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荣 曹璇
【摘要】德育融合课程是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以一条主线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串联,引导学生从多重学科的视角出发,充分体会和感悟德育目标,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以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为例,组织分析了课程整合下的纪念长征精神德育融合课程,以此说明德育融合课程的内涵、设计方法和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德育;主题教学;绿色教育;课程整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有经费课题“新时代‘五育’融合下的多元立体式德育课程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10-07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立荣(1993—),女,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曹璇(1982—),女,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路径。为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教育部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提出了跨学科德育融合课程、综合育人的新要求,可以说这是指导当前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的重大举措[1]。同时,当前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活动碎片化、内容单一化、目标笼统化、实施随意化的问题[2]。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德育融合课程,凝聚德育合力,实现整体育人,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以绿色教育为学校文化核心,围绕长征精神这个主题,以学科整合的方式,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目标,开展了相应的德育融合课程实践。
一、学校教育理念概述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特色、办学特点、理念特征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一所学校所积淀的深厚育人底蕴,凝聚了学校代代传承的教育因子。对学生而言,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最大、最长远的因素,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项知识技能,而是一种经历了漫长发展历程所形成的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又具体表现为师生的思想素养,学习、工作态度,以及行为习惯。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以其独具特色的历史积淀与人文资源为基础,开创了以“绿色教育”为文化核心,以“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为办学理念,立足儿童,着眼未来,围绕“绿色教育”和“全人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旨下,构建了以“生长、和谐、尊重”为三要素的“三级两翼”课程。
如图1所示,在进行学程体系设计与编排时,学校秉持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思路,坚持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与核心,同时注重素养导向、全面育人,将一级课程定位于国家课程,侧重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二级课程聚焦艺术选修,注重艺术素养的发展;三级课程侧重活动课程,聚焦于身心素养的塑造。三个层级的课程层层关联、层层递进,形成兼备深度与广度、弹性与塑性的课程体系。而纪念长征精神主题德育课程,就是以一级国家课程为基础,以二级艺术选修课程为延伸,利用三级活动课程的平台孕育而成。
二、德育融合课程的建构
(一)内涵解析
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认为,道德不是一个可以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单独的现象,生活中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叫作道德,道德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德育理念的认知,往往存在着界定模糊、范围笼统的现象,“窄化”了德育工作领域;片面的限制在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之中,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学等同于德育工作;只重视课堂间接经验的习得,而忽视了学生真切的直接经验,呈现出知识本位的德育唯理倾向。因此,学生德育的培养也应围绕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场域,进行道德教育元素的有效发掘和渗透,在学生的参与和领悟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道德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也绝不可能仅仅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够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只有通过跨界多元联络,强化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效开展课程整合,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课程的联动育人功能,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通过主題式教学活动的串联和真实情景的代入,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方法分析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课程整合形成了一种从学科教学向全面育人过渡、各学科相互配合与融合,指向全体学生的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态势,从而落实“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的办学理念。
(二)主题教学设计
此次主题教学活动采用学科融合模式,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以“纪念长征精神”为德育活动的主题,进而围绕该主题从各个学科出发来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同时发掘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可能存在的相关课程资源,形成以主题为轴心的课程单元,整体呈现归纳聚合式的体系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纲领,结合五年级目前的具体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全体任课教师要紧紧围绕主题,有效筛选、组织教学资源,从学科本位出发,进行突破创新,利用不同学科所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全方位感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的长征精神。
