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布置作业的成效,已经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倍加关注的课题,而设计分层作业无疑是有效的策略之一。设计分层作业可以顾及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综合能力,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文章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中年级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探讨,旨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和创造,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分层作业;提质增效
作者简介:施晓群(1989—),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崇真小学。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双减”政策。“双减”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热词,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提质增效,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调整作业结构,针对不同学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以往的作业设计环节中,很多教师实施“题海战术”,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作业模式下苦不堪言,无法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减退,从而阻碍他们的长远发展。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扭转以往的作业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践行“双减”政策,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优质、高效的分层作业,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进行能力分层,优化作业设计
中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数学学习,在数学能力上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中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为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助推者,在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之前,教师应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他们能力的差异和学习的特长进行分层,为分层作业的顺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部分学生心智发育较慢,理解能力不强,无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出现了很多的“知识空白”,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吃力,拖慢了教师的教学速度,也耽误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对此,教师可以依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其分为a、b、c三层:将学习习惯好,思维灵活,在课堂中对所学知识能快速理解并能灵活应用的学生分为a层;将学习习惯好,思维能力中等,对简单的知识能快速理解,但对于偏难知识无法透彻理解的学生分为b层;将学习习惯差,思维能力较弱,对所学知识只能浅略理解,无法完成知识建构的学生分为c层。分组后,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分层作业设计,设计的作业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弹性。
对于中年级的数学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是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前提[1]。在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积极的状态完成作业,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作业难度分层,实现因材施教
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快慢之分,面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以往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一刀切”的作业是不科学的,其制约着课堂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实现自由生长,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分层作业。基础性作业: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5米,宽28米,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一张正方形方桌,边长是9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样的作业难度不大,与课本中的例题形式差不多,是常规的技能训练,学生直接套用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便可。提高性作业:1.一块广告牌长8米,宽3米,准备两面刷漆,如果每平方米用2千克油漆,刷好这块广告牌需要多少千克油漆?2.一块正方形地,边长50米,中间留下700平方米的地方做喷水池,其余地方种草皮,草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与基础性作业相比,这样的作业显然难度要大一些,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性作业:1.一块长方形水稻田,长是120米,宽是100米,如果将它的长增加5米,宽增加2米,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米?2.用18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最小是多少厘米?最大呢?这个层次的作业思考难度非常大,只适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可见,教师在教学新知后,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灵活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三、作业形式分层,激活学生思维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加深理解、形成技能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诊断的有效依据[2]。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比较单调,学生将完成作业视为解答题目,毫无乐趣和主动性可言。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作业形式,为中年级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改变他们对作业的印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学实践证明,多元化的作业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经历有趣的学习过程,领悟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别样精彩。
(一)生活性作业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3],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数学。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们对例题掌握得很好,但进行变式训练时,学生们却频频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新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性问题,让学生将眼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加深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顺利地从“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进一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內,得益于课外。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阳光小学有一个正方形操场,扩建校园时,将操场的一组对边增加了18米后,操场的面积就比原来增加了900平方米,阳光小学的操场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学生们对操场并不陌生,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便于学生分析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条件和问题都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所画的图,寻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形成相应的解题思路,最终解决问题。
(二)操作性作业
数学是思维体操,而思维又与实践相连。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以讲解为主,面面俱到,学生无法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必定是肤浅的。因此,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操作性问题,让他们手脑并用,动手实践,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作业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没有让学生机械地辨认生活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现象,而是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相关知识,设计喜欢的图案,然后与同学交流。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们自然兴趣倍增且毫无压力,在绘制图案的过程中,既能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感受到数学的美。
(三)开放性作业
一直以来,教师设计的题都是一题一解,这种固化的训练模式无法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抑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新课标是相背离的。创新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去。而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让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旅程。
在教學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红红看一本故事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28页,照此速度,剩下的内容需要6天看完,这本书一共多少页?教师出示题目后,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尽管学生们运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多样化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更有成就感,真正获得持续的发展。
四、作业评价分层,注入学习动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4]。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而分层评价是分层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是增值性评价,也是发展性评价。中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借助评价的导向作用去感染学生。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比较单一,仅用结果的对错来评价学生,将学生作业的等级作为最后的评价,这种千篇一律的评价形式毫无激励性。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增强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发现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要竖起大拇指,及时地肯定,也可以送去掌声,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运算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125× (25-6) ×8。对于c层的学生,只要他们观察后能说出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而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就可以对他们进行表扬。对于b层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这道算式本来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尝试进行简便计算。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要求他们进行简便计算,鼓励他们结合所学的知识,大胆创新,做到活学活用。在学生呈现相关的算法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原动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可见,评价的作用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分层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教育机智,丰富评价的形式和评价的内容,让学生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作业,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的构建,实现学生的最大化发展。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中年级的数学教师应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作业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实现身心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
足感。
【参考文献】
[1]李业翠.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1(04):85-86.
[2]钱慧.因材施教 全员发展 提升质量:小学
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研究[J].好家长,2021(17):47-48.
[3]陈瑛倩.基于个性差异的小学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1(02):195-196.
[4]吴素玲.分层作业 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数学的有效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9(0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