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2022-11-23 22:47
关键词:高校教师办学发展

陈 秀

(安庆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安徽 安庆 246133)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成功经验。梳理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总结我国高等教育收获巨大成就背后积累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学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有学者研究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如,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宏刚、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时胜利(2019)等将党领导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分为初步构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纳入法治化轨道、实现全面领导等四个阶段,认为党领导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回归教育的本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有学者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思想,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应强(2020)把其发展思想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正式确立。在此之前,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具体为: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国家政治建设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围绕几对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2]。有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研究,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2018)以“九个坚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特点和核心要义展开阐释,对习近平总书记教育观进行详细解读[3]。有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如,河北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韩俊兰、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爱玲(2019)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变迁分为政策初建、政策转型、政策深化、政策体系形成等四个时期,认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在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队伍结构全面改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等,从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完善职称评审机制、健全高校教师荣誉激励机制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体系等四个方面为我国今后高校队伍建设归纳了现实启示[4];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邓春芝(2020)梳理研究了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历程,她将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召开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教师队伍定位的准确把握、教师队伍联动平台的搭建、选拔培养体系的全方位构建、政策筑牢和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启示[5]。同时,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如,吉林大学教授赵俊芳等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波折期、恢复期、提升期、实力初现期、实力强化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供需脱节、区域发展不平衡、国际交流竞争不足、评估呈现“GDP”倾向等问题,从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彰显评估价值理性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6]。

综上,学界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观、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历程等多个方面。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研究中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变化历程及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等相关研究尚不多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先行者和助力者。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跟跑”转变为“并跑”乃至“领跑”、走在世界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论述体现了党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总体把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论述为理论指导,梳理、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信心,为新时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二、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论述为理论指导,以高等教育有关研究文献为资料基础,立足于新时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学术研究,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六条成功经验值得重视。

(一)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建国7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其间,社会上出现过不同的看法,然而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只有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各方力量,最大效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1958年,针对当时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系统工作作出指示,明确提出“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应该受党委的领导”“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7],要求高校党委领导、校务委员会负责,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确立了党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性的“踢开党委闹革命”成为一股逆流,党在教育领域的领导受到严重破坏,各级党组织形同虚设,一度陷入瘫痪,导致高校教师不敢教、大学生不愿意学,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创新。1985年,中共中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8],从国家顶层设计上确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987年后,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并逐渐成为高校德育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明确党统一把握高等教育性质、目标及方向,指明了高校办学方向。2005年以后,我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规模得到大大扩展的同时,人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推动党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领导。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等教育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这一基本的高校管理制度,明确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内部管理上的领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高等教育事业政治与组织上的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9]“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10]“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11]22“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11]19“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2]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进一步完善党领导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提高党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引领方向、谋划大局的领导能力和制定政策、推动改革的领导水平,确保党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统揽全盘、调动四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领导在高等教育各项事业发展中具有统帅地位。高等教育体制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新时代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制,该制度把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与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短短7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建成全球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183万人”[13];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领域取得大量成果;国内高校国际排名逐步提高,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党的领导是一项关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亦是如此。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决定走什么样的办学道路,决定高等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发展前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向,才能走出正确的办学道路,才能将自身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唯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发展好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各行各业都亟待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如此。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党和政府当时决定以苏联为学习对象,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其时,我国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在搞好高等教育事业的同时,需要为战争做准备。我国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成功接收和改造了旧中国高校的工作,又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高层次人才,为后期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一定混乱。50年代中期,出现“要民主自由,个性解放,不上政治课”思潮,我国高等教育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受到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打击。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党中央根据形势先是反“右”后又纠“左”,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方向在这场斗争中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各项工作均受到严重打击。“文化大革命”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新发展的同时,在办学方向上仍存在一定混乱现象。由于“文化大革命”遗毒、国内外环境变化等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社会上再度兴起,甚至有泛滥之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度也被削弱,我国的改革发展事业遭到一定破坏,高等教育各项工作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党中央吸取教训,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加强教育领域党的领导。我国高校逐步理顺领导体制,正本清源,坚定了发展方向,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重新走向正轨。

高等教育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最大实际,高等教育就丢失了办学的根本,就很难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都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1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办学方向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第十九条规定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国的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中国大学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大学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的大学最根本的不同,同时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中国拥有几千年历史,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历史和国情;中国拥有14亿人口,人口规模全球最大。历史传统、特有文化和现实国情决定中国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扎根中国本土办大学的历史变迁情况可以发现,凡是脱离中国实际甚至鼓吹“去中国化”的办学方案最终的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欧风美雨的浸染中曲折前进,是一部西学东渐的历史。在梳理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扎根本土发展情况前,有必要对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梳理。清朝末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将国门打开的同时,将其高等教育制度带入中国。由于地理位置较近,中国最早模仿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而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学习西方国家的产物,因此,实际上日本是一个中介,中国最早移植的就是西方高等教育制度。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些大学开始学习美国教育制度,服膺实用主义,实行学分制和选科。由于脱离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文化语境,这一尝试未取得成功。在这期间,中国还极力效仿法国的“大学区”制度,但因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不符,推行两年不到便被废除。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冷战”大幕开启,两极格局形成。新中国成立初,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实际中,我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站在一起。具体到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大规模地、全面地模仿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模仿的过程中,苏联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如,过窄过细地划分专业有碍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渗透等。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初步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制度。其中一些制度是将国外制度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如:中央政府部门办学制是苏联高等教育集权管理、国有体制和隋唐清末部门办学一脉相承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各行业各领域逐步掀起改革开放浪潮。高等教育领域也逐步摆脱单一的苏联高等教育模式,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借鉴国际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先进经验,如缩减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合并过细过窄专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由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我国在实践中趟出一条新路,逐步形成符合国情和时代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具有特殊重要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大学多次调研指导,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办大学的重要性。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5],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扎根中国大地”进行了阐述。扎根中国大地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扎根中国本土办学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扎根中国大地,就是要坚持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要扎根中国本土,结合自身国情、文化传统,将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优秀的办学经验和方法融会贯通,立足时代特点,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发展,学习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优秀的办学经验和方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是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但是,在推动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扎根中国本土,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各国高等教育事业都有自己国家的特色,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欧洲与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蕴含着千年文化的传统,有着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实践证明,如果一味模仿他国,而不加以分辨,不与中国实际结合,直接将其制度移植,是难以真正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发展,中国的高校必须扎根中国的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

