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中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究 *

2022-11-24 13:04孟冬冬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思政课高质量

孟冬冬

(1.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7;2.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1)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其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1],明确强调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关于如何建设好思政课,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总书记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2022年1月6日,怀进鹏在2021—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大力推进‘一大系统、两大支撑、五大实验区’建设,善用社会大课堂,打造网络云课堂,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好“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大思政课”的核心内涵,从而在实践上深入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一、“大思政课”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

“大思政课”在以往思政课教育的基础上,推动思政教师协同社会多元主体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以生动的实践透析理论,打破“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壁垒,从而使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有效落实。从育人内容上看,“大思政课”以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有条理、有逻辑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练呈现出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南和经验总结。思政课如果只讲教材,囿于不能随着实践常改常新的体系,唯上唯书,便失去了活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大思政课”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把党领导人民的实践当作课堂最好的案例,使理论更加清楚、透彻、能说服人。从育人场域上看,“大思政课”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也是理论与实际得以落实的现实渠道。创新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领悟革命遗址中的伟大精神、参与实地调研躬身入局,参加志愿活动服务群众,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党的性质宗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等等,把社会活动当作开展思政课的广阔平台,打破课堂内外、理论实践的壁垒,让学生在理论上信服、在实践中信仰,才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从育人主体上看,“大思政课”在坚持思政教师为主体的基础上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协同育人。以思政课堂教学为基础,在思政教师进行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鼓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优秀人士、劳动模范、党政干部、基层工作者把思政内容融入亲身经历进行宣讲,带动思政课从理论向鲜活的现实转变,形成家庭引导、社会引领思政教育的良好风气,把思政课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大思政课”的时代意蕴

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关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予以重视。“大思政课”的提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首先,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了新标准。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到思政课上,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扩充,还是思政教师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升,根本目的是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课”利用“思政小课堂”讲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又突破其狭隘的空间界限,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各种资源,以现实生活为导向,让学生以宏观整体的视角把理论纳入时代中考察,把个体融入集体中看待,进而能够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其次,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大思政课”改变了思政课通过理论育人的单一模式。“大思政课”不只是对传统教材内容的变更,更是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变革,它把实践纳入教学过程中、把课堂引向社会领域内,让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问题,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生活融合、学校家庭与社会配合的“大思政课”格局。再次,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遵循。“大思政课”坚持课堂讲授为主渠道,选取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地创新课堂内容,在提高思政教师素质的同时发挥社会合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大思政课”更加注重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要求,从被动“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主动“探索体验式”教育,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的能动性。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大思政课”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从两个全局看待,在共时性上,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局,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大思政课”须要讲好国际背景中中国面临的“危”与“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已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提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这些都要放在时代背景中讲,要讲明白中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是“危机并存,化危为机”。在历时性上,“大思政课”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理论教学中,讲好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思政课,首先必须要讲清楚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由历史窥现实,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对比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融入丰富的社会资源,讲透理论的来龙去脉,来引领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正向价值观,自觉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使学生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与价值

(一)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提出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课题,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问题应运而生。正确认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提出,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把握。从宏观来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巨大变化要求我国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党中央着眼于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4]。教育系统对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对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努力。从微观来看,当前思政课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政课质量低、教学效果差,这对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到来,原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思政课建设中存在教师总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

(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是指思政课在遵循新发展理念下的发展。全面理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思政课质量的重要标准。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素质高、本领强、业务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完善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视角更加开放,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换而言之,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不断完善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再次,思政课要具有高度的思想引领性和政治引导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其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性和政治引导性,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最后,激发教学动力,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体现在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性和政治引导性上,还体现在思政课对学生行为的塑造中。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是指通过激发教师教学动力,提升思政课质量,引导学生将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是在遵循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思政课课程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效,不断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性政治引导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三)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加强党对思政课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的命脉所在,也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政课建设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为国家社会培育大量高质量的“时代新人”。第二,要推动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就必须推进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不断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密切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之中,用先进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第三,要提升教师素质,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讲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培育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第四,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实际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这在客观上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首先,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有力支撑。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在我国日益盛行,随着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侵袭也越来越严重。面对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学校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弘扬主旋律,从而使大学生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构建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必然要求。思政课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质量。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朝着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最后,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体现。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高度的引领性和引导性。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困境

