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研究与探索

2022-11-24 09:34:55许柏松汪称意邵立平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6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产学研

许柏松,汪称意,邵立平

(1.常州市生产力发展中心,江苏 常州 213139;2.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3.常州市科学技术局,江苏,常州 213022)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江苏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江苏省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打造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 ,陆续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若干重磅政策文件。

在新形势下,常州市奋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认真发扬“排除万难,勇争一流”的产学研合作精神,积极引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服务优化,坚持把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深入分析研究制约常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努力探索与实践具有常州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之路[2],已基本形成了“政校企资全面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1 常州市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常州市制造业发达、企业创新需求旺盛,但是科教资源较为匮乏。多年来,常州市始终秉承“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立足常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连续16年“走出去”开展“科技长征”,连续14年“请进来”举办“5·18”科技展洽会,不断引进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常州市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日工程师”,到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项目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再到现阶段“全面战略合作”和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升级。通过产学研合作,让原本与企业“八竿子打不着”的科技人员,成为黏合校地校企的“双面胶”、汇聚创新资源的“情报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目前,常州市与中科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十几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实现产学研全面合作,累计引进中科院30多家科研院所来常州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了17个分中心、37个专业实验室、40个所企联合研发中心,引进和孵化高科技企业近百家。2021年,常州市共开展“请进来”“走出去”重大产学研活动35场,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1 099项,其中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35项,合同总金额达5.58亿元,新增江苏省科技副总85名。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2021年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48.5%,高新技术企业达2 915家,遴选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约100项,新增研发投入超40亿元。

2 常州市产学研合作特色与做法

2.1 开展“科技长征”,探索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

常州市作为科技创新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在经历乡镇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向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阶段。2006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城市,面对本地创新资源短缺的局面,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目光投向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连续16年率领党政企代表团北上南下,开展对接大学大院大所的“科技长征”,通过搭平台、引项目、聚人才,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目前,已累计引进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与常州市共建了40多家公共研发平台,有效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连续多年列入江苏省科技厅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均位居全省前列;建成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多家创新平台,建成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常州市已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8家,与中科院共建研发平台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6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 988家。

2.2 举办“5·18”科技展洽会品牌活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连续14年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共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专家9 400多人,参会创新型企业超2.2万家,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超5万项,发布企业创新需求约6 000项,组织重大专题活动748场,现场签约重大项目815项,合同总金额超1 000亿元,直接促成了1 80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落户常州。常州市一大批科技型企业通过参加“5·18”科技展洽会,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其中江苏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发新能源领域用沟槽栅型场阻断IGBT功率模块,打破了国外垄断并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已成为紧贴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载体、项目为纽带,推动校地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样板工程”。

2.3 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推动高等院校与地方产业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2019年,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在常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管理办法》,设立科技专项引导资金,大力推进建设以常州高校牵头、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参与、一批高端科技服务机构介入、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国内外知名重点高校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联合攻关解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全面深化常州高校与产业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努力提升地方特色产业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创新水平[3]。目前已累计建成包括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内的9个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2021年,苏锡常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在常州成立,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常州大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三地高校共同打造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2.0升级版,实现三地高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优势产业、企业创新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校地、校企、校校紧密合作。

3 常州市产学研合作问题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市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省内乃至全国地级市中处于第一方阵。但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也逐步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引导作用不够明显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创新系统工程,对政府的依靠性强,对政策的依赖性强。各级政府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扶持政策力度不足,政府资金引导和激励的杠杆效应不明显,还不能有效调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3.2 创新生态环境不够优化

近年来,常州市大力推进产业迭代升级,培育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太阳能光伏、石墨烯、工业机器人等一些优势产业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尚未形成真正的全国性强势产业集群,大多数科技园区的产业特色还不明显,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还不强。同时,常州市缺乏优质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和国家级科研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源头不足,不能满足全市科技型企业对高端创新资源的渴求。

3.3 企业创新主体动力不足

常州市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和研发投入的高风险性,企业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视不够。大部分企业仅着眼于找一些时间短、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

4 常州市深化产学研合作对策与建议

2022年是《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期。常州市将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平台,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

4.1 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4]。特别是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顶层设计,在市级层面研究制定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专项政策,在大院大所招引、新型研发机构引建、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产学研各方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打通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的渠道,为常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4.2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战略支点,只有充分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才能准确把握创新发展方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力量,促使各类创新主体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从整体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抓住常州市建设长三角创新中轴的新一轮发展契机,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企业研发网络。通过推行“科技副总”和打造“星期天工程师”升级版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聘请高校教师担任科技副总、研发负责人或技术顾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全面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4.3 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创新高地

聚焦未来产业方向和常州市优势产业领域,围绕解决行业重大技术问题和培育自主可控产业集群的目标,打造一批以股权投资多元、人才团队高端、体制运行灵活为特征,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产出一批标志性原创科技成果,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4.4 探索“揭榜挂帅”,攻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2022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开展科技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聚焦常州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和重大产业技术需求,依托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创新联合体以及各类创新载体,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产学研
常州市测绘院
城市勘测(2023年5期)2023-11-03 01:32:36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2年5期)2022-06-29 08:35:40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常州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