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焱鑫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233)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中高职贯通)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遍采用的一种招生模式,学制五年,由中职和高职院校联合进行招生与培养,前三年在中职学习,后两年到高职培养,是初中毕业生上大学(大专)的最快捷径,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中高职贯通不同于以往曾推出的“3+3”中高职贯通模式,该模式表面看起来学习时间少了一年,但是由于可以把五年看作一个体系来整体设计教学思路、系统安排教学计划、重新组合课程内容、科学分配实训课与理论课的占比,由于教学的安排更科学更合理,所以学生学习的效率反而更高学习效果反而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入学伊始就循序渐进地了解这个职业,节约重复学习的时间,将专业知识学得更扎实,做到知识结构的连贯性。
但是中职和高职毕竟是两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办学主体,各自均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贯通模式的设计理念是科学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对上海市三所高职院校的大数据相关专业的中高职贯通项目的调研发现,该专业的贯通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如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内容缺失和重复、课程结构衔接不上、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考核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项目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与研究大数据专业中高职贯通中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从而使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有机统一。
大数据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交叉学科,主要需要学习三大块内容,包括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除了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还会涉及到很多计算机课程,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机器学习等内容,不同高校还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比如经济、金融类的课程。
由此可见,这个专业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量比较大,而且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使用以往的“3+3”培养模式,容易出现重复学习的情况,而且没有整体上的设计难以满足该专业在学科方面的要求,因此大数据专业非常适合采用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使得在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1.1 大数据专业是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的,因此需要设置作为专业理论基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如果放在低年级的教学任务中,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针对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中职院校这方面的教师本就相对缺乏,要达到教学内容既能满足专业理论基础的要求,又能使得学生们能够吸收知识的效果,是一件及其附有挑战的任务。而这些课程如果放到高年级来学习的话,又会有些滞后,难以达到理论联系实训课程的效果。
1.2 由于涉及的计算机课程较多,跨度较大,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课程安排在各年级分配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低年级的三年时间里不仅需要学习理论基础,还需要掌握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高年级时的综合运用和实战演练打好基础。但是低年级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文化课和公共课在课程安排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而高年级的两年时间里大部分课程安排都要以实训和企业实践为主,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因此大数据专业庞大的知识量给课程体系的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1.3 作为新兴专业,无论是在教材和教学资料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教材方面主要体现在几乎没有针对低年级阶段学习的教材,而学校组织教师们编写的校本教材远水不解近渴。师资力量则主要体现在高年级阶段非常需要在大数据行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而大数据行业本事就存在人才明显不足的情况,因此很难找到足够多的能够胜任实训和实战课程的教师。
1.4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是主要的培养目标。这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练习是否与企业接轨,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很好地融入行业。要做到这一点单单靠学校靠教师是无法做到的,必须有企业加入到教学环节中,否则教学就会与企业存在很大的脱节。但是大数据作为新兴的行业,有能力也愿意和高校合作的企业并不是很多,所以现阶段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密切度不高,合作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衔接性不强,毕业的学生与企业的就业存在很大的差距等方面。
2.1 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由于大数据专业要求高、知识多、跨度大等特点,必须从顶层切入来设计中高职课程的一体化构建。依据行业、企业、就业等实际情况,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人才素能要求,来构建能够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本文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方向)中高职贯通“3+2”分段培养为例分析中职和高职在课程体系上的一体化设计。根据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际,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网页设计人员、系统平台维护人员、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标注人员,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存储与数据分析人员。中高职课程设置上将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职3年重点在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教育,高职2年重点是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综合能力教育。
在整个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根据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与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相对应的职业素能和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1-5学期,完成专业的基本技能、增加思想修养选修课和人文教育选修课,第6学期主要进行了解企业要求、规范及职责的顶岗实习。7-9学期完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与开发所对应的理论学习并增加岗位技能的职业心态培养综合训练课程。第10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对岗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2 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着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学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内容,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1]。需要组织课程各构成部分,有效配合,划定课程体系各学科门类,分配选修与必修课占比,选定各学科内容与授课学时,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穿插进行。课程活动实施依据课程结构开展,是课程目标向教学成果的转化器,将课程理念与课程设置价值取向融入其中[2]。纵向剖析方面一般包含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三个层次[3]。
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我们以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四个课程内容。即Java初级程序设计、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 Web开发技术、Java综合实训,每一个课程内容都是层层递进的,这四项内容是一个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的完整流程。同时课程具体内容的开发根据中高职教育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采用循环式设计教学项目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模式。
2.3 中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形成的路径 问题,需要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中高职课程教学目标通常是交叉性的。中职阶段不仅要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要兼顾升学;高职阶段以就业岗位需求和区域经济结构为导向。因此如果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知识断层或者技能断联的情况,尤其在授课教师同时讲授贯通班与非贯通班两类学生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因此中高职院校一体化的课程授课教师,要经常在一起沟通授课的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尤其应该共同一起坐下来制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中高职的课程标准一定要从中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两个层面考虑,还需要请深度合作的企业派遣行业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帮助制定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由双方统筹规划,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从而避免课程安排、教材选用、内容衔接等多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