(一)学生理想信念弱化

当代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原住民,人生成长的黄金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历史性地重合在一起,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机遇,青年学生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把学习目的与人生理想紧密衔接起来。但是,当前不少学生理想缺失状况堪忧,缺乏对时代的清晰认知,片面认为时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距离他们很遥远,没能把小我和大我相结合,不关心时代、不关心社会,只关注自己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忽视了时代发展和个体发展、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的相互关系,日常生活状态不免逐渐走向平庸甚至是失落。有的学生对待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缺乏更高层次的动力。物质财富过剩导致学生学习斗志弱化,不少学生信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糟粕,得过且过,他们想得多、做得少,成就感就少,于是开始怀疑课本上的知识。调研发现,在校学生对思政课有很大的误解,单纯认为该课程是一种说教、宣讲,忽视个性,没有实用价值。青年学生因理想信念弱化并由此不能科学认知思政课的重要性,导致制约了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二)思政课育人体系不健全

从育人的范围来看,全员育人必须要求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育人联动力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承担了大部分育人重任,社会和家庭身影鲜少出现。从家庭来看,大部分学生离开家庭进行独立生活,长时间、长距离的分离状态致使有些家庭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从社会来看,没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社会必须参与相关育人活动,最终呈现育人主体范围缩小、育人协同力量削弱的困境。从育人的时间来看,育人过程出现个体化、碎片化、零散化等问题,导致课下和课上的育人时空贯穿不连贯[5]。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授课的老师一般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此相对应的课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多是由各自学院的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队伍组织,但是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要求,最终导致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校外和校内在育人上的承接也不畅通。校外和校内对学生有着同等重要的育人职责。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校内育人工作较为充分,但校外育人则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两极化现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性、连贯性在校外被打破,致使育人总体效果不尽人意。

(三)思政课质量评价单一化

思政课质量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对思政课最终质量的检查评价方式绝大多数是笔纸测验。在实际生活中,笔纸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法,仅仅依靠单一的、终结性的专业知识考试来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做出评价,不符合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绝大多数学校对思政课的学习效果检查,主要评价指标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往往满足于考前背诵、只要期末考试不挂科就可以,随后习得的知识又抛之脑后。长此以往,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仅仅将思政课学习看作为一项任务,没有把它带入生活中去实践、去思考、去检验,最终不能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所用。因此,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要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追求实效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同时也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向多向,加强评价主体双向互动,建立起学生、家庭、教师、专家等一同参与、互相作用的评价制度。

(四)网络时代对思政课教学的冲击

当前思政课的授课对象绝大多数是“00后”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独立意识较强、思想较开放。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思政课教师施教理念落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的情况,个别老师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不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在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时空间隔得以进一步打破,师生之间各种情感、观点、思想的交流更直接、更真实,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为构建平等、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思政课普遍开展学生线上教学,诸如慕课、学习通等移动学习专业平台进入教师和学生视野,各种新颖的教学理念也大大地冲击了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对传统教学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吸引力。同时,思政课教学双方在接收新知识和新技能等方面具备同样的起点,教师的威信受到考验。再者,网络上布满了大量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自媒体的广泛传播,利用学生辨别能力不足、理性意识不强等特点,在学生思想活动、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运用新的施教理念和教学工具,构建网络时代的思政课教学生态。

四、“八大三高两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大背景”:扎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宏大背景

