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甘肃 定西)
小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递知识、传播文化、培养思维的教育职责,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可借助微课教学创新小学语文课程,通过直观、动态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
微课教学是“教育+信息技术”模式的产物,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并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凸显重难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板书与口头讲解的方式传递新知识,进行全文讲解,易出现学生无法抓住课程重难点的情况。而微课教学能够以视频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突出重难点,并详细讲解,以此深化学生理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其次,激发学习兴趣。微课能够融入丰富资源材料,并在教学内容基础上拓展知识点,在多元化微课内容作用下,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补充知识面,继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最后,提高教学实效。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为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明确文章内涵,要求学生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此时可运用微课对学生思维加以引导,以此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具有双向互动特征,将微课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微课视频播放将学生带到相应的语文课程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适宜情境范围下深入掌握课程知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于课程导入阶段可播放“建国三部曲”系列影片片段,即《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借助影视剧为《开国大典》课文的学习创设适宜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开国盛况。此外,在《开国大典》教学期间,可借助微课手段进行党史教育,深化学生思想,使学生以《开国大典》课文的学习为契机,树立民族荣誉感及家国情怀。
在微课实际应用期间,教师可提前搜集并录制微课视频,将其作为预习资料,使学生依据微课视频进行课程预习,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资料,使学生对新课文形成初步认知,提高课程预习效果,为课程教学奠定基础。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该单元第一课为《少年闰土》,由于该单元教学活动紧紧围绕鲁迅展开,因此在《少年闰土》微课制作中,可重点讲述鲁迅资料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知与了解,并为后续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将微课视频作为预习资料,可取代以往的书面预习模式,遵循“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创新,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压力,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工具,将其视为学习用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部分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文言文时,教师可采用微课形式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及《伯牙鼓琴》优秀朗诵,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结合文言文内容及“高山流水”音乐进行联想,以此感受伯牙高超琴艺,领略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谊。此外,学习《故宫博物院》课文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尚未游览过故宫博物院,在课程教学期间,采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播放故宫博物院参考路线视频及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参照微课视频内容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描述展开联想,进一步感受故宫的魅力,并从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使《故宫博物院》这一阅读课切实发挥出文化教育的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陶冶学生的情操。
受限于教学进度与课堂时间,对于部分延伸拓展知识的讲解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可将语文知识延伸拓展的部分制作成趣味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更多的知识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此外,在“五项管理”指导下,可将课外阅读书目内容片段转化为微课,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贯彻落实“五项管理”。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第一单元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及与风俗习俗相关的知识,为了传播传统文化,教师可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的风俗及由来”等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感兴趣的学生可自主观看,借助微课实现德育渗透。此外,还可按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选择适宜书目内容制作成微课,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雾都孤儿》《繁星·春水》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切实发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可将微课作为辅助性教学手段,借助微课创设课文情境,使学生在适宜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并引导学生以微课视频为参考进行预习,提升预习实效,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微课视频发散学生思维,进行知识拓展延伸,在微课辅助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