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创新与突破
——谈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教学形式

2022-11-24 13:53陈佰平
新课程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双减数学知识情境

陈佰平

(华亭市实验小学,甘肃 平凉)

数学课堂一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探索力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数学学科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向应用型人才迈进的重要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2021年“双减”政策的实施,又给予数学课堂更新的目标,对小学阶段的教育影响巨大。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科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尤其需要结合“双减”的目标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能力需求。

一、“双减”给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何谓“双减”?“双减”是针对新时代学生过重的作业与培训双重负担而言的,传统的教育形式以“重压出人才”为理念,注重繁重的作业任务应对及多维的培训活动,旨在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学科能力,促进他们的能力进步。但现实并非如此,在双重压力下,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创造力被磨灭,由此使教育主体不得不正视教育的困境。

“双减”从形式上严格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而从本质上,它对课堂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育过程本质化的改变。“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必须从理论性、练习性的特征转变为趣味性、拓展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样态。从教学形态上而言,课堂成为教学的核心,是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关键途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的分分秒秒,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轻松、快乐地熟悉知识、理解知识并尝试应用,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成为综合性的课堂。

“双减”减的是负担,但增长的是质量,是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独特追求。学生的学科学习只是成长的一部分,他们成长中最为关键的是各项能力的养成,而非分数的追逐。基于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学生的未来发展必然走向健康积极的道路。所以,“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创新,需要突破,这既体现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之中,也体现在课堂的每一项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需要运用更加多元、综合的教学途径,化课堂为多元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其中不断深入,继而有效提升数学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是思维培养的课堂,灵活的思维能推动多种能力的形成,在知识应用中尤其明显。所以,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是注重思维的课堂,教师应用多种活动塑造学生灵活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的探究与应用能力,由此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以新形式实现新样态,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立足情境,精准体验,提升思维灵活度

“精准体验”是“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堂教学面临的新挑战。什么是“精准体验”?它就是立足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有效地融合课堂各要素,让学生灵活深入地体验,以实现高效教学的新模式。“精准”一词充分且深入地体现了聚焦课堂的必要性。而如何充分调动课堂资源,推动学生积极体验与思考呢?这就需要立足情境。情境是一种灵活度极佳的课堂活动,它注重学生的体验度,充分关注知识与真实场景的结合程度,能够用符合学生天性的方式激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灵活多样的情境中精准掌握知识和思想。所以,以多样化的情境为依托,将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生动的问题解决活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精准的数学理念,从而在思考中有效获得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强化精准目标,用契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引导学生精准体验,以丰富的情境为有效依托,推动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更加灵活的能力。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两位数的乘法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而乘法作为最基本的计算原理,是需要掌握其运算规律以及理解其运算含义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数学知识。如何让学生更加快速地吸收乘法的要义,理解它的应用呢?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现实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实现更加高效的学习。如提出情境:“学校食堂买了22箱苹果,每箱30个。学校有18个班级,每班36人。每4个苹果约重1千克,每千克苹果5元钱。”此时结合这样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1)食堂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2)每人分1个苹果,你觉得够吗?结合这两个问题,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形进行思考,他们会首先进行思维推理。要解决问题,不仅要知道苹果的数量,还需要知道学生的人数,继而尝试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探索问题,得出一共买了22×30=660(个)苹果,一共18×36=648(个)学生,也就能够有效判断出结果。此时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会计,你要按千克记录苹果单价和数量,请问要怎么处理?于是学生再结合情境,尝试从数量和单价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更加精准的知识体验,能使他们灵活地处理已知数据及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数学问题抽丝剥茧,细化为每一个符合他们认知的问题,由此,课堂就变得更加高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更为灵活,他们能够更为细致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

(二)小组合作,深入体验,提升探究能力

数学理论性强,随着学习阶段的深入,数学知识也逐步深入,并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如何有效地吸收知识、理解知识呢?这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自主探究能力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影响着学生未来对知识的探索和吸收,更影响着他们未来解决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目标[1]。而“双减”背景下,自主探究更为重要,课堂更为灵活,极具综合性,而自主探究能够推动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发展多样兴趣以及实现综合品质培养。所以,如何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也是数学课堂的主课题。新时代,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样化、灵活化的,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还需要有综合的社会能力。由此,小组合作模式就是激活数学课堂和能力的关键。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能激活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相互融合与磨合中不断激活思维、协作探究和增长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合作元素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同时以合作项目激活他们的思考与探究能力,让他们积极体验,不断提升自主探究的水平。

