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刘永华 高菊玲 张东凤 郑小钢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做好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促进农机化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范围内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18 所高职院校开设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课题组对这些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电话调查及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其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等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国内高职院校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1-2]。
近几年,我国农业装备快速发展,应用广泛。物联网、机器人、自动导航等技术大量应用在智能农业装备上,智能农业装备的设计、研发、安装、调试、维护、管理等岗位急需大量相关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产业需求和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设置,课程内容应紧跟产业的发展及时更新。但调研中发现,各院校虽然能够在满足国家规定的专业教学标准上,紧跟学校特色进行专业定位,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跟不上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的步伐,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不能完全贴合等问题。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专业教材是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来源。高职院校中,开设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的较少,专业教材编写人员不足,教材编写严重落后于教学需求。专业教材数量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导实训用书开发不足,可选择性较差。在调研的高职院校中,使用的《拖拉机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核心教材,都不是近三年编写的,有些教材甚至不是国家规划教材,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远不及农机装备新技术的更迭速度。部分教材编写缺乏整体规划,教材内容前后衔接不连贯,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另外,虚拟仿真、动画等必备的课程资源较少,部分课程所用的动画资源来自于其他专业。如: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所用的动画大都来源于汽车专业。还有一些农机具的部件(如拖拉机的液压部件、联合收割机的作业部件)虚拟仿真资源,市面上有公司开发,但只能满足结构、原理等宏观层次的学习和理解,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实验实训设备应以市场上保有量大的装备和企业生产的新装备为主,并且需要有足够的数量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农机设备种类繁多,技术更新速度快,场地占用面积较大,受办学规模、学生数量、资金等条件限制,大部分院校实验实训设备落后于市场上主流设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道德修养、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身体心理素质、吃苦耐劳品质等综合素质。但从调研结果看,教师们对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能力、吃苦耐劳品质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却相对较低。这说明高职院校应采取适合的方式和途径,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相对缺乏,毕业后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利益驱动的影响,多数考生报考农业职业院校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报考高职农业院校中的涉农专业的考生更是少之又少。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招生数量逐年递减,近三年,各院校每年的招生名额都用不完,招生形势严峻。另外,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50 名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很喜欢本专业的学生不到10 人,多数考生填报本专业是无奈的选择。
1)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积极开展乡村乡情考察、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创建等活动,致力于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将中华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绿色环保等理念贯穿专业课程,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形成全课程育人模式,切实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
2)培养学生“三农”情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通过“益动社”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农机社会实践团、农机“三下乡”技术服务团队、农机维修技能大赛、植保无人机技能大赛等平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科技支农实践,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农村、了解农民、热爱农机,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3)强化“课、证、岗、能”融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无人机驾驶等1+X 证书试点工作。在重构课程内容时,以企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同时考虑到考证需求,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职业技能操作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融“岗”入“课”、融“证”入“课”、融“能”入“课”。
根据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解构以农机装备产业传统应用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产业行业岗位群,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开发基础模块、核心模块、互选模块等课程。
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从满足农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于农机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出发,遵循“系统化设计、模块化课程、碎片化资源”的组织建构逻辑,按照“课程—模块—积件—素材”的架构进行课程设计和建设,面向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农机手开发“能学辅教”的课件、视频、动画、微课等教学资源。
根据产业行业岗位群需求,设计必修技能项目和选修技能项目,融合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将专业课程建成教学资源云端储存、手机终端辅助授课、课内师生信息即时交互及全过程学习评价的在线课程。设计基于手机的信息化交互式教学方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案,由教师线下进行课程设计、项目化课堂教学,同时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作线上进阶式学习补充,从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
1)构建层级递进的实训体系。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室,以培养农机技能人才为宗旨,构建由基本能力实训、专项能力实训、综合能力实训组成的专业实训体系,实现岗位基本能力培养、岗位专项能力培养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
2)共建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与知名企业长期、深度合作,共建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遵循“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原则,企业主要投入场地、资金、设备设施及技术,学校主要投入技术和咨询服务,共建集顶岗实习、科技研发、技能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度,共同制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顶岗实习管理标准》,采用认识实习、暑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教学形式,联合开展生产型实训,培养农机技能人才。
1)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打造集聚农机行业技术技能大师和校内名师的专业双带头人团队。校内名师、校外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就业指导。安排专业带头人参加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拓展国际化视野。
2)推选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推选专业教师进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全过程参与产品制造、企业运营,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合作企业的名师对接,实施结对计划,推动课题研究、项目实践等取得新突破。
3)引聘大师级技能人才。引聘技能大师、大国工匠,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智能农业装备技术攻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加快农机化转型升级需要既懂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又懂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支撑。现有的高职院校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应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材教法改革,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机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