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慧,顾晓吴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400)
近10年来,我国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做出较多尝试,合作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院校广泛实施,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然而当前校企合作模式较为松散、合作水平不高。今后,我国应确立校企合作国际化格局,构建国际一流产业体系助推产教融合发展。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先的国家,具有广泛的学习研究价值。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汉曼·施奈德首次提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本文尝试通过笔者在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访学期间的实地研究,对美国州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总结美国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形式,从而为国内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美国是最早提出“大学服务社会”的国家。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大发展浪潮,早期殖民地时代以开设神学、宗教等人文学科,培养牧师和官吏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精英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美国各州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对高级建设人才的需求。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莫雷尔法案》,各州按国会众议院人数的多少获得国有土地分配,开办州立大学,以培养农业和机械工业技术人员为目标,打破传统大学的封闭状态,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解决工业中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促进全州社会和经济发展[1]。大学与企业逐渐开始进行合作,主要模式为建立工业实验室,其中的典型代表是1876年发明家爱迪生在新泽西州首创的工业实验室,以研究应用科学和研制工作为主要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政府—大学—企业”的合作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曼哈顿计划”。这一时期,美国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在政府协调下,通过科研人员共同进行,合作周期短,合作形式单一。
二战后,在推动技术革新与企业合作方面,美国大学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大学科研迅速发展,成为科学技术革命的摇篮[2]。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振兴经济,各州政府积极支持州立大学与企业进行合作,尤其一些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企业迫切需要高校为其进行理论与技术指导,校企间的合作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密。美国的州立大学秉承了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的传统,并且将其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有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3]。
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成立于1766年,本名皇后学院,是美国最早成立的9所高等教育学院之一,建校初期主要开设神学及人文课程培训神职人员。1864年,该校因《莫雷尔法案》成为赠地学院,逐步开始与产业进行合作,开设农业、工程学和化学等专业,成立农业试验站,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1945年和1956年,新泽西州州议会分别通过法案将罗格斯大学指定为州立(公立)大学。转型后的罗格斯大学随着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一所拥有来自125个国家7万多名在校学生,提供跨175个系别、29个学院的150多个学士学位、100个硕士学位以及 80个博士学位的公立常春藤研究型大学,担负起为新泽西州经济社会繁荣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区的责任,与产业和企业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发展。
大学积极发展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资金”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4]。以罗格斯大学为例,全校共有300多个研究中心/机构,几乎每个学院每个系甚至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教师和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技术转让、专利申请等;企业行业提供资金回报与支持,或同时参与研究项目,打造社会捐赠、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平台。通过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服务,企业帮助大学获得发展资金,在引进优质师资与生源、提高师资福利、优化办学条件等方面起着积极有利的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新泽西州是美国科学家最为集中的州之一,全州共有700多个实验室,拥有14万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大大高于全美各州劳动力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每年科研经费达70多亿美元。据相关统计,新泽西州私人资助的科学研究位居全美第一,占美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总额的11%。罗格斯大学环境与生物科学院建有农场、种植园和各类实验室,为本州农业经济繁荣提供科技服务,同时还在新泽西的农业、环保、生态等相关产业设立工作站,有专业的教授团队负责联系与管理,承担企业的科研项目,帮助产业转型升级。这既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接触最新的前沿技术,保持最新的理念,也通过项目研究实施使得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与生产紧密相连的技术研究方向[5-6]。
1994年,美联邦实施《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该法案要求各州建立“学校至工作机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3个核心部分:以学校为基地的学习活动(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大纲及内容的融合)、以企业为基地的学习活动(注重实际工作经历、现场辅导、掌握技能、工作培训等)和连接性活动(把学生和雇主联系起来的各种活动)[7]。该法案的实施有力保障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适用性,对规范、促进美国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罗格斯大学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教育项目,让学生获得学分和工资以及课堂外的实践经验。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分类下的8所学院依托新泽西州,拥有全美最发达生物制药产业的特点,与全州各医疗中心、诊所、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术教学上与大学各部门挂钩,实践实习或科学研究由隶属的医疗中心和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真正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
美国大学崇尚学术自由,重视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学分制教学体系,除了专业核心课程还提供大量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等4 000多门课程以及辅修专业、学术研讨、各类讲座等,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老生带新生)、分析与动手能力、沟通与适应能力、领导能力等,使其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化以及具备应对社会的各项能力,并对所有学生终身开放校门,可随时回校接受继续教育。
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也促使大学与产业行业企业多方面积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进校授课,引进有丰富企业经历和经验的人才聘为学院教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元素,并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大纲。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提供资金与设备保障。罗格斯大学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为期1年的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美国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及校企合作教育的精华,每个毕业设计小组由5名学生、1名校内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共同组成,还可邀请其他院系的学生加盟,共同完成项目申请、原型设计、项目预算、成品制作、专利转化等环节,学生各项综合能力及实操领域的经验与技能获得全面提升。
