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发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以下简称《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概念[1]。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和创党之魂,伟大建党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阐释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升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作用。近期理论界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及时梳理和总结既有研究成果是深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内在需要。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伟大精神研究期刊文献为统计样本,在系统梳理既有研究的整体样态与核心关切的基础上,指明既有研究成果的理论贡献及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研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充分体现在理论界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研究力量和机构的分布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检索(时间为2022年1 月3 日)可知,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关注的时间不长。自2010 年王军发表《毛泽东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关系探析》一文以来[2],迄今以“建党精神”或“伟大建党精神”为篇名的期刊文献共计584 篇。既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发现:2021 年以前建党精神研究尚处于自发状态,相关成果仅有22 篇且年度分布较为零散;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之后,研究呈井喷态势,相关成果达559 篇;2022 年研究成果尚在持续更新中,目前仅收录3 篇。近期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增长迅猛充分表明,理论界对这一精神的关注和探究具有强烈的学术自觉,为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学理依据。
发文刊物的层次和级别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文献梳理发现,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既有成果中核心期刊(主要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成果达146 篇,占成果总量的25%,整体上看该论域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从具体发文篇数来看,刊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思想教育研究》和《中国高等教育》各7 篇;《人民论坛》6 篇;《思想理论教育》《红旗文稿》和《党建》各5 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各4 篇;《探索》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各3 篇等。文献统计可见,以《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人民论坛》为代表的核心期刊高度重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为该领域研究成果提供了发表、展示和交流平台。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党之魂,“伟大建党精神”一经提出即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深度关切,纷纷将学术视野投向这一论域。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对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者(第一作者)统计发现,目前已有500 余名理论工作者参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这里按照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发文篇数降序排列如下: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10 篇;中共中央党校祝灵君5 篇;天津大学颜晓峰3 篇;上海交通大学高福进、西华师范大学张晓明、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湖南师范大学王军、武汉理工大学郭国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赵凤欣、沈阳工程学院徐凤莉等各2 篇。这其中齐卫平教授在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上的表现尤为值得称道。自2017 年关注建党精神以来,齐卫平教授在《理论与改革》《红旗文稿》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这一精神作了颇为精深的学理探析,为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义理和精神特质提供了学理支撑。
对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所属单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力量分布和学术平台。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对584 篇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所属单位作了统计整理。中共中央党校发文25 篇,是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之重镇;华东师范大学次之,发文12 篇;此外,解放军国防大学发文11 篇;中国人民大学发文8 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各有7 篇;武汉大学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各有6篇;清华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各有5 篇;北京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大学、中央文献和党史研究院、扬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各有4 篇。上述18 家研究机构共发表研究成果124 篇,占成果总量的21.2%。从机构所在区域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呈现多元分布态势,既有北京、上海、武汉等研究机构密集区,也有南充、扬州、嘉兴等研究机构薄弱区;从机构所属类型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机构的类型包括党校系统、普通高校、军事院校和科研院所。
文献数据分析表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受到众多学科专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国务院学位办一级学科目录,中共党史党建是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主流学科领域,共有研究成果418 篇,占成果总量的71.6%;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次之,研究成果97 篇;此外,教育学、法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公安学、艺术学等学科也有少量研究成果。统计结果显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广泛分布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而随着党中央的持续重视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推进,必将有更多学科参与到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来,有助于开创该领域研究“全员参与”的可喜局面。多学科参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能够消除因学科分割而造成的视野盲区,从而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样态、核心义理和时代价值完整地揭橥出来。
学术成果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产生影响,往往能够通过下载量和引用率直观地表现出来。借助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对584 篇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的下载引用情况作了统计分析。从引用频次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有79 篇被他引,占成果总量的12.2%,其中2021 年刊发的论文有64 篇被他引,占被引论文总数的81%。从下载次数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下载次数超过5000 次的论文3 篇;下载次数介于5000 ~1001 次的论文99 篇;下载次数介于1000 ~101 次的论文334 篇;其他论文下载次数在100 ~0 次之间;当前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能有如此可观的下载量和引用率,说明既有研究成果业已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该领域研究向纵深推进具有不可轻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分析可知,伟大建党精神业已成为近期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议题。研究者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基本特征、时代价值、传承路径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等作了高屋建瓴而又细致入微的学理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命题,旋即引发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潮,而如何科学界定“伟大建党精神”成为理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理论界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和解读。文献检索表明,既有研究成果中有120 篇论及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内涵。如沈传亮、张成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界定是一个结构严密、层次清晰的逻辑体系,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阐明了党的信仰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明晰了党的性质宗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昭示出党的精神风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出党的政治品格[3]。李斌雄、魏心凝从价值层面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的重要论述,认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鲜明体现了党的价值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鲜明体现了党的价值取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鲜明体现了党的价值规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鲜明体现了党的价值原则[4]。