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创办均衡的优质教育,必须对培养教师专业技能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法进行重构。在蛟河市委的指导下,蛟河市教育局开展了教师队伍建设“金字塔”工程,创建了教师队伍建设“塔式”新结构、活动新体系、“赛评”新途径、线上与线下融合新方式,注重基层学校落实,有计划地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有目标、有任务、有计划、有梯度地进行。
在优化教师思想基础上,以教师专业技能“三练两课”“好课堂”活动为主体,以“研培创”(教研、培训、科研创新)一体化和“大拜师”活动为两翼,构成教师队伍建设“金字塔”工程“一体两翼”有机体;以校长(教师)共享交流、骨干示范和科研成果为教师个人成长三保障结合体;以校长、教研员、教师三支队伍齐心协力形成互助提升的共同体,以“学校和学区及市级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校长(教师)、标兵校长(教师)、十佳校长(教师)”六层次评优为主线,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塔式结构体”。进一步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金字塔”工程的目标和任务。
计划在教师队伍建设“金字塔”工程的5 年中,每年按任课教师、教研员、领导三个系列评选出各层次学科骨干教师。一是任课教师系列: 各学校培养出任课教师总数的15% (约450 人)为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学区培养出任课教师总数的10%(约300 人)为学区学科骨干教师;教育局(市级)评出任课教师总数的6% (约180 人)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二是教研员系列: 评选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8 人左右;三是领导系列: 评选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12 人左右。
在每年都评选“学校、学区、市级”各层次骨干教师(含校长)的基础上,第二年起,在骨干教师(校长)中评选“优秀校长(教师)”,第三年起,在优秀校长(教师)中评标兵校长(教师),从第四年起,在“标兵教师(校长)”中评十佳校长(教师),五年后(2024 年末),教师队伍建设“金字塔”工程结束,全市学校骨干教师可达2250人左右,学区骨干教师可达1500 人左右,市级骨干教师1000 人左右,优秀校长(教师)200 人左右(4 年评出),标兵校长(教师)30 名左右(3 年评出),十佳校长(教师)10 名左右(2 年评出),筑牢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塔式”结构体。
每年3-5 月,各校教师在常规工作中大力开展“三练”活动,即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练好新技能;通过验收“规范达标课”“竞技优质课”,提升教师普通话、规范字、新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
每年5-8 月,各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总结“三练两课”经验、案例;完成常态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方法的总结;教师进修学校推选上报省市各类名师参评人员。
每年9 月,在“三练两课”基础上开展创建“好课堂”活动。各校制订方案,确定“达标好课堂、优质好课堂、示范好课堂”标准;确定预培育的各层次教师,明确培养时限,分层落实,逐年提升。
每年10 月,各学校在选评校级“示范好课堂”的基础上,推选参评市级示范“好课堂”活动教师;教师进修学校结合当年教师培养的需求调整“好课堂”评价标准;教育局在各校推荐的“好课堂”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市级“示范好课堂”。
每年11-12 月,开展验收青年教师“拜师”活动,将骨干教师“教徒弟”作用发挥效果纳入“典型好课堂”评比之中;开展“现场评”活动,全市业务校长、主任当场评价一等奖“好课堂”获得者的现场课;汇总骨干教师作用发挥和现场评成绩,评出“典型好课堂”;将“典型好课堂”上传全市“未来教育学习中心”线上平台,供全市教师观摩研讨,参考打磨每个人的“好课堂”。
第二年1-2 月,结合自己打磨的“好课堂”,找出所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理论支撑点和实践点,总结规律,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为下一年3-5 月“三练两课”活动做铺垫。
一是“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教师进修学校以学科教研员入校指导为载体,查、导各校“三练两课”“好课堂”落实情况。二是教研员利用“研培创”一体化入校指导工作的有利契机,加大带动的力度,有重点地听评课,捕捉一线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点与先进做法或模式,引导教师反复磨课,创新方法,总结经验。
大力开展“好课堂”学习与培育活动。一是充分发挥《“三练两课”“好课堂”思维训练手册》《互联网+背景下“研培创”一体化训练手册》 的作用,这两个手册一个是创新思维的培训与训练,一个是技能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是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抓手,让教师从实训练。二是本着“专业化,是干部应有的特质”[2]的教育理念,培养学校领导评价“好课堂”的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在市级活动中练他们“说、评”功力,为他们回校后指导本校教师观摩“市级好课堂”课例做准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曾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3]所以,我们以“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为主导课题,以教师线上线下自我学习与提升为主渠道,引导教师主动去发现问题,立项研究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不断成长,适应新时代教师职业需求。
