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能力的实践路径

2022-11-23 15:44饶明晓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饶明晓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成为高频词。把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逻辑、处世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举措。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让课堂成为党史学习的主渠道。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有的课程都要兼具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都能给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正能量[1]206。“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并与专业教育有机、有效融合。当然,强调“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把所有的课程都改造成思政课教学模式,而是要与思政课团队一起“大合唱”,在专业课教学中奏响“主旋律”,充分提炼每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通过恰当的手段、方法、形式融入教学环节。

(二)“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课程思政”的核心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向同行。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能主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充分融合,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党、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当今“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2]168。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增强学生专业的热爱度和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围绕专业特性明确“德、能”的具体要求,发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的育人效应,挖掘科研专家、领军人物成长奋斗故事,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强不息,在实践、实习中弘扬劳动精神。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评价,强化“知识即美德、技术即价值、技能即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念,聚焦全面提升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二、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高校是青年人才的聚集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深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和政策、方法和手段,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筑牢了根本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趋势,制度优势凸显,社会安定祥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世界不安定因素仍然很多,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更加隐蔽,意识形态领域冲突不断,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依然突出。因此,“育人”先“育德”,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方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思政元素有机统一,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课程思政”纲领性文件的要求。

(二)“课程思政”是检验思想道德育人成效的根本标准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课程思政”建设是检验思想道德育人成效的根本标准。教育主体、教学方法的多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改变,学生获取信息的高效便捷,使得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复杂的环境,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已经很难满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离开了思政的课程,纯粹的专业知识教学将会使课堂失去灵魂、学生迷失方向,也很难实现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教师为第一责任人,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导向,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方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能力培养和灵魂塑造。

(三)“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学情的客观要求

经历了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的我国高职教育,在人们的眼中仍然摆脱不了托底教育这一认知。从生源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低,中专、职校、技校三校生比例居多,通过自主招考、高职扩招进入学校的比重较大。从原生家庭来看,很多高职学生家庭属于弱势群体,父母不懂教育;或是来自于特殊家庭,在成长的道路上缺失教育。从行为习惯来看,很多学生吸烟、喝酒、自控较差,常常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从学习状态来看,很多学生渴望成功,但是自信心不足,课堂玩手机、睡觉、纪律松散,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高职的学情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更要重视价值引领、品格塑造。在学生出现方向迷茫、人生茫然的时候,能够给学生发展带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高职的学生同样有着美好的人生理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坚持思想铸魂,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高职学生人人出彩。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现状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目前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辅导员业务管理多、思想辅导少,跟学生专业不对口,工作方法不接地气,人生导师角色弱、用心少;思政课老师生硬说教居多,学生入耳不入心、获得感少;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或是教书育人协同效应较差。高校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必须深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

“大思政”理念由来已久,“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下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各位老师的育人责任的具体体现。自2014年“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以来,“课程思政”的观念在日益为师生所接受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思政”形式比较单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契合度不高,不能完全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政元素的理解过于狭隘;“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体系化,专业群内多门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时缺乏通盘考虑、系统谋划,育人元素同质化。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进行价值引导和精心栽培,为日后走上社会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奠定基础。

四、高职院校以“课程思政”提升育人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主体责任,构建“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教书育人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不仅仅是每一位老师,还应包括学校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负责“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研处负责“课程思政”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负责优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与资源库建设、考核评价制度,人事处负责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课程思政”奖惩机制。学校必须上下贯通、全员协同、打破壁垒,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切实强化育人、育才主体责任,科学引领、系统推进“课程思政”规范化、常态化建设。

(二)优化师资队伍,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有较强政治素养和德育能力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一门课程是否有思政之魂,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是否有思政水平和育人能力。

第一,要培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思政教育原本属于自己专业范畴以外的另一种专业,很多老师对思政的认识还停留在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层面,认为这本应属于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不受重视。因此,必须加强培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从学校层面而言,就是要及时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制度,使每一位教师都深度参与,产生“课程思政”意识。从教师层面而言,就是要主动肩负起“课程思政”的育人使命和责任担当。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而是每一位教师在育人过程中都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要给学生传递专业知识架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政、专业二者相辅相成、同向同行,每一位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真正树立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从而自觉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大军之中。

第二,要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思政元素是十分丰富的,任课教师只有自己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先进的育人理念,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内容润物无声影响学生。为了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国家开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打造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为教师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方法。作为学校,也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设讲座、面对面交流、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搭建思政课教师与课程教师沟通的桥梁,帮助课程教师有效掌握思政教育的核心、本质内容。

第三,要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掌握思政教育理论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能让学生自然接受,并认为思政元素就是课程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学生的需求,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育德能力,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素材,并思考这些素材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否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如此才能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3]104。其次,教师要做合作者,依靠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在团队研究、积累、学习、沟通过程中,提炼“课程思政”维度,挖掘—融入—再挖掘—再融入,通过吸收反馈、循环改进,从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三)加大投入力度,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的内容如果直接讲述,同学们可能会不以为然,起不到让学生共鸣的作用。利用短视频模式,穿插案例、名人名言等资源,既简短又发人深思,学生虽然只观看视频几分钟,但是短视频中传达出来的思想,以及引人思考的问题,却足以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消化,这样更能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想道德渗透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深挖思政教育资源素材,充分发挥每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思政教育点”开发教案、课件、“课程思政”教材、“课程思政”资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对于建立学科育人共同体,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非常有益。

第一,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使教育教学资源库本土化[4]56。“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应遵循一切基于学校理念,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本校的优势资源。可以是改编、整合已有资源,也可以是加工、创造新资源,校本资源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比如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和德育内涵深层次融合,会计教研室在百家讲坛《“平”语近人》栏目的基础上,将会计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融合拓展,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纷繁的社会中有着一颗“大德”的心。开发的微课资源以校园中常见的一些不文明、不道德小视频以及当年度上市公司财报造假小视频为切入点,引入厦门大学会计三杰之一常勋教授明大德案例、杨震“暮夜却金”和学生日常私德关联小事、陶行知先生公私分明的小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名句,视频虽然只有十分钟,虽然没有大道理的直白,却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思政教学资源。互联网提供给教师和学生海量的教学资源,只要恰当使用,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为了保证课程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特质,也可以是思想引领教育、家国情怀培育。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结合课程和专业特色,通过提炼打造,运用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让思政教学变得灵活方便、开放前瞻、职业所需、完整全面。所有共享给学生的资源需要经过教学团队开会研讨,坚持问询学生的建议,不断修改增删素材,持续添加平台的功能,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第三,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基地。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中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之中,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毕业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团结合作、行为习惯、求真务实、细心严谨等思政元素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构建科学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主要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

第一,突出全面性,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意识、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国家安全和责任担当等。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综合素质类、体育美育类公共基础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社会主义崇高理想信念、锤炼坚强意志、塑造健全人格。以立德树人为基本要求,将思政元素分解、整合,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大纲、内容、设计与实施过程,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稳中求变的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多样性,打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占比将近70%,将思政元素恰当融入专业知识,方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挖掘提炼本专业课程所要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遵循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原则,逐步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专业标准、行业政策、国际国内形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视角,提升课程内涵、引领专业发展。

第三,聚焦职业性,完善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于“课程思政”而言,理论知识是其中一个方面,实践性则是另外一个方面,高职教育尤其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重都达到了50%以上,实践类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让学生把鸿鹄之志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之中。专业实践实训课程主要是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情感性、体验性,在此过程中侧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实践实训类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密的实施载体[5]145。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诚信、敬业、保密的职业素养形成,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团队协作、人文关怀、时间就是生命、发现与质疑、探索、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可以在体验中获取。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