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有着厚重的立论基础和生成机理,是在伟大建党实践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只有从理论、实践等多维视域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逻辑理路,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精神的内在特质,并将这一精神弘扬和传承下去。如熊治东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主要体现在理论、文化、历史与实践四个方面,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逻辑,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文化逻辑,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逻辑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征程的实践逻辑,据此得出结论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全过程[5]。如宋友文、黄文燕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机理作了学理探析,认为这一精神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生成的,主要包括“庆祝期”(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奋进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期”(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变动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在“四期交汇”的复杂背景下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科学概念[6]。
伟大建党精神萌生于百年前党的创立,生成于党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党的百年历程。一部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也是伟大建党精神淬炼升华史。在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彰显出鲜明的自身特色。而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是扎实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应有之义。如蒲清平、范海群、何丽玲将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持续的先进性(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鲜明的实践性(践初心、担使命)、彻底的革命性(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型政党)、突出的政治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态度)等[7]。蔡志强、袁美秀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党性与人民性相融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契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革命性与创新性相协调”等方面[8]。高正礼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延续性(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中国革命精神的延续)、本源性(理想信念的本源性、革命性的本源性)、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于实践中弘扬)、整体性(自身建构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和主题主流的整体性)等四重特质[9]。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基本特征的深度剖析,对于廓清这一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其他精神的差异性和共通性提供有益借鉴。
挖掘和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能够为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提供合理性依据。期刊文献整理统计发现,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涵作了系统述论。如耿磊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党员干部增信铸魂提供了精神武器,为新时代立党治党强党提供了精神指引、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要做好建党精神时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全党全国人民在建党精神的滋养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姚崇从价值地位、价值构成及价值指向的角度来剖析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原则是追求科学真理、确立理想信念,价值目标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初心使命,价值动力是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价值主体是党和人民群众[11]。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不单单是高度凝练的抽象理论,更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实践。理论界关于伟大建党精神时代价值的探究,为当前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坚强有力的价值支撑。
阐释和探究伟大建党精神不是要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种精神束之高阁,而是要更好地传承和赓续下去,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投身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提供精神指引。在此情形下,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精神能否高效地融贯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文献数据梳理发现,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入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的路径举措。如李思学认为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坚守理想信念,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践行初心使命,在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中磨砺顽强意志,在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忠诚于党和人民[12]。宋友文、黄文燕认为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求,要以理论建设为根本、加强理论武装,以党史资源为依托、用好历史教科书,以现实需要为导向、融入奋斗实践[6]。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路径的不懈探索,为新形势下阐扬和光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将青年视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先锋力量”。而作为青年主体的大学生,只有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理想信念、化为价值追求,才能迸发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磅礴伟力。在此意义上说,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党员干部增信铸魂的精神武器,也是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精神食粮。为此,要引领青年大学生从党的百年伟大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使其成长为可堪大任的国之栋梁,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理论工作者对此高度关注,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归、理论逻辑、实践路向等进行研究,短期内涌现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如王管认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应然逻辑,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契合性、内容的耦合性和时机的适宜性,为此既要用好思政小课堂也要重视社会大课堂,既要注重日常化叙事也要加强权威性阐释,既要集聚地方性资源也要彰显时代性特质,切实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传递给青年大学生,使其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厚滋养下成长成才[13]。刘丽娟、许静波认为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践行育人使命的新境界、提升教师素养的新途径和推动改革创新的新契机,为此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机理嵌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结构内涵贯穿思政课教学过程和时代价值指引思政课教学设计,并基于教学形式转化、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效果评价以保障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嵌入课堂教学[14]。
通过以上对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可见理论界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建党精神的理论谱系,还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指引。但是整体观之,作为建党百年之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概念,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亟须解决完善。今后要从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域、整合研究队伍、创新研究方法、优化研究学科等方面入手,确保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有序有效和高质量推进,为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年大学生学习领会贯彻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学理支撑。