另一方面,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依托西南大学的资源优势,在本次主题活动中,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历史沉淀、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融合体育、艺术和科学等学科,不仅筹划了“重走长征路”健步活动,还安排了红色艺术展览参观,设计了“寻找长征路途中的植物”自然科学活动等。这样既保证了整个活动形式的动静结合,同时又将活动空间贯穿于小学与大学之间,为活动风格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奠定了基础。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发现,虽然长征精神主题整合下的各学科教学形式不同、内容各异、载体不同,但都需要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凝练和升华出长征精神,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凸显培养学生长征精神的主旨,凝聚在纪念长征精神德育主题的核心目标之下。
三、具体组织实施
(一)启动阶段
在活动组织伊始,学校方面以“纪念长征精神”为主题,对校园环境进行了专门的布置和装饰,张贴了大型宣传海报和展板,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宣布活动的正式开启。年级组方面,通过对学生的选拔和安排,组织了“长征精神”宣传队、长征侦查队等活动小分队,为之后的励志健步活动做好人员准备,同时还购置好了红军服装、学习用具和演出道具。各学科教师以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生长、和谐、尊重”为三要素,设计拟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二)实施阶段
各个学科有序实施拟定计划,不仅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也从不同视角启发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而这些知识的学习也为这一阶段的重点内容—“重走长征路”健步活动做好了铺垫。通过这种户外综合性活动,一方面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切身体会,加深对于长征精神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学习斗志,帮助他们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做到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团结协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课程整合思想,将诗歌朗诵、合唱表演、体育运动、自然探索等融入其中,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评价阶段
关于德育课程的评价,教师要摒弃以往只注重书面评价、教师单独参与、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方法,组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在此次活动中,年级组针对评价活动组织了“传承红军志,阔步新征程”的文艺汇演活动,还举行了相关的读书小报、书法、绘画、摄影展、文艺展演等活动,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宣传展出的方式,扩大德育活动的受众范围和群体。对于读书小报、书法、绘画等作品采取师生共评的方式,选出优秀作品。之后,再全面总结德育主题活动,完成材料汇编保存,统筹协调校内外各个媒体,开展整个活动的宣传报道,以此有效扩大德育的影响力。
三、德育融合课程有效开发的策略研究
作为德育融合课程,其创新点不仅是通过主题式学习的形式,完成多学科课程的有效联动整合,更重要的是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实现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启发学生获得道德方面的成长。此次活动,对于德育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四点启发。
(一)以主题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串联整合
总结课程的成功之处,首先必须要重视德育融合课程方案的设计。本次课程选择以“纪念长征精神”为活动主题,在活动设计伊始就纲领性地明确了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在各个学科中捕捉融合点。同时,又放开了视野,不拘泥于国家课程,以长征精神驱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有效串联了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对德育融合意识培养、德育融合组织建设、德育融合基本内容、德育融合基本原则等做出了前瞻性的引领,鼓励各学科教师自觉落实德育融合[3]。
(二)依据校本化特色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本次课程以三级两翼课程体系为背景,以德育主题活动的形式,融合了不同学科、不同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贯彻“绿色教育”文化核心,使学生从多学科的视角立体地、全方位地、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同时在硬件方面,学校也充分利用了西南大学的活动场地和平台优势,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励志健步活动中,融入了自然观察、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具体体验。
(三)教師共同体保障课程有效开发落实
教师自发组建的“学科融合共同体”是此次课程成功落实的保障。教师们能够充分利用专业自觉性,一方面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中,设计体现长征精神的知识内容,实现了各个学科与长征精神的一次共鸣;另一方面,又跳出学科视域,以课程开发者的角色,从广域的课程理解出发,吸收和利用各种资源,拓展课程的边界。
(四)德育融合课程评价方式的科学多元
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也是本次德育融合课程的亮点。德育课程的评价不同于学科课程知识内容的测试,难以从纸笔测验的形式来对课程的效果进行反馈。因此通过活动的形式,将学生内化的感悟和体会外化为行为表现和艺术作品,是落实德育课程评价的主要思路。此次德育课程就通过开展读书小报、绘画、摄影、文艺展演等多种活动形式,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抒发内心情怀的机会,既实现了评价的落地,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方式开展德育融合课程,在突破传统说教式、单学科式的德育学习形式桎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德育课程的生态体系,实现同一德育主题驱动下不同学科的有序互动与联动。在启发学校教师和管理者辩证结合各学科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教学方面,展现出不同课程样态整体育人的效应,能够有效实现德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莉娟.跨学科视野下德育主题教学探讨[J].中国德育,2015(02):21-22.
[2]马骏,张旺,董阳,等.校本德育课程有效开发的路径与实践:以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润雅”德育课程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0(22):17-20.
[3]李向红.新时代学校德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2019(0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