以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一组相互平行的边,而这个特征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实际应用中,确定了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或者梯形,能够有效地提供解题助力,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怎么去验证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者梯形呢?如何确定它的边是不是平行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自主设计探究的路径和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自主思考、自主尝试,在不断地试错与检验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知识理解能力。比如,有的学生用测量距离的方式,在两条对边上分别取几点,测量边到边的垂直距离,而这个垂直距离一直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就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还有的学生用画延长线的方式去测试图形,发现画了很长距离后两条直线间的距离都没有任何变化。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可能还会想到更多其他的方法,并且运用这些方法去尝试、否定、验证等。经过这样的尝试体验,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和记忆就会更为透彻,并将图形的不同特点和平行的特点烂熟于心,继而使思想更为深入,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还能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从而更加主动、趣味性地开展知识探索。

(三)结合实践,灵活运用,提高应用能力

实践是实现知识应用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应用都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主力军,而这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是先知识后应用,而是知识与应用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学习效用,最强化应用能力。在“双减”政策下,应用是必然,也是主要趋势。学生多元能力的增长是依托于实践来实现的,无论是理论性还是人文类的学科,都需要透过实践去探索知识背后的奥义。那么,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这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平台和依托,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场所。由此,教师日常教学时应当灵活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尝试用最灵活、最趣味、最有效的方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品味知识的含义,促成知识的掌握,由此达成数学应用能力的有序提升。

仍以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四边形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比如,如何判断地上画的图案是准确的?如何测量跳远成绩?在墙面挂画时怎么确保挂正?等等。这些都可以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来确定。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比如在学生开展跳远能力测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准确地测出跳远成绩,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学生通过测量、画线、再测量的方式,结合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准确地测出了跳远的距离,而后通过统计方法,将班级学生跳远成绩都进行了有效的统计,分析出了性别与跳远成绩的关系,也总结出了班级跳远的整体水平。学生将这个数据提供给体育教师,可以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训练和提升。这是一个应用数学知识的典型案例,它的实用性非常强,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也具有强大的实践性[2]。再比如,在黑板报设计和绘制过程中,如何确保所画直线平行且距离相等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利用数学方法和工具去测量并绘制相应的线条。学生会尝试利用大的三角尺运用垂直距离知识,以水平线绘制,也尝试用确定平行线上的点,再连线的方法绘制。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灵活地运用了数学知识,也掌握了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通过与生活的真实联结,学生对图形知识理解更透彻,应用思维也更加发散,能够灵活、多元地进行应用。

(四)动态评价,及时完善,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评价是指引学生走向综合发展的有效工具。“双减”政策赋予时代教育新的内涵,让课堂变得备受关注,而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的依托,教学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紧抓过程是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成果为关键,更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对学习的影响。而在新时代教育思想中,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同等重要,甚至高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视为动态的控制行为,能够及时端正不正确的观念,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双减”背景下,更加注重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这是对课堂教学活动重视程度提升的关键转变。由此,“双减”政策下要实现创新和突破,就必须紧抓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用,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而紧抓课堂,就是紧抓活动过程,利用动态性的控制活动能促进课堂效果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动态评价,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与完善建议,在课堂上利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3]。

以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方程是数学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应用能够方便我们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是否形成方程思想,是否能够将实际问题与方程迅速联系起来,这都是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教师需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联系实际情况解决。比如,在解决“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 cm,宽是5 cm,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的问题时,学生通常会用传统的计算方式,如周长为2×8+2×5=26(cm),面积为5×8=40(cm2)。虽然传统计算能够解决,但在问题更加复杂时,方程方法就更为简便。并且,方程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梳理数据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直观地理解数学算式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方程思想去解决问题,以实现更加灵活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学生的探究思路、思考方式、思维发散程度,以及是否运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去自主判断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合适等。结合这些内容评价,动态地了解学生解题的过程,及时完善他们学习的思路,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了解探究的方法,形成解题思路,而非结果的对错。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堂探索就会更加灵活,方法更加独特,具有创新性,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堂效用及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反思

创新教学形式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数学课堂面临的必然问题。时代在发展,原来的教学模式甚至教学思想已然不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在当今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引导教学的重要指引。学生是成长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必然需要实现变化与突破。在“双减”政策对课堂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正确理解“双减”的思想和目标,正确对待学生的成长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主动、全面地获得学习体验,从而实现更加高质、趣味、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双减数学知识情境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