在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体党员发出号召。号召共有85字,“人民”二字出现4次。在党的规章条例和国家的法律制度中,“人民”二字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归根到底是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不仅是现实的需要和法律的规定,而且也是由党和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一直坚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服务,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具体体现有所差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政治制度服务的。从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就明确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大众的。之后,经过对旧中国高等学校的接收和改造,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基本具备了社会主义性质。与此同时,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工作受到严重冲击,脱离其在国家应有的重要位置,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偏离其应有的轨道,学校频繁开展“左”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取消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受到当时国际国内复杂政治形势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思想主要是以政治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甚至还出现了高等教育极端政治化的思想。”[16]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间的竞争由原来以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竞争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经济科技竞争为主,时代的主题也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属性更加凸显,突出地表现在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堪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人才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8]“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9]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也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越来越高,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创新力也越来越强,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更健康更全面更快速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根本归宿,赋予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鲜明的人民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是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内在逻辑。历史和实践也证明,只有真正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提高,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进程中,真正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任何弱化人民在高等教育事业位置和作用的行为,都是与历史发展方向相背离,与党和国家性质相悖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五)坚持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当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与现实社会相适应时,高等教育能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能推动现实社会的进步;当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与现实社会不相适应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会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其本身得不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会阻碍现实社会的发展。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制度也需要适时调整。改革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得靠改革[11]1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开始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事业进行接管和改造,将之与社会改造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还大规模地对高校的院系进行了调整。通过这次改革,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也获得了进入大学校门的机会,同时,专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也得到明确。20世纪50年代末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共开展三次影响较大的“教育革命”,“尝试建立起一种革命化、劳动化、大众化的教育制度”[16]。我国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波折,“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取消大学招生考试制度,高校的正常秩序也无法维持,教育教学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后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充分依托体制机制的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体制和外部投资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对管理、办学、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改革,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我国通过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优化高校管理体制,如:建立两级政府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体制,发布实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完善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创新高校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单一体制,“举办体制呈现出‘一体多元’的格局”[20],即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以及公民个人都可参与;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有机融合、一体推动;改革大学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调整统一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实施国家计划和调节计划结合的高校招生制度,实行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即毕业生享有自主择业权、用人单位享有自主用人权。与此同时,我国还通过建立两级投资体制、拓宽筹资渠道、鼓励自筹经费等措施,改革创新高校投资体制:一是实行中央到地方两级投资体制,推动投资主体下移,调动了地方政府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二是充分统筹社会资源,拓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三是实行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鼓励高校自筹办学经费,大大提高了学校自筹经费积极性。除高校的体制创新外,我国还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方法,以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通过加强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助力高等教育发展,同时也为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重要贡献。

改革创新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1]“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2],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2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

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和创新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虽然有时会因为不符合实际或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原因,效果不明显,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从历史的长河来说,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对旧事物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更是如此。唯有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升防范高等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坚持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勇闯雷区,趟过改革的深水区,敢闯敢试,敢作敢为,善作善成。

(六)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基础工作

如前文所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的驱动带动创新的驱动,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工作。

为了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发挥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加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展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和人民政府周围,充分利用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服务,改造高校教师队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党的团结、教育、改造方针的指引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经受了实际斗争的锻炼,努力适应社会的变化,跟上时代的要求,为发展新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贡献知识和才智。20世纪50年代末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出台措施,提升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制定高校教师职务晋升制度、为教师队伍发展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校教师。“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被迫中断,甚至原有的制度也大大受到冲击。一部分高校被撤销办学,一些高校教师下放到工厂、农村或者被迫转行,高校教师进修培训、职务晋升等被迫中断,我国高校教师出现人才断层。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营造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1986年2月,我国对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进行改革,出台一系列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大大推动高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处于加强和深化时期。一是积极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化,形成高校教师队伍管理法制化体系。其间,一系列专门针对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发布实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和高校教师素质建设。国家先后颁布《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称赞教师为“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4]4,强调要“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24]1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多个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件,形成分层次、多维度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内涵式高质量阶段。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

三、结 语

以史明鉴,可以知兴替。我国高等教育要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基础工作。其中,党的领导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具有统帅地位,是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因素;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根本方向,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扎根中国大地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由党和政府的性质决定,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改革创新不断推动民族进步、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主体,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立德树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将以上六方面的成功经验作为发展的重要遵循,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办学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