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11-24 04:11无锡学院徐路明马瑞欣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三全育人育人

无锡学院 徐路明 马瑞欣

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在于整合育人资源,构建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构建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新局面。将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相结合,对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三全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远影响。

一、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的协同关系

(一)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目标一致

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应发挥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将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吸收至党的队伍中,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建设者[2]。“三全育人”通过打造育人体系,创建长效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二者目标一致、辩证统一。

(二)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相互促进

“三全育人”目标是“人”,中心在“育”,关键要“全”。“三全育人”打破了原有的高校育人体系,“全方位育人要求育人不止于课堂;全员育人要求育人不止于教师;全过程育人要求实现育人时间与空间的全覆盖”,提高了高校教职工的工作要求[3]。

一方面,面对高标准与严要求,有利于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能力,促进基层党支部与党员不断保持先进性。

另一方面,高校以党建为引领开展育人工作,有利于整合育人资源,调动育人力量,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全面覆盖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形成高水平的学生培养体系,打造新时代“三全育人”大格局。

二、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协同性现状

(一)缺少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未能落实全方位育人

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的最终目标都在于立德树人,但是很多高校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协同性,尚未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4]。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部门与党建部门分属不同的部门,日常工作任务繁重,难以联合开展育人工作,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5]。

另一方面,党建工作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网络课堂等未实现无缝连接,存在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长此以往,协同育人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党建育人观念意识薄弱,全员育人参与度不高

许多高校教职工在育人观念方面存在偏差,缺少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认为学生育人工作的主体是辅导员。但辅导员日常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深入开展党建育人工作。部分专业课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党建育人的重要性,只注重课堂教学,存在重教学、轻党建现象,导致育人合力不足[6]。

(三)党建形式单一,持续时间短,降低全过程育人实效

目前,高校的党建工作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即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在开展党建育人工作时,部分高校党建形式少,以传统的主题教育、集中学习会等形式为主,且以教师党员为主体,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导致学生对学校党建工作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降低了党建育人工作的吸引力[7]。

此外,很多高校党建活动在时间上存在阶段性与空白期,忽略了党建育人的连续性,极大地降低了育人工作实效[8]。

三、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打造“三全育人”格局

区别于传统的党建方式,“党建+”工作模式强调以党建为核心,以党委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将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工作环环相扣、有机融合。

(一)搭建“党建+”工作平台,增强全方位育人实效

1.“党建+”第一课堂

将党建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牢牢掌握课堂教育主阵地。积极探索思政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担任主讲教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助教;探索专业课程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思政讲师、辅导员等担任助教,组成课程教研小组,探索将党建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历程,找到其中的党建元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党建教育。

2.“党建+”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应探索设置更加合理的社会实践学分,与社区、红色景区、企事业单位等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走向社会,深入了解国家政策与社会民情;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党史学习、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等;引导学生走进基层,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与本领。

3.“党建+”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即网络课堂。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提供便利、拓宽视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校急需完善网络课堂建设,抢占网络教育新阵地。高校及各二级学院应主动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如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开设党建专栏,整合学习资源,及时发布重要会议信息、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时事政治等,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利用移动终端的方便性,例如学习强国APP,开展“年度积分赛”“月积分赛”“挑战答题赛”等,寓党建于趣味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二)建设“党建+”育人队伍,形成全员育人新局面

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采用引进外来人才、培养教师骨干、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模式,建立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党建+”人才队伍。积极探索多方联动人才引进机制,与红色景区、地方党校、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建设“党建+”人才培养基地,挑选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建工作人员,组成一支“党建+”人才干部队伍,指导学校开展各项党建工作。坚持校内人才培养战略,充分发挥党务工作人员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学习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为提升高校党建质量奠定基础;发挥专业教师的骨干作用,培养一大批政治站位高、道德品质好、专业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价值引领,不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关键少数”。高校应严格制定学生党员培养、发展、考核标准,加强党史党情、党规党纪教育,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挖掘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树立优秀典型榜样,利用校刊、校报、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用身边优秀事迹影响全校广大师生;搭建“党员在我身边”志愿服务平台,以身边人帮助身边人的方式,增强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与本领,在关键时刻凸显党员力量。

(三)打造“党建+”活动品牌,构建全过程育人载体

全过程育人以时间为主线,强调育人工作的连续性,要求从时间上实现育人工作的全覆盖,避免出现时间断层。纵向上,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可分为入学适应期、专业发展期、毕业就业期三个阶段。针对适应期的大一学生,高校应开设“党建+”入学第一课系列讲堂,以开学典礼、军训、辅导员见面会、主题班会等为契机,开展党史教育与爱国教育,解读党员发展条件与过程,端正入党动机,坚定政治信念信仰;挑选优秀学生党员,联系新生班级团支部,以班级指导员身份指导新生班级团支部开展团建活动,以党建引领团建,以团建促进党建,帮助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进入专业发展期的大二、大三学生,更容易出现懈怠与“躺平”的状态。各党支部需严格按照党员发展流程,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头雁效应”,为校园风气注入正能量。

此外,各学生党支部与各级学生会应加强合作,开展“歌声中的党史”、党建舞台剧、微党课大赛等活动,打造“党建+”文艺活动品牌,寓党建于活动,在各项活动中提升党建号召力。毕业与就业是所有学生在大学的最后关卡,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优秀毕业生党员母校行等方式,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横向上,打通校内、校外两个学生成长空间。学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阵地,家庭与社会是校内育人向校外育人的延伸,因此,做好党建育人工作,学校、社会、家庭缺一不可。一方面,各高校应整合家校教育资源,实现家校融合。高校应积极联系党员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围绕党建育人、家庭家风等定期开展见面会,实现家校教育高度融合,形成家校党建合作品牌。另一方面,创建党建联盟,打造校社党建共同体。鼓励学校各学生党支部主动联系各社区,依托社会红色资源,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导向,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党日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区治理中,开创高校育人新局面。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要加强育人合力,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拓宽教育路径,落实“三全育人”机制,以实现立德树人最终目标。高校党建育人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具有引领性作用。积极探索将党建育人与“三全育人”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务工作者主导、专业教师骨干、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围绕搭建党建育人工作平台,将党建工作融入学生多维课堂,打造“党建+”活动品牌。在学生活动中提高党建号召力等方式,将党建育人贯穿学生发展的始终,真正实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三全育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