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隆德
【提要】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科学阐述了新时代选人用人的重大意义、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从哪里选人、怎样选人用人、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以及公道正派的用人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突出了选人用人的关口地位和导向作用,赋予了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时代内涵,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建构了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理论认识,明确了公道正派的用人原则和价值追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
习近平关于选人用人的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观点,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选人用人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时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基本遵循。
选人用人,事关安邦定国与执政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选人用人问题,从多个维度科学阐述了选人用人的重大意义。一是提出“治国理政,首在用人”[1],把选人用人置于治国理政的首要地位和关键环节,突出选人用人在治国理政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提出好干部“重在使用”的思想观点,强调“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认为“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2]三是创造性地提出“选人用人是风向标”的科学论断,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3],鲜明表达了选人用人与党风、干部作风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总体来看,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选人用人的关口地位和导向作用,明确了新时代要把选人用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大计来抓,释放了要从选人用人入手着力加强党风和干部作风建设的强烈信号。
重视选贤任能,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古人就有“选贤任能”的德行观、“唯才是用”的人才观、“知人善任”的用人观、“正人正己”的修行观等,留下了“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尚贤者、政之本也”等诸多古训。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4]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著名论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5]。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6]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刻阐述选人用人的重大意义,突出选人用人在治国理政、在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的关口地位,以及在党风和干部作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拓展了我们观察和认识选人用人战略地位的新维度,深化了对选人用人重大意义的认识,也为新时代加强党风和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突出选人用人的关口地位和导向作用,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治国先治吏。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毛泽东曾多次强调治国就是治吏的深刻道理。而吏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监督管理等环节。其中,选人用人是关键环节。从理论上分析,选人用人具有多重功能,包括筛选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其关口地位和导向作用由此而来。习近平指出:“干部工作也好,人才工作也好,本质上都是用人问题。”[7]他强调:“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政治生活危害最烈,端正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治本之策。”[8]选人用人是治国理政之根本,是党风和干部作风的风向标。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好了选人用人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有强大的骨干力量和人才支撑,就能树标杆、立导向、正风气,从而达到“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的政治效果。
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涉及选人用人的标准,关系干部队伍建设性质和方向的根本问题。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着力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重大命题,对新时期选人用人标准作出了高度概括,明确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习近平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突出政治标准”,强调“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10]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指出:“政治标准是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11]这就确立了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为把握正确的选人用人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好干部标准”和“突出政治标准”的提出,赋予了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时代内涵。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已确立,概括起来就是“德才兼备”。但“德才兼备”是一个总体性、原则性规定,干部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干部的德才标准有不同的要求,体现“原则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比如革命战争年代强调干部“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干部“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改革开放时期强调干部“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等等。[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的转换,必然带来干部队伍建设理念和思路的转换。总体来说,就是要推动干部队伍建设转型,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开启以质量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干部队伍建设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突出政治标准”的提出,正是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好干部标准”与“突出政治标准”是内在统一的,“好干部标准”包含了对干部的政治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应该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13]列宁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14]注重政治标准,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选人用人的内在要求。在坚持“好干部标准”的同时,强调“突出政治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用人原则,也体现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新要求,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党建新布局和新要求在组织路线上的体现。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15]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选人用人上,把“好干部标准”与“突出政治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党的执政骨干队伍的治本之策。
从哪里选人,涉及选人用人的视野、范围和渠道。习近平指出:“从哪里选人?就是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强调“要打开视野、不拘一格,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除了党政机关,还要注重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选拔优秀人才”,认为“人选来源渠道拓宽了,更有利于好中选优、优中选强”。[16]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宽广的用人视野。
解决“从哪里选人”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五湖四海”,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原则和主张,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毛泽东在1944年发表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17]在1949年发表的《党委会工作方法》一文中强调:“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拢来的,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坚持“五湖四海”,不能搞“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毛泽东的这些重要思想,开创了我们党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的正确用人原则。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也指出:“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18]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坚持“五湖四海”、广开进贤之路,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营造了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积聚了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和优秀人才,壮大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坚持“五湖四海”原则,就必须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五湖四海”与“任人唯贤”是统一的。所谓“任人唯贤”,就是要把“贤”作为选人用人唯一标准,真正做到“选贤任能”,不在“贤”之外另立其他标准。这里的“贤”,就是干部的“德”和“才”。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我们党“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他指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19]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干部的“德”“才”标准是唯一标准,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只有坚持“任人唯贤”,才能做到“五湖四海”。如果在“德”“才”标准之外另立其他标准,或者设置过多的其他附加条件和门槛,就违背了“五湖四海”原则,影响选人视野,就难以选出时代需要的好干部。
