将大量劳动力束缚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中。农村振兴战略需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的农业专业人才,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在实践中,农村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和供给侧改革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技术实施效率相对较低,长期无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因此,人力资源在整个农村地区的作用不足。为了实施农村发展战略,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乡村人才。“下大气力开发新时代农村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资源保障”[4]。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创新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需要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需要构建分层次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其一,要建设田间学校。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通过有组织的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强化其农业技能。其二,要构建现场培训模式。技术指导人员要在工厂车间、项目基地、田间地头为从事农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的讲解和培训,现场解决其生产中遇到的困惑,推广新技术的运用。其三,要构建典型案例示范教学模式。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创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深度改善农民群众的科技运用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其四,要完善项目培育模式。在培训中采取教学、考察、现场指导等方式,依托于农业科技项目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现农民培训、科技转化、增收致富三大环节的良性循环。其五,要构建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充分依托电子媒体、信息技术等传播平台,为农民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培训。最后,要建立培育效果的追踪监督机制。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应当完善后续的跟踪服务,要在专项培训工作之后实施定期回访环节,为后续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奠定基础。在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建立信息化跟踪服务平台,运用多种新媒体健全技术成长服务平台,强化农民、培训者、政府之间的有效交流。技术服务人员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项目教学法和分类指导原则,开展对口指导工作,逐步打造出精干专能的新型农民。

(二)实施创业者培训工程

乡村振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的实施,能够强化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造血能力。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育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完善创业带动模式。在实践中总结过往的经验和已有的模式,引导农户参与到创业型的劳动中,强化其自我发展能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实践中根据分类、分层指导原则,强大带动致富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融合度,充分发挥农业互助组织、产业协作形式的作用,构建农户征信体系,壮大带动能力。政府要支撑多类型创业项目的发展,深化乡村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项目发展结构,通过优势项目的发展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要健全创业孵化体系。乡村振兴的创业孵化体系指的是在带头人的指导下,强化创业工作的全流程指导,以孵化体系评价为根据,重新定位创业孵化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实践培训效果。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资源优势,最大化地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形成创业项目的品牌效应,增强创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其三,要改善乡村的创业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促进产业兴旺的基础,也是发挥带头人带动作用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金融环境,成立带头人专项担保基金,营造良好的资金供给环境,其次要完善保险机制,强化创业项目与保险机构的合作,通过银行分散金融风险,降低创业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影响。再次,要完善保障机制,确保致富项目平稳落地。在合力规划的基础上,发挥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建立完善的创业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营造良好的环境。“尤其健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机制,同时又有必要对其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执行、监督机制”[5]。

(三)改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环境

其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足的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计改善,同步满足城市和地方发展的紧迫发展需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大型开发投资项目,扩大潜在企业和项目对农村发展的参与,使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多样化,扩大农村发展和就业范围,促进农村发展良性循环。其二,加强农业优惠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应根据中央农业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增长。其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政府角色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积极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角色,做好农村返乡人才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农民也应该及时提供改善建议。加强对返乡农民的政治和财政支持,为返乡企业家创造适当的税收优惠条件,激发农民工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其四,加强职业教育。返乡农民缺乏创业技能和信心,各级政府应重视对返乡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知识基础和素质,为其参与农村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发挥相关政策优势,利用成人教育的机遇,逐步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创业信心,提升创业能力。在新的背景下,增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将返乡农民工培育为新型管理者和技术带头人,是构建新农村和新型农村产业形态的关键因素。

(四)发挥科技人员的支撑作用

其一,要建设支援乡村建设的专业科技人员队伍。在人才来源渠道选择中,要突破地区、部门的限制,创造优惠条件,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注重引进与培育双结合。在科技人员的作用方向上,要引导其参与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实现在实践中成长的目标。为了保证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乡村要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工作平台,整合多种资源,在平台上要为其供给示范项目、特色服务、科技创新等模块,实现跨区域的人才成长和流动。其二要创新人才工作体系。一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打造公益性、专业性、针对性、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而不是过分依赖行政手段。二是鼓励和规范研发人员的创业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研发创新专项资金,鼓励和规范农村研发人员参与创新创业。三是加强和完善动态管理体系。完善薪酬处罚机制,开展动态教育监督、有效监督、考核监督、业务监督等。通过动态监控和管理,促进科技人员的成长,提高科技人员的服务水平。实施需求导向,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建设。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无法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农业科技专家要精准研判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弥合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供求差距,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中的新型技术体系。其三,要创新科技人员的服务模式,强化管理与培训工作。一要坚持技术利益导向,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构建利益共同体。二要强化技术人员团队的质量建设,保证在工作中能够展现出时代新人的风貌。三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形成企业、科研、农户之间的良性循环,保证多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工作高效。

(五)融合城乡人才交流机制

在乡村振兴推进实施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要统筹城乡的发展资源,才能够深化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优化整合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发挥主导效应,企事业单位等相关主体做好联动工作,配置和整合不同主体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集成效益,推动乡村新型人才体系的形成。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指出,要促进农村各要素有序流动,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因此,在构建农村振兴人才发展体系时,应该积极促进城乡之间的合作和人才交流。促进城乡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其一要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优化和完善农业结构,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渠道,为城乡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创造更广阔的平台。其二,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乡镇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发挥集群效应创造条件,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其三,要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根据农村基层治理需要和乡贤人才的认定标准,科学合理设定发掘任务量,并分析所发掘乡贤人才的专长特点,结合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实际,制定常规和专门的培养、培育计划”[6]。在农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乡贤的作用不容低估。他们早年经常出国进城就业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和强大的人力资源。因此,应充分考虑乡贤在新时期的发展作用,制定指导方针,为其提供专业平台和服务,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促进城乡人才培养协作交流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人才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