思政课在实践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历史使命,更需立足于现实构境,以宏大的时代背景为题,放眼未来,拓展思政课的广阔视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从根本上立足全局、树立战略思维。抓好“两个大局”中的生动素材、凝炼教育精华。从一穷二白到第二大经济体、从08年夏奥到22年冬奥、从抗击非典到防控新冠肺炎,在通往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既有可喜的成绩也有数不尽的曲折;国际上既有同聚奥运的团结拼搏精神,又有俄乌对峙、中美博弈的复杂局势,这些都是思政课的现实素材。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在扎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提高民族使命担当,在聚焦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思想定力。

(二)“大方向”: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守正创新”是“两个大局”下党和人民对思政课提出的必然要求,所谓“守正”根本上讲,守的是立场之正、方向之正。思政课本质上具有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是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的灵魂所在,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将这一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要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多角度入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政课的有机融入,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不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多平台、多渠道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引领思政课的育人方向、增强育人实效。

(三)“大格局”:构建思政课教师、通识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与外部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调动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全部育人主体,是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大中小所有学校及思政课、通识基础课、专业课所有教师、相关实践活动组织者及社会力量,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进来,建构育人主体大格局,搭建思政课、通识基础课、专业教师的沟通机制,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加强不同学科教师的联系。

同时,构建校内校外长效沟通机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联合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提供保障,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走进校园参与授课,比如可以邀请道德模范、抗疫先锋为学生亲身授课。

(四)“大阵地”:构筑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育人大阵地

课堂是思政课的理论阵地,社会则是思政课的实践阵地。一味地强调课堂教学,把学生禁锢在理论文本中,将会令学生产生认知疲劳与倦怠,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适得其反。因此应当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的引导下、社会的协同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各类型志愿服务活动体验劳动与奉献的乐趣,通过参观革命老区、红色纪念馆等场所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热情。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与广泛普及为思政课提供了网络云阵地。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与即时性使知识的获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课堂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的理想化状态与学生在网络中接触到的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之间产生了冲突。因此,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搭建思政课线上平台,引导学生善用网络技术,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正能量、主旋律占领网络阵地,实现课堂的理论阵地与网络的云阵地优势互补。

(五)“大衔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长期以来,大中小三个教育阶段思政课各有侧重、互不衔接,这造成了思政课在不同教育阶段内容重叠、相互脱节、质量参差不齐。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命题的提出,简而扼要地点明了思政课建设既要有层次性,又要有贯通性、衔接性,其本质就是要构建“思政课共同体”。“一体化”建设并非是要求同化、不要差别,相反是在各学段相互配合、有效衔接下体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的鲜明特色。其一,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划与制定好协同衔接的思政课培养体系。其二,要选取各个教育阶段的代表和教育专家共同对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进行协同编写,既要体现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内容重叠或缺失,又要实现教材内容的逻辑贯通。其三,各级思政课主管部门要发挥好保障与沟通作用,可以组织不同阶段的学校成立大中小思政课教育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六)“大课程”: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课有机结合

与知识传授不同,人文性与价值性的塑造更是一项复杂、持续和长期的工程,而这项工程也不是单靠一门思政课就能完成的,需要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课有机结合,构建思政“大课程”。因此,思政课程不能只进行理论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要防止思政课内容边缘化、迎合化;课程思政不能仅进行知识讲授而忽视价值塑造,各学科教师在对学生价值理念塑造上要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绝不能与之相悖从而导致思政课育人成果的消解;社会实践课程要浸入教育内涵,不能扭曲为娱乐主义与形式主义。除此之外,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和课程思政的教师进行共同教学研讨,可以将课程思政的生动案例融入思政课的讲授从而增加思政课的厚度,将思政课程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从而提升各学科的情怀。

(七)“大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突破过去单纯依赖课堂资源的模式,主动拓展与开发思政课教学所需的“大资源”,是支撑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用好权威图书资料等文本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引入与解读,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理论成果的学习,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其次,要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将红色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延展思政课教学空间。再次,要用好重大事件与社会热点等时事资源,引导学生坚持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对社会时事与热点做出理性看待,避免使学生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受到不良信息的腐蚀。最后,要用好互联网平台等技术资源,在微博、抖音、B站等学生常用网络App上搭建思政课线上平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八)“大先生”:思政课教师要做新时代“大先生”

