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汉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影响

2022-11-23 15:44夏天顺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汉族云南移民

夏天顺,孙 俊,李 鸿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明初云南汉族移民问题是云南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学界关于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研究渐趋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288-289[2]1-20[3]29[4]33[5]100-102[6]38-39。然总体观之,既有研究大多仍集中于汉族移民与国家融合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汉族移民关系讨论,汉“夷”总体格局和民族结构的变化,以及移民入滇与云南官话的产生等方面,而对汉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其原因之一在于问题的复杂与史料的缺乏。实际上,随着史料的进一步挖掘,以及各府州县既有的地方史志,为汉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影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持。透过这些史料,或可深入了解明初汉族移民对云南地区各方面的影响,更好地理解云南的社会历史发展以及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也是本文所欲讨论的问题。

一、明初向云南移民的背景

明朝建国之初的十余年间,云南地区因险远而无暇顾及,且朝廷屡派使者招谕云南,屡抗命,拒不归附[7]110。加之西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时常与边民发生战争冲突,威胁着西南边疆的安全。《明史》和《明太祖实录》记载,蒙元势力虽退出中原,但在漠北仍然有北元朝廷的存在且云南仍处在故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控制之下,仍以奉北元为正朔,岁遣使自塞外达元帝行在,执臣节如故。同时,又以平章、右丞、参政、总管、宣慰使等官衔,笼络云南各民族首领以对抗明朝,威胁着中原内地[8]146[9]2-3。而西番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外皆是,为中国患尤剧[7]109[10]183。事实上,明朝廷担心西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联合各少数民族中的反明势力威胁中原,于是决定军事收复云南,以稳固西南边陲。

对云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的讨伐,是明朝廷开启西南防御体系的序幕。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等人统帅将士30万人,大举征滇,并在白石江战役中一举歼灭元军主力[11]15,包围中庆城(今昆明市),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及其亲信等自杀,元右丞观音保等出降。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傅友德率师进驻威楚(今楚雄),招谕段世投降,而段世想保持独立,并以兵变威胁[7]110[11]15[12]251。于是,朱元璋便以武力平定了大理,结束了段氏在大理130年的地方政权。洪武十五年(1382)再讨平乌撒及围攻昆明的反抗力量,并于洪武十六年(1383)班师回朝[13]7。

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征讨,使沐英意识到加强西南防御的重要性。加之明朝廷把云南纳入辖区的时间不长,政局不稳,且地广人稀,经济落后,面临着供给三十万军队粮草的问题。因此,沐英向朱元璋提议:“云南地土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田,命军士开耕,以备储蓄。”[14]134[15]136-137提议得到朱元璋极力称赞和支持,认为:“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16]118-119[17]75。于是,便敕令沐英派军队进行屯田,以保障军需,稳定边防。这便是明初大量中原汉族移民出现在云南地区的主要原因,也是朱元璋“移民实边”政策的主要背景[10]184[18]474。

二、明初云南地区移民的来源地、类型及分布特点

目前,云南地区的汉、蒙古、回等民族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江浙地区。实际上,据相关文献记载和今人调查研究发现,明初云南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四川、江浙、江西、湖广、河南等地,其来源比较广泛,具体人口数量现无法统计清楚,只能粗略估计。而汉族移民主要以军事移民、民屯移民以及商屯移民的形式进入云南,围绕着驻防要塞及交通干线呈现出点状性、不均衡性、线状性的分布特点。

(一)云南汉族移民的来源地

明初云南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北八省,南七省”地区[10]184[19]23。涉及范围主要有首都南京、江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广、河南、河北乃至山西等地[19]23[20]93。云南汉族移民的主要来源地为什么是这些地方呢?曹树基在《中国移民史》中说道:“明初的移民浪潮中,除京城外,江苏南部一直是人口的密集地区,元末大动乱几乎对这一区域没有什么影响。”[18]474[21]81因此成为明初移民的来源地。明初为平定云南,稳固统治,明朝廷派遣了大量军队征滇,从而开启了明初大规模汉族移民进入云南的局面。明洪武十六年至十九年(1383—1386),明朝廷就派遣了大量军队进入云南,进行“修浚城湟,建谯楼,创庐舍,分市里,立屯堡,筑堤防,严斥候,又开白盐井以通课利,民始安辑”[22]80。因此,明洪武十四年(1381)之后,许多“北八省,南七省”地区的人逐渐成为云南地区的新居民。如明天启《滇志》的作者刘文征,原籍山西大同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傅友德南征滇,后定居云南;曲靖、弥勒、寻甸姜姓,其先祖定远侯姜润,原籍安徽省定远县;泰兴侯姜汇,原籍江苏扬州府泰兴县,为傅友德南征军的开路先锋,平滇后定居云南至今等等[19]23[23]329。