在“从哪里选人”的问题上,习近平在强调坚持“五湖四海”和“任人唯贤”的同时,提出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则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所谓“一盘棋”,就是服从事业需要,打破选人用人上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做到党和国家事业需要什么人就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就是要服从组织需要,强化组织选人用人,打破条块分割的用人格局,拓宽视野,不拘一格。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破除选人用人上的制度性障碍方面有了一些重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工作中,用人上的各种制度性壁垒依然存在,干部流动不畅的状况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实行公务员制度以后,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存在身份限制,出现制度鸿沟,导致人才流动不畅、结构失衡以及用人视野偏窄等。习近平提出干部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强调除了在党政机关选人外,要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选人,有利于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使选人用人真正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从而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用人目标。
怎样选人用人,涉及选人用人的方式、方法、机制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党和国家各项改革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选人用人机制上进行了许多重要探索并取得成效。但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特别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拉票贿选、团团伙伙等不正之风,有的把严肃的干部工作搞成“选秀”“作秀”,甚至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淘汰”等现象。用人问题已成为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习近平指出:“把好干部选用起来,需要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好制度好办法,但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选人用人需要。”[20]因此,新时代选好人用好人,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人用人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怎样选人用人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要求,着力建构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选人”。习近平指出:“选拔干部当然要广泛听取意见,但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认为“最了解干部的德才和实绩的应该是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应该在干部推荐上适当加强权重。”[21]二是坚持“事业为上”。强调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要求“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三是强调“精准识人”。提出“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全方位、多渠道、近距离”考察干部,强调“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并注重重要关头、关键时刻”等。四是强化“专业素养”。指出“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专业对口那么简单”,强调“选人用人要适应这种要求,开阔视野、着眼全局,在众多可能的人选中把最适合的人选选出来”。[22]五是强调“全程监督”。要求“加强选人用人全过程监督”,“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
习近平关于选人用人机制的论述,坚持问题导向,反映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趋势,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强调“组织选人”,就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运用“协商民主”形式,真正把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结合起来,纠正一段时期以来存在的干部工作民主简单化、片面性的倾向。强调“事业为上”,就是要把研究人和研究事结合起来,达到以事择人、人岗相适,避免因人设岗、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现象。强调“精准识人”“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就是要改变过去不提拔不考核、考核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等状况,做到用人得当,避免“识人不深”“识人不准”造成“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情况。强调“专业素养”,就是改变“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高质量发展。强调“全程监督”,就是加强选人用人监督,把监督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用人上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这些新的制度安排,有效破解了选人用人中的一些实践难题,规范了选人用人的方式和行为,为建构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方针指引下,干部队伍年轻化加快了步伐,取得了很大成就,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不断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增添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但是,在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出现了一些误区,社会关注度高、议论较多。因此,如何培养和选拔好年轻干部、科学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课题。
习近平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问题,对新时代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一是阐明了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重大意义,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23]二是提出新时代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总要求,强调“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24]这一总要求,坚持数量与质量统一,坚持条件和标准的一致。三是纠正了在“干部队伍年轻化”问题上的一些片面认识,强调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并不意味着提拔任用每个干部都要是年轻的,也不是每个班子都要硬性配备年轻干部,更不是不同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提出不能简单以年龄划线,要避免“唯年龄论”。四是明确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标准,强调选人用人标准的一致性,提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不能降低标准,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敢于大胆破格使用,但“破格”不等于“出格”。五是强调尊重干部成长规律,明确年轻干部的成长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既不能“唯台阶论”,要打破“隐性台阶”,又要有必要的台阶,不能“一步登天”,更不能“拔苗助长”。六是提出要下大力气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要求把年轻干部放到艰苦岗位、基层去经受锻炼,强调“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七是提出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强调要把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置于干部工作全局中进行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不能只盯着少数年轻干部使用,不能把优秀年轻干部搞成特殊群体,不能像“储君”一样供在那里坐等提拔等。[25]
习近平高度重视在选人用人上的公道正派,强调“用人以公,方得贤才”,并把公道正派与改进组织部门的作风联系起来,系统阐述了公道正派的用人原则和价值追求。
首先,明确了组织部门改进作风的核心是坚持公道正派。习近平指出:“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带头改进作风,继承发扬组织部门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组织部门良好形象。”他提出“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要求“组工干部特别是组织部长要把公道正派作为立身之本,以实际行动让干部群众感受到组织上的公道、公平、公正”。[26]把公道正派作为组织部门作风建设的核心要求提出来,抓住了组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工作要求,体现了组织部门作风建设的准确定位。
其次,明确了公道正派的基本内涵。强调选人用人坚持公道正派,就要“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27]也就是说,要把公道正派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对待、评价和使用干部上,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坚持标准,敢于为好干部说公道话,不为人民情关系所困,不为歪风邪气所扰,只问是非、不计得失,让好干部真正受尊重、受重用。
再次,明确了坚持公道正派的实践要求。强调公正用人,公在公心,公在事业,公在作风。公在公心,就是对党、对人民、对干部的责任心。公在事业,就是坚持“为事业而用人”。公在风气,就是要端正用人风气。习近平指出:“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是格格不入的。”[28]强调“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仍然是干部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29]有了“公心”,聚焦事业,端正作风,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原则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实现。
公正用人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组织路线上的集中体现。从实践来看,在选人用人存在不正之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公道正派上出了问题。因此,在选人用人上,坚持公道正派是最高的价值原则,也是永恒的价值追求。只要坚持公道正派,一切问题便变得简单起来,便会迎刃而解。
注释
[1][2][3][9][12][20][21][26][27][2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26页;第342页;第343页;第337~338页;第337页;第345页;第345页;第353~354页;第354页;第353页。
[4]《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5][1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第527页。
[6][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第300~301页。
[7]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求是》2020年第15期。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5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1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页。
[15][28]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求是》2019年第2期。
[10][11][16][24][2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5页;第564页;第565页;第569页;第572~573页。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5页。
[2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72页。
[2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