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保 杨剑虹
(环县第一中学 甘肃 环县 745700)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长期以来,教育教学中比较注重智育引导,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渗透,这种忽视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活动也发生了从“双基”教育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凸显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为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达到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可以站在劳动教育视角,借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样是很难达到五育并举的目标,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要求的。想要改变教学中的这一不良现状,有必要从劳动教育出发,探索其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五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理想效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展开探究。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劳动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面前,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职业不分贵贱”的基本理念,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在指导中,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关联起来,并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弘扬德育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实现借助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德行的目标。例如,可以在学习雷锋日组织学生参与到“爱心跳槽市场”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卖出自制物品的收入捐给山区需要上学的孩子,从而在体会劳动的快乐的同时懂得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教学指导中,劳动教育与智育是在开展教学指导中密切相关的两个部分。尤其是大量实践证明,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有助于促进理论的内化。学生的学习也需要经过“理论-实践-认识-反思-再实践-再认识-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是需要融入到社会实践中理解内化的。如果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助于通过劳动实践充实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并带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促进学生智力的提升。例如,在参加种植劳动活动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将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种植技巧融入到劳动实践中。当在种植时仍旧存在困难的时候,便可以自主查阅有关资料,丰富知识储备。
虽然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通过肢体劳动,可以缓解学生身体和精神上的衰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劳动教育为基础,组织学生在参与劳动中出力出汗、磨炼意志。通过组织学生从事体力与脑力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的身心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做家务的活动中。通过打扫卫生、擦桌子、洗碗、擦玻璃等劳动活动,帮助学生锻炼身体。
借助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在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劳动实践中发现美、分析美、创作美、体验美。当学生在劳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感悟发现了美的快乐,将有助于实现教师提出的以劳育美的理想目标。例如,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雕刻肥皂”主题劳动教育。在这一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雕刻的技能,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以肥皂为材料,雕刻出美丽的作品,并完成评比。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可以达到借劳育美的目标。
在劳动教育与“四育”结合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分析,明确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从实践层面制定学习细则,在教师协作调研探究中搭建符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例如,在教学中,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路径”路径主题研讨课题,形成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
比如,可以将数学知识点与劳动种植活动关联起来,从土地的平整分区到植物的间距等开展引导。再如,可以将语文教学与日常指导关联起来,让学生将劳动中的所感所得记录下来,并找出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搜集资料充实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结合劳动教育要求形成跨学科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四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多学科渗透指导。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日常指导中,可以将班级建设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在班级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劳动机会,带领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化班级劳动实践活动。在互动中,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划分班级探索小组。然后,设置劳动项目,比如为班级贡献力量、班级盆景种植、我是环保小能手等。在系列项目中,学生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主动在项目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当学生在项目中结合劳动任务分析,在小组内完成项目组织、管理、协调互动、优化改进等过程中,可以为建设大美班级作出贡献。同时,在以班级为基础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知识储备,还能够提升创造的能力,实现个人与小组成员、与班集体成长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阵地,但是想要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利用好课后指导,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引导的联动,并主动开发“四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探索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完成课堂指导之后,可以结合课外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融入实训指导,提高学生的智育素养和体育素养;结合课外公益表演,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等。学生也会在校内校外相互联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劳动学习的快乐。以“劳动技能大赛”为例:在本次大赛中,需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分析,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不同的年级布置展示项目。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实践、反思、再实践,并在好胜心理的影响下主动克服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树立“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最后,教师只需要结合学生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就可以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在教学中,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满足五育并举的教学要求的。尤其是现阶段,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会组织孩子参与劳动探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落实劳动教育指导,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给予与社会引导协同合作,共同探讨更符合学生素质提升的育人方案,探索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的途径。
在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结合的时候,可以从以下方面组织家校社协同共育:第一,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学校教师需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劳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习惯,并结合线上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并形成良好的家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得到言行举止,让学生懂得参与劳动实践的重要性。第二,探索家校社合作的途径。学校可以主动与社区沟通交流,利用家委会、家长会一同为学生打造劳动教育与“四育”结合的社会公益劳动。通过这种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同时,还需要做好社区家庭劳动教育公益服务,从而在家校社关联引导中帮助学生提高本领。
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指明灯,可以为学生照亮前行的路,帮助学生适应劳动探索的要求。目前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整个教育体系中最短的短板,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因此,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教师要秉持科学、合理的育人指标,选择多主体评价指导,从单独的评价标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的评价标准等视角出发,给予学生指导,以精准的引导方式为学生搭建符合成长的高质量的课堂。
例如,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后,可以从多个视角组织教学评价。第一,先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并找出问题自主学习、及时改进。第二,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找到可圈可点之处,纳为己用。第三,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通过个性化指导的方式,提出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借助微课推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些改进技巧。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自己的提升方向,继而促进学生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综上,在劳动教育指导中,教师要注重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其他“四育”有序结合起来。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指导方案;在五育并举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万物均需劳动创造,生活中处处有劳动,并主动参与劳动实践中。通过科学地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关系,发挥劳动的价值,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