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2-11-24 08:27张玉萍
学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有效性

张玉萍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甘肃武威 733021)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然而,从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状况来看,教师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做好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转变,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概述

(一)教学有效性概念阐释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三者的融合。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有效性指的是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行为,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并能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进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从教学效率角度来看,教学有效性指的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应当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摆脱传统的低效课堂。从教学效益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不仅应当满足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期间的学习需求,还应当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经验。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概念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教学目标的设置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第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率,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的能力要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应当能够有效开发教材内的教学资源,并能够综合运用其他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第四,教师应当推进教学模式的优化,积极推进自主学习、生活化教学、问题教学等不同教学模式的融合应用;第五,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应当符合中小学德育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应当成为学生德育的主阵地之一[1]。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学生完成价值观塑造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较为低效,而且缺乏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应用,未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起到良好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善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进而引导学生获得价值观层面的塑造与发展。

(二)抵御腐朽文化和消极文化的侵蚀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的触网年龄大大提前,学生经常在课余时间接触网络,但是网络上的内容纷繁复杂,既有积极向上的正面内容,也有包含腐朽、消极信息的负面内容,如现在的饭圈文化、电竞文化,甚至包括一些色情内容。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负面内容的诱导而产生错误倾向。因此,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从而抵御消极文化和腐朽文化对学生思想的侵蚀。

(三)助力德育教育的落实

中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方面的发展,推行智育教育,更要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引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初中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期间比较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这对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全面成长是相对不利的。因此,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使得教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德智双向成长。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映来看,一些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期间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针对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而后划下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背诵记忆,很少结合社会现实对课本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导致学生并未能够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把握。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也无法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记忆和背诵,但是由于学生的背诵行为并非建立在对知识内容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导致学生的背诵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背了忘,忘了背”的机械循环状态[2]。

教学模式单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教师忽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参与主体地位,过度主导教学,在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需求,教学观念较为保守,没有借助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来指导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第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互动教学、生活化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都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教学模式,而且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但是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其要求教师既要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制定相应的教案,同时也应该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而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无法对这些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综合应用。

(二)偏重理论教学,忽视案例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形成密切联系,教学活动应当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借助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和素材来讲解课本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然而,从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在教学期间只是对知识进行复述,并未借助生活案例对知识内容进行剖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的,也无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本知识。

偏重理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侃侃而谈、熟练记忆,但是却并未将知识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没有实现“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效果。教师忽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教师并未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没有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也并未将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未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做到理论联系实践,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

(三)教学评价有失偏颇

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学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标准具体,就能够引导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与之相对的,受到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评价依据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这难免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误导,使得学生产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片面关注学习成绩的教学评价标准也导致教师的教学评价不够全面,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是学习态度积极认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学生也无法得到准确的教学评价,挫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缺乏同学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而在初中课堂上,一名教师往往要面对三十至五十名学生,难以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无法对所有学生形成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也是教学评价有失偏颇的重要体现。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一)参考先进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开展

前文提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地接触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指导。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主体理论都是现代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经常用到的教育理论,而且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教育理论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并且强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3]。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造成干扰。同时,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其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理解知识,这与生活化教学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现实生活的一些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后进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将搜集的生活化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从而以精美的课件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教师在搜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结合课本教学内容,不能脱离课本知识点。教师应当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在校生活,深入浅出地利用校园生活完成对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相信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有效性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推动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关注学生的主体学习需求

针对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教师应当推进不同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选取何种教学模式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学生对于实践学习具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缺乏实践学习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实践教学的应用:第一,教师给出实践案例,并且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分析来讲解课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践,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友善对待同学、热爱环境、热爱祖国等等。在课堂教学期间,不同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科目中的学习基础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从而满足学生的层次化学习需求。教师也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使得每个小组内部都能有2~3 名优秀学生发挥带动作用,带领着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有效性,通过实践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状态被调动起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为了持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学习需求,据此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

(三)推进教学评价的优化,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一门智育性科目,更具有德育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不仅要关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道德培养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指标,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校表现、学习状态,并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也应当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性目标和道德性目标,积极发挥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获得成长。知识性目标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道德性目标则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思想情况,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能实现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双向成长[4]。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既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应当成为进行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使得传统的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加入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使得评价内容更加丰富、评价主体更加多元、教学评价更为全面。此外,教师也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的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完成质量会直接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因此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具有明显的作用,教师应当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并且认识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进而认真分析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认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知识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双向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有效性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