目前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仍然遵循“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的视角,即围绕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特征、时代价值与实践理路等形式逻辑展开研究。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还缺乏权威性界定,如建党精神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系列精神的关系等。深化研究内容,就要不断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理论深度。一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外延及其内在关联作出更为精深的研究。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外延相当丰富。深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不仅要深挖其内涵还要不断拓展其外延。然理论界系统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蕴,但对其外延的关注和研究明显滞后。因此要在伟大建党精神概念的外延上下功夫,厘清建党精神与红船精神的异同点及各自存在的必要性,便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其深邃意蕴;另一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系列精神关系作出更为精深的研究。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来看,建党精神出现最早但研究起步甚晚,远不及中国共产党其他精神研究之盛况。扎实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就要廓清其与中国共产党系列精神的关系。然而理论界对此还存在明显的分歧,阻滞了建党精神研究向纵深推进。如王炳林、张雨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系列精神是有机整体,前者是源头活水,后者是丰富发展[15]。张明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系列精神不是时间先后的简单排序,党的系列精神蕴含着建党精神的特质,是建党精神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象化呈现[16]。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理论界做出更为全面的探讨、更加深入的阐释,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有序有效推进筑牢理论基础。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精神之源和创党之魂,不仅在党的百年奋进历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推进各方面工作提供持续强劲的精神力量。有鉴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对建党精神的研究就不能局限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视域的内在研判,而要从更为开放、更加宏阔的学术视野来审视和探究。然而目前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大都聚焦于个案专题层面,鲜有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从整体视域来看,要注重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研究。整体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的总和,整体研究能够破除由于个案分析的视域局限而造成的视野盲区,从而得出更为科学精准的研究结论。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整体研究,旨在从宏观上构绘建党精神研究大格局态势。如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角度来审思伟大建党精神,搞清楚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其他精神的关系,弄明白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方式。从比较视域来看,要重视伟大建党精神的对比性研究。对比研究能够更清晰地发现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共通性。今后要积极探索和尝试伟大建党精神的比较研究,从比较互鉴中探寻建党精神的理论特质和时代价值。如建党精神、建军精神与建国精神的比较研究,探析建党、建军与建国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要及时关注海外政界学界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进展。总之,理论工作者要不断拓展研究视域,从更宽广的视野、更宏阔的场景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
基于上文对发文作者的统计可知,伟大建党精神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这为该领域研究持续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然而通过对既有成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部分成果存在同质化、浅层化倾向。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理论工作者扎堆研究、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突出。整合研究队伍,关键在于提升研究人员的协同度,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联合攻关。协同研究队伍能够充分发挥各研究者的学科专长,扬长避短联合攻关,力争使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此要整合党校系统、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党史党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打造一大批高端智库,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协作研究,着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协同推进。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把优质资源有效协调起来,协同推进建党精神研究。通过研究人员协调以保障研究平台协调、研究方向协调、研究议题协调和研究方法协调,避免研究中的“单打独斗”状态,确保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能够一体化推进。总之,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人员的协同度,有助于打破区域局限和部门阻隔,把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加以统合优化,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推向纵深。
基于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知,当前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偏重宏大叙事和理论阐释。这是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文学科研究勃兴之初的基本方式,即从理论层面深挖深耕,搞清楚研究对象的核心义理和内在特质,为进一步深化拓展夯实理论基础。然而理论阐释既有效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度。创新研究方法,就要从既有方法的不足处入手,基于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方法创新力度。一方面,基于调查研究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实证支撑力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7]。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也要注重实证调查,以便获取客观翔实的数据信息。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无论是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还是赋予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都需要通过调查来获得有效的数据作为内在支撑。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还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方法。随着技术在科学研究中逐渐获得合理性与正当性,其已成为一种结构化的动力要素提升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要利用大数据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上的优势,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演进规律及宣传教育状况进行长时段监测、动态性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受众对象个性化需求进行建党精神具体内容的智能推送,开创建党精神宣传教育的差异性和分众式格局,切实提升这一精神弘扬传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伟大的建党实践成就伟大建党精神,这表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俨然是一个系统性且多元化的议题,决定了对其研究必然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质。因此,除了当下业已广为介入的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优势学科外,还要不断加大新闻传播学、历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的参与度,通过学科专业的优化组合着力开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多学科介入态势。如从新闻传播学视角探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演进和传承规律,以及这一精神在国内宣传教育和国外传播状况等。从历史学角度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机理及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历时性审思这一精神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有序推进的深远影响。从教育心理学层面探讨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及青年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度,及宣传教育后在受众对象心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从社会学角度开展调查研究,获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进展和宣传教育的实证数据资料。通过不断引入更多学科专业并优化组合的分析方法,助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逐步走向学科交叉融合,基于学科融合视角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建党精神的理论特质、价值指向和实践要求。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创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人伟大革命实践的凝练总结和科学表达,为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强国事业提供了极其丰厚的精神滋养。深入阐释和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升党员干部治国理政能力的现实需要。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伟大建党精神无疑能为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为此要加强党史国情研究、建党精神宣讲,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濡染和引领下投身新时代。及时梳理和总结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探察其义理、廓清其脉绪、剖判其得失,为这一精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最后,笔者愿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专家学者作如下共勉: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科学指引,立足党的百年伟大实践,直面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推向纵深。与此同时,要扎实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对外宣传工作,使其成为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