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江苏省徐州市毛庄中学 221123)
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涉及范围广泛、所占分值较高、教学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同时,物理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其大量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将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物理教学相结合,不仅能降低教学上的难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需要从各角度思考,结合物理教学的各项内容,寻找切入口,并建立基本的教学体系。
将生活教育理论与物理教学结合,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物理经验,提升教学的速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面对的第一个难点是学生的经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凭借生活教育,积累学生的物理经验。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体的密度》之前,教师常常会让学生研究橡皮、铅笔、硬币等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记录。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会看到不同的现象,与自己的猜想形成对比,从而引发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获得一定的物理经验,在教师讲解相应的知识点时,便可以进行合理的联想。
物理学习依托经验积累,只有以丰富的经验为依托,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为此,教师充分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习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师会对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状态进行简单的介绍。这一教学过程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融入了生活教育理论后,教师就可以将一些趣味元素投入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举这样一个例子:“同学们,我们家里的淋浴有热水管、冷水管这两种水管。在冬天洗澡的时候,想要判断哪个水管是热水管,又担心烫手,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帮助我们不直接接触就判断出来呢?”这个问题设计得十分精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联,能够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的头脑运转。为了找寻该问题的答案,在之后的课堂时间,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如此一来,教学的质量自然得到了相应提升。
物理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一个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问题,才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物理规律的发现与探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找出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生活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
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的教学。光的折射是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并未对光的折射现象有过系统了解,难以搞清其基本规律。为此,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与教材形成类比。比如,我们偶尔能见到的海市蜃楼,基本原理是光的折射,由于空气温度、湿度等各种原因,光发生了折射,将远处的物体投影到了眼前。又如,游泳池里的水看着不深,但是实际水深往往能够没过头顶,原因就在于光的折射“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大多数学生对这两种现象都较熟悉,两者有相同的特点,都拉近了远处的物体。顺着这条路线,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折射的规律进行推导,促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本节知识。
物理实验,也是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物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升物理水平。而在生活教育理论下,物理实验也必须向生活化靠拢,紧贴学生接触的实物。
例如,在组织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的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当今时代,因为各种先进工具的投入,建筑物的建造已经变得比较容易,只要十几个人便能完成。但是,假如有一天停电了,电力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但是工人们依然要正常开展工作。他们如何将一些沉重的物品从低处运往高处呢?给你们一个滑轮和一条绳子,试着展开实验研究这个问题。
这一情境的导入,就将学生的视角由课堂带到了生活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运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绝大多数的物理问题,考查的是多项内容的综合。因此,教师在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物理教学时,也要注意其综合性,使学生脱离思维的约束,对物理知识有全方位的认识。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的生活化教学。首先,依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许多学生都认为,影响浮力的因素只有物体的密度,如铁块会下沉、木块和泡沫块则会漂浮。这一观点与物理事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研究浮力,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首先就是物体的体积,如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能够在水中漂浮?其次,则可以从液体的密度进行思考,如人为什么能在死海中漂浮而不会下沉?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普,如我国宇航员王亚萍在太空中做过一个水团漂浮实验,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浮力是否还能产生呢?
在上述的教学中,教师就结合了不同的生活问题,对浮力这一章节的知识展开综合性的研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物理认识会更加全面,物理水平也能随之得到提升。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也要充分利用物理探索性特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的教学。机械能与内能的转换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如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运行就是依靠这一原理。因此,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生活教育理论之下,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并运用身边的工具,制作一台简易的设备,用以实现两种能量的转化。
这样的课题设置符合初中物理的探索性特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借助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是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大胆尝试,使其在新时代的教育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