美国大学拥有庞大与完善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服务体系与网络,与企业、行业、协会深度合作,为在校学生开设丰富精彩的课程与讲座及咨询服务,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面试辅导、校园招聘、企业实习、自主创业、就业选择等服务。以罗格斯大学为例,学校与各院系均设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部门与网站,配备专业人员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学校拥有完善丰富的网络与软件资源,及时向学生发布大量职业发展与实习就业信息。利用学生中心组织企业每周来校招聘面试,举办大型招聘会、求职讲座等,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展校友导师项目,校友与学生结对为其提供未来职业生涯指导。
罗格斯大学传媒与信息学院为学生提供18个月的实习项目,包括3个学期的实习与3周的短假期实习,交替进行,保证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职业就业竞争力。商学院为学生提供华尔街直通导师项目,帮助学生了解华尔街及金融服务行业并获得就业机会。新泽西州有各类企业20余万家,22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设在这里,其中生物制药业全美第一,该行业直接雇用约65 000人,间接雇用超过10万人,创造了大量实习与就业机会。全球著名的强生公司总部就位于罗格斯大学主校园旁边,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与丰富的机会,公司每年给罗格斯大学提供几千万美元的捐赠用于各项事业发展,学校也为公司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罗格斯大学位于纽约与费城之间,每年有4 450个实习机会向学生开放,例如普华永道、花旗集团、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每年都会参加学校举办的多达12次的职业推介会,帮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和行业相关的一手市场资料,极大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州立大学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职业服务等方面的校企合作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与现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紧跟世界发展最前沿动态,树立服务学生服务地方意识,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美国的大学非常重视校企合作资源,重视师生服务,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与生活为宗旨,拥有各类服务学生课程学习、课余生活、医疗保健、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能力提升、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庞大体系,并且分工明确。罗格斯大学从事各项服务的行政人员就有14 900名,几乎是教师人数的2倍,还不包括各类服务中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在校学生、合作企业及校友资源雄厚。
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服务,学校在服务企业、地方产业的同时,能额外获得发展资金,在学校在引进优质师资与生源、提高师资福利、优化办学条件等方面起着积极有利的作用,可以为学校各项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随着人口红利逐步丧失,科技创新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有研发人员,高校的人才资源是企业科技研发活动的重要拼图。政府应面向企业、高校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探索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二是学校积极发展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资金”关系,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载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确定研发方向,学校投入场地、师生等资源,企业投入资金、设备等资源,共享科研成果。校企合作方式多样,可以是“多校与多企联合、一校与多企合作、一企与多校合作、一校与一企合作”等[8]。校企还可以联合面向地方产业,积极对接政府,寻求政策、资金支持,根据地方产业,校企合作共建相应的工作站,解决区域内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问题,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让企业感受到尊重,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以往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情况看,大部分是学校围绕自身的专业寻找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学校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企业成为学校的“附属”,并且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无法有效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由此导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很难提高。企业是追求盈利的组织,合作能让企业获利,这是企业愿意进行合作的前提。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科技研发,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建立良好的口碑效应,企业自然也乐意支持学校的发展。同时,企业作为出资方,在合作过程中,也要给予企业充分的尊重,让企业有足够的话语权,才能实现长久的合作。罗格斯大学2015年获得的捐赠基金为10.02亿美元,占学校总预算的1/3;我国高校学费低廉,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费和财政拨款,获得的企业捐助远远不如美国的大学。要全面提高学校科研、教学、服务地方等各项综合实力,就必须获得多方支持加大投入,争取优质企业的捐助,增加合作企业数量,实现企业扶持高校、高校反哺企业的良性循环。
为进一步实施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等国家战略计划,我国高校应进一步聚焦所在省市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借鉴美国州立大学的办学经验,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充分提高课程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加强学生各项知识接口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围绕区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产业发展趋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聘请企业专家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现场管理标准等企业元素,并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大纲。充分落实学分银行,高校除了提供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等各类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定期举办学术研讨、各类讲座等,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与动手能力、沟通与适应能力、领导能力等。二是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学校引进有丰富企业经历和经验的人才担任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师,同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高校教师双向流动。学校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三是做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学生培养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无缝对接。学生在校内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在企业主要以实践学习为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让学生减少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时间,需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过渡性的学习活动基地——技术培训中心,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中央首次提出“六稳”是在2018年7月。当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中央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就业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一是做好学生双创教育。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专业等就业服务课程,聘请企业资深人力资源师、技术骨干为学生进行就业辅导讲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目标。校企可以以订单班、双元制班等形式进行深入合作,让学生实现入校即入厂,高质量就业。高校做好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业载体建设,为学生提供办公场地、创业启动资金、工商、税务等服务,同时聘请成功的创业企业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二是发挥产教联盟作用。鼓励高校以专业(群)为基础,进行产教联盟建设,邀请行业龙头企业、校企合作积极性高的企业担任理事单位,同时面向全国吸纳更多的企业成为成员单位,满足各生源地学生的就业需求。三是重视毕业校友工作建设,设置专门的部门服务校友,加强校友及社会资源联系,定期举办校庆活动,开设校友沙龙,建立优秀校友导师制度,增加校友捐赠,服务于学校的职业就业等各项事业,以此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增强学校的发展竞争力,实现多方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