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群
新课标明确提出: 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的创新导向,更加关注人的内在的品格和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型,这种转型对教师备课和上课提出了新要求。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必须首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以解决知识素养化问题以及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新课标修订遵循“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备课要跳出单纯的备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的罗列,以结构化的方式优化课程内容组织。不仅备单一知识点下的概念叙述、技能训练,还要站在知识发生发展的通性通法的高度,以该学科应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设计学科内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比如数学中的数与代数部分,3、4 年级就学习“数的运算律”。把知识素养化,就不能只把运算律当作运算技能训练,而应立足培养学生代数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设计学习任务单,整合3—4 年级,7—9 年级关于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知识,并立足学生经验,设计学科内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反复体会算理,体验运算规律的构成。这样,当学生具备了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7—9 年级遇到“新”的等式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处理解方程、多项式化简等问题就能水到渠成。
再比如,5—6 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要求了解它们的展开图。把知识素养化,也不能单纯备识别和训练正方体的各种展开图,而应立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想象,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和美术、体育学科联合,设计“打沙包游戏”项目式学习,借助美术学科动手实践,画、剪、缝,制作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的沙包,借助体育学科设计游戏规则,通过活动,让学生 “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审美情趣、健康生活、做事耐心等综合素养,以此构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再比如,历史课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把知识素养化,在备课时就要联系到当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立足培养学生胸怀世界的国际视野,初步形成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历史学科就要主动跨界,设置诸如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世界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认识我们? 为什么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未来会如何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等核心问题,寻求地理学科对丝绸之路区域带的特点分析,道法学科对地缘经济的解释,数学学科的大数据分析,等等,历史、地理、道法、数学等学科整合,形成“一带一路”统整课。通过课程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政治认同、数据分析、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跳出以知识教知识的圈圈,将知识素养化,实现学科育人。
把知识素养化的结构化备课,摒弃单一知识背景下单向的“深挖井,广积粮”的做法,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枷锁,实现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之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课程育人的载体仍然是知识没有变,还是要通过每堂课的知识传授,教会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但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站在知识的背后,挖掘那些当所教知识遗忘之后可以留下来的东西,那就是核心素养,就是课程育人的价值。因此,每一节课如何精准定位素养目标,明确教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
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最先确定的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的重点、难点、关键,而是在首先明确知识背后蕴含的核心素养是什么,那是一堂课的灵魂。如果说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堂课的明线的话,核心素养目标就是这堂课的暗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牵制着教与学的活动设计。
举个例子,小学一年级学习十几减几,聚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首要任务不是确定“让学生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这样的教学重点,而是思考教会孩子会算十几减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如果孩子忘记了十几减几的结果是什么,内化到孩子思想深处的还有什么?细心领悟数学新课标所阐述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就可以知道,教会孩子会算十几减几,其蕴含的数学素养就是让孩子知道当遇到未知的问题时都要想办法转化成已知能解的问题,就是要发展孩子一种转化的推理意识。
基于此,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
活动1: 分糖果。准备十几个糖果,同桌两名同学合作,分给其中一名同学几块,自己剩下几块。边做边记录,经历若干次后,请同学汇报结果。
让孩子体会到“分”很容易,自己会做。
活动2: 分铅笔。准备一捆铅笔(十几支捆在一起),同桌两名同学合作,分给其中一名同学几支,自己剩下几支。活动开始,先让孩子说明先做什么。
让孩子感悟得先把“捆”打开,这样就转化为活动1 的样子。
活动3: 再分铅笔。准备一捆铅笔(其中十支捆在一起,然后再和剩下几支捆在一起),同桌两名同学合作,分给其中一名同学几支,自己剩下几支。活动开始,先让孩子说明怎样做。
让孩子感悟仍然要先“打捆”,但如果剩下的几支够分的话,十支的就不用再拆了。如果不够分,可以直接用十支的拆开来分,分完和剩下的几个加一起就是自己剩下的;也可以从十支当中拆出几支加上剩下的几支刚好是分给同桌的,那么十支当中剩余的就是自己的。
活动结束,让孩子自己叙述十几减几的算法。
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旨在明确课堂教学不只是教知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是培育和发展孩子某一种或两种核心素养,久而久之,才能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 ‘做中学’‘用中学’ ‘创中学’ ”,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创设深度学习,启发深度思考。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应立足积累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主动发现新旧知识联系、发现新知的困惑、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巧招妙法,实施“发现式”课堂教学。
实际上,学生对于当堂要学习的内容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进入课堂的。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等类似的问题,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就必须转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需要让学生先行尝试解决一定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暴露原来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缺陷,让学生经历“发现”新困惑、新规律、新方法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内化知识,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针对每堂课知识的生成过程,方法的形成过程,技能的训练过程,都不能仅得出结论就去应用,都要增加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主动反思,主动“发现”其中的道理,知晓其中的规律,掌握其中的技巧,这样获取的学习经验才能日积月累形成素养。
知识是怎样来的,有什么用,还有什么发展,通过设计课堂情境任务,让学生去参与、去完成,探究更多的“发现”,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课内老师领进门,课外修行在个人的终身学习目标。
牢牢把握这四个环节,尊重学生学习欲望的天性,唤醒学生富于挑战的能性,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的心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性,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然,落实新课标理念,仅仅依靠做好这几方面准备还远远不够。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核心素养如何通过纸笔考试来考查,如何进行多元综合评价,如何做好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读新课标中深入领悟,在教学中勇于实践,才能实现义务教育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