搭建教师纵向提升台阶。一是通过“竞技优质课+新技能考试”的方式,赛评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二是通过“竞技优质课展示+新技能考试”的方式,赛评学区学科骨干教师;三是通过“竞技优质课微型课+新技能考试”的方式,赛评出县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再将历年的县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综合赛评,推选参评吉林市市级各类名师人选;在吉林市各类名师中,推选参评省级各类名师人选,参加省市赛评活动,逐层次拔出人才。
构建教师横向筑基平台。学校从规范达标课到学校达标好课堂赛评,从竞技优质课到学校优质好课堂赛评,从学校骨干教师到学校示范好课堂赛评;县市教育局从蛟河市骨干教师到蛟河市示范好课堂赛评;参评地市、省、国家各类名师从笔试到面试。实施梯次培养,层层扎实推进。
在纵向拔节与横向筑基双向提升“赛评”过程中,双向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立足培养教师的理念、思维和方法;从骨干教师作用发挥促进青年教师的提升,挖掘教师创新潜能;在“建模、仿模、超模”过程中生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智能培养、人与时代和谐的智慧培养、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智行培养。
“以前,课本就是世界;今天,世界就是课本的理念已被广泛认同”[4]。对于县市区中小学教师来说,世界先进文化与技能的传播,靠的就是“互联网”。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线上、线下融合起来。
蛟河市教育局2020 年一次性投入247 万元,购买了省“教学助手”资源5 年的使用期,广大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作了大量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举办了电教管理员“优芽”课件制作培训,开展了课件制作大赛,有效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的提升;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选出了35 节课堂教学报送市、省参加评比,有5 节入围教育部评选。
“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5]。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学生及家长对终身学习的意识逐步提升,教育部门要支撑起未来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借助省、市资源平台,建起了“蛟河市未来教育学习中心”(蛟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走出来一条“建、管、展、研、学”的模式。现在“未来教育学习中心”的资源管理等6 大系统23 个子系统正常运转,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优秀的教学资源及时共享,为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提供了实用、便捷、持久的可查询、可翻转、可积累的学习资源。
教育局党组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智囊团的作用,组织教研员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种培训,结合本市、本学科的实际情况,研究蛟河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两年来,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利用“专递课堂”对农村学校学科教师实行了线上“一对一”的教研指导;通过线上“名师课堂”定期对全市教师进行培训指导;灵活运用线上“校园网络课堂”,开展了全市线上共享活动。延伸三个课堂内容,开展了“教学设计”“学科命题”等20 余项主题教研,通过线上完成了2000 余节“精品教案”、2000 余张学科单元与阶段试卷的推送工作。
一是建起了由教研员和本地名师组成的各学科委员会,制定职责,落实任务;二是投资60 余万元建起了多功能学科教研室和报告厅,申请专线连接,面向全市教师进行线上教研培训与展示;三是常规性循环开展线上学科大单元教研指导、课堂教学展示、科研培训等。分学科、分项目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科提质需求,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又不增加学校与教师负担,让全市的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学会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的方式,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是在教师专业技能“三练两课”“好课堂”“大拜师”“先进校评比”等活动中,在线上人才库中抽选评委;二是在全市教师“提能提质方法与模式挑战60 秒”现场竞技中,采用线上投票、现场公布获奖结果的方法;三是青年教师培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推进课程项目培养法、一对一岗位实践能力提升法,让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目前,我市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途径与方法逐步生成,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层层“好课堂”不断涌现。评选校级达标好课堂693 节、优质好课堂460 节、示范好课堂225 节;评出市级示范好课堂80 节,其中31 节被评为一等奖,17 节典型好课堂被推送到市“未来教育学习中心”资源平台,供全市教师共享观摩学习。二是项项“三练两课”成果飘香。评出学校骨干教师1247名、学区骨干教师605 名、县市级骨干教师320 名,优秀教师(校长)55 名;吉林市级各类名优教师105 名;参加教育部校长培训班1 名、教育部国家乡村计划优秀教师1 名,获省“基础教育精品课”5 名,省教学精英3 名,省教学新秀2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