“大先生”之称,既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内涵,做新时代的“大先生”是思政课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第一,必须深刻挖掘“大先生”的时代内涵。对“大先生”内涵的理解关系到典型的树立与价值的发挥,具体要侧重于教师的业务能力,还是道德素质、社会影响力,或是三者并重,对这一问题社会整体上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到各个学校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第二,需要积极树立“大先生”的典范。当前全国大中小学正广泛推崇“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些都是很好的行动,要通过树立鲜活榜样引导更多教师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大先生”。第三,需要有效发挥“大先生”的价值。可以设立事迹陈列馆,比如华东师大“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向广大师生传播他们“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九)高素质教师:实现总量、结构与质量的三位一体

据统计,2021年底我国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量超12.7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然而,在中小学层面思政课教师数量依然严重不足,欠发达地区及农村地区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占比偏少,思政课教师的分配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另一方面,为了急于达到比例要求,部分高校从心理学、教育学等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岗进行抽调来弥补空缺,还有多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也是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与保障举措,通过编制的倾斜、住房的补贴等举措激励思政专业的应届大学生扎根基层学校,弥补思政课教师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不充足、不平衡状态。在质量建设上,学校需把思政课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重点工程,专设一名主管思政课建设的副校长,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底气,狠抓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6],夯实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与学科素养等。

(十)高质量教材:将高质量理念落实到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全过程

编写、审核和选用高质量教材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在教材的编写上要做到一体化与特色化相结合。建立健全一体化教材编审专家库和检测反馈机制,确保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上不重叠、逻辑上相承接。同时,教材编写要严格遵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彰显出不同学段内容上的特色性。第二,在教材的审核上要做到权威性与协同性相结合。教材的审核要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学专家、学科顶尖带头人、教师代表等群体共同组成教材审核团队,做到层层把关、协同互审,确保教材政治上无偏差、内容上科学化、形式上美观性。第三,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坚持针对性与创造性相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地方、不同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选取国家权威部门统一编写的适合自己的教材,同时地方上甚至是具体到学校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编写校本教材或教辅,开发特色思政课教材。

(十一)高效率课堂: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质效

思政课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于保障思政课理论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课堂教学上,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主动研究和及时了解掌握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出发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采用“互联网+小组”式教学、“授课小组制”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师生共同管理课堂,注重培养思政课学生骨干,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干部在思政课堂上的作用,采取“骨干先学、预习在先、师生交流、课堂带动”的做法,增强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及双方互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政课堂提质增效。

(十二)新教学模式:重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教学模式上应坚持以“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为指引,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手段,探索建立融入式、嵌入式和渗透式等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结合生活实际及时政热点问题,适当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教学新方法[7],让学生在思维碰撞和交流学习中明辨是非善恶,增强政治鉴别力。充分利用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充分参与思政课课堂教学设计和微党课试讲,参与到各类校园社团活动和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使思政课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境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打造各类云端、线上、融媒体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尤其是疫情期间,教与学时空分离,要注重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建设,促进远程学生有效学习和提升远程教育服务质量[8]。

(十三)新评价机制:优化思政课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系统的思政课评价新机制是确保思政课高质量开展的关键保证。要优化思政课主体责任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思政课程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学校党组织对于思政课程建设关键环节和实际成效的主体责任,确保思政课程建设中各类具体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督察和及时整改。要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坚持和奉行“多元一体”的综合评价理念,以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价目标,围绕思政课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实际教学过程及教学实施效果等要素,系统科学地设置思政课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要优化思政课人才评价体系,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破除“五唯”痼疾,推动人才评价向多元、综合、全面方向发展,引导思政课教师将教书育人摆在更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大思思政课高质量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