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生动地转化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是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重要方法。课程思政的落实直接关系着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质量。 中职护生年龄小,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尤其需要建立清晰的职业认识。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当前社会从事老年护理相关行业人员缺口大,作为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人力保障,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而在目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比较消极,共情能力弱,难以体会老人需求和感受老年护理的职业价值,从事老年护理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不高[1],护生普遍发展情况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差距还比较大。 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和职业认同的水平,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未来老年护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发展。因此,中职学校中课程思政的实施,对护生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养成有重要助推作用,是提升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2-3]。
老年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之一,是一门以老龄化社会和老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处理老年人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中,关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对提升老年护理人才质量有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下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抓好人才培养的根本大计要求思政教育培根固本、铸魂育人,在知识技能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构建“大思政”格局。护生精神价值的塑造与职业品德的培养,需要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清晰掌握我国老龄化发展现状、国家应对老龄化的积极政策,感知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照,围绕健康中国的目标,引导护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相统一,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积极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发挥自己的职业价值。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比例已达18.7%,但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数量少,在校护生大多对老年护理、老年照护相关职业认同感低,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3]。研究显示,老年护理课程的积极学习经历,护理教师的榜样示范效应,对护生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和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有显著影响[4-5]。课程思政在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会提高护生对老年人的情感态度,增强护生职业认同,提升护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2,6],同时激发学习内在驱动力,利于在老年护理学习与工作中的积极取向。
学生对老年护理存在认识误区[7],专业课程教学也多重视知识技能传授,职业价值引导不足[8]。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会影响老年护理工作意愿及表现[9],老年护理的学习让护生认识到老年人的变化及老年护理相关工作,而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则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练习、社会实践、情感交流中正确看待老年护理工作,培养其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品德,筑牢自我职业价值,适应护理行业岗位需求。
在人类健康行为的“知信行”模式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其中知识掌握程度越高,采取行为的倾向性越强[10]。 随着人的老去,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各种变化,护生对于老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对老人的态度、老年护理职业认同有正相关关系[11]。 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古代“千叟宴”到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社会道德到法律制度,无不展示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与照顾。 在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背景下,加强护生对老人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学习认知,强化其尊老爱老的信念态度,能促发其对老人关爱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对老年人的理解、尊重和敬爱。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多维度、多路径、多角度开展,遵循适合、适时、适度三原则。 “适合”即知识技能与思政内容紧密相连,“适时” 指把握融入时机,做到知识技能与思政融入无缝对接,“适度”指思政内容融入的量和时间要有度,不可喧宾夺主[1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需要同向同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教研等途径, 共同挖掘课程所隐藏的思政元素,坚持课程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与职业情感道德等结合。 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思政素材库,弥补课堂有限时间的思政容量,全方位提升育人效果。 充分利用思政库素材形式的多样性,例如视频、案例、新闻、纪录片等资源,结合社会时事、行业发展,定期更新完善。根据教学进程,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恰当时机,推送或展示素材库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延伸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空间。
课程思政的实施讲究有形与无形、显性与隐性结合,充分发挥好课堂主阵地育人作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才更易激发思想共鸣、情感认同。具体路径可以包括:
1.体验教学
中职学生年龄小,共情能力弱,可以通过模拟老化体验,加强对老人的全面客观认识,有效改善对老人的消极态度,增强同理心。 如学生穿戴老人体验服、身体约束装置,感受老人身体机能的变化,模拟老人日常生活,设身处地站在老人角度看待事物,换位思考,提升人文关怀意识。
2.情景教学
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能提高护生学习兴趣,增强对老人的感性认识,激发同理心[13]。 在教师创设具体场景中, 模拟帮助老人使用助行器上下楼梯,协助轮椅转运等,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照顾老人与被人照顾的感觉;通过角色扮演老年科护士、老年患者和家属,体会与老人沟通所需的耐心和关怀。
3.示范模仿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示范可谓是言传身教的典范,教师通过技能操作渗透关爱,沟通交流渗透情感,学生示范模仿。 如在老人日常生活护理中,教师示范为老人洗头、更衣、大小便护理,引导学生在护理中保护老人隐私,耐心与老人交流。
4.叙事教学
叙事教学是通过叙述教育者和护生的故事、经历,达到共情。老年护理课程中采用叙事教学,能提高对老人的同理心水平和学习积极性[14]。 如教师讲述医院老年护理工作的经历与体会,学生分享老年病房实践感受,通过故事还原,激起听者的共情感悟和人文情怀,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5.讨论教学
围绕与专业课相关的社会热点、现实问题开展讨论,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讨论学习中。 比如在老人跌倒后“扶不扶、怎么扶”的问题上,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观点,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社会人身份和医学生身份去看待和处理此问题,通过《民法典》宣传,让学生在保证老人安全的同时,保护自身权益,通过医学生见义施救的新闻,弘扬医者仁心的品质。
6.案例教学
医学的课堂离不开临床案例讨论,如老年人常见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的护理,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体会人文关怀,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改变传统讲授式、说教式的单一模式,重视学生思想交流、活动体验,强化育人成效。
思政教育不能仅依靠课堂40 分钟,课外时间更是学生延伸思政效果、升华实践收获的重要途径,因此,打造思政浓郁、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尤为必要。 通过学术讲座、观影研讨、科普宣传、养老院志愿活动、社区老人护理实践等,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例如,电影《我们俩》《桃姐》及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等都是反映老年人生活情况的优秀国产作品, 可以让学生在观影中体会并升华对老人的情感。可通过社区服务与专业教育结合,走进养老院、老人家庭,对老人进行健康宣教、保健指导,陪伴老人谈心讲故事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实际体验。
课程思政效果是综合能力的多维评估,其不仅包含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应着重思想行为的变化等,兼顾“价值塑造、能力培育、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而评价也非一蹴而就,正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唯有长期实施,才有“滴水穿石”“水到渠成”的效果。 思政效果的呈现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生理解、认同思政所传递的价值观,才会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质性评价常见的形式有心得体会、线上线下讨论、实践活动、学习成果展示、小组汇报等,是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利用行为观察与记录等方式评估思政效果,也可在知识技能考核评价标准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评分内容[15]。 在老年护理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留心观察记录护生的行为、思想变化,并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行为语言等的显性表达,帮助护生用语言或者文字呈现内心对老年人的态度和情感。如案例讨论中,学生观点是否展示了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在操作训练中,是否有尊重患者、保护老人隐私的意识;在照护老人实践活动中,是否有吃苦耐劳、孝老助老的体现等。也可以通过访谈交流,了解学生对老年护理工作的看法以及未来从事老年护理相关行业的意愿。
问卷调查是对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手段,但单一的问卷调查,也会出现调查内容片面、深层信息被遗漏等问题[15]。 因此,根据思政教育实施的方向,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多维度选择应用广泛的成熟量表或者自行设计量表,开展针对性调查。 当前可采用的量表主要有老年人态度量表(KAOP)[16]、关怀能力量表(CAI)[17]、共情能力评价表[18]、中文版Jefferson 同理心量表[19]等。 量表各有其评分侧重和使用特点,在评价中应做好选择和搭配。
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高度认识到课程思政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实践。 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表达,不应仅关注课堂40 分钟的效果外显,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需要课内与课外结合,需要不同课程协同育人,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合力培育,更需要岗位给予护生老年护理工作实践的回应,需要社会给予老年护理人员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最终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批热爱老年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