明初,除军事移民导致内地汉族人口大量进入云南外,湖广等地区的汉族还通过“民屯”“商屯”的方式大量进入云南地区。《明太祖实录》就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诏湖广常德辰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云南。”[24]129[25]43此外,明初云南地区的商业发展也是比较迅速的,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贸易中心,如昆明、大理、永昌、腾越等商业城镇[26]46。而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内地商人进入云南地区进行商业活动,而商人的主要来源地,则是“近之则川、黔、桂、粤,远之则楚、赣、苏、杭,皆梯航而至”[27]119。

语言(方言)是获取人类迁移信息的重要门径。通过调查云南地区汉族移民群体后代的方言发现,云南地区的方言词中保留了很多早期移民地区中的信息。云南方言中有四川、安徽、江南等地区的方言词,如四川方言中的“癞蛤蟆”即蟾蜍;安徽六安方言中的“解手”即大小便;江南方言中的“房客”即租房者,“二百五”即骂别人,“嬢嬢”(常州、镇江市句容话)即姑姑,等等。这些词在读音和词意上与云南方言大体相同。云南地区毗邻四川,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发源地。许多商人在此从事商业贸易,并定居于此。除此之外,云南地区还有来自浙江、福建、河南、河北等地的汉族移民。而这些地区的人数相对其他地区人口较少,久而久之,其文化特征逐渐微弱。

(二)云南汉族移民的类型

1.军事移民。汉族移民规模最大的应属军事移民,而其主要体现为卫所移民。明代的卫所移民,是以汉族人口为主体,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28]64。明朝廷为统一云南,于洪武十四年(1381),派遣了30万大军征滇,并在平定云南之后,派沐英统领9万官兵镇戍云南。同时,朱元璋为了稳定边疆,从洪武十五年(1382)始,在云南各地广设卫所,驻军开发。前后共设置了20卫、3御、17个直隶千户所,共有131个千户所建制。而明朝的军事制度规定:“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29]18[30]11若按规定的1卫5600人,则云南驻军数量最高应为112,000人;若按一千户所1120人,则驻守云南的卫军应有146,720人。另外,明朝廷为了安抚将士,戍守边防,还把其家眷迁往云南。例如,洪武十七年、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曾先后命令把屯驻云南等地军士的家小从京师等地送往云南[30]12。此外,明朝廷还在洪武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间,相继十余次向云南进行军事调遣,明王朝至少有27万官兵加上其家小,约80万军事移民人口进入云南[13]3-48[31]43。

2.民屯移民。《明史·食货志》谓:“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32]1884明初,云南地区的民屯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移民就宽乡。《滇史历年传》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33]142。此外,滇东宣威,明初“盖太祖设法徙民,苏松嘉杭一带土著,除移田临濠外,来滇者实属不少”;滇中武定府,“武属多英囊诸蛮所居,明初役江南北富户实武定、永昌,汉人稍来”[34]12;滇西大理府,“逮明初削平段氏总管,迁中土大姓以实云南,而吴越间汉族来者纷纭踵至等等”[35]99。二是随军征发迁徙,以备征调的民户。例如,民国《鹤庆县志》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设立的鹤庆守御千户所有……土兵千夫长一员,百夫长九员,队长十八名,小旗九十名,土军五百四十余户,以备征调。”其中的土军是由汉民组成的[36]170。此外,民国《大理县志稿》也记载,明代云南的土军即“民丁”,即随征南大军迁徙而来的内地汉民[37]50。三是官府招募的流民,迁徙云南屯垦。洪武年间,朱守仁出任楚雄府知府,他“抚民勤政,招集流移,授以田土”,使得“境内大治”[38]43。与明朝廷组织的大规模军事移民相比,民屯移民数虽无确切的数据统计,但可以肯定民屯中的大部分人口均是汉族人口。

3.商屯移民。《明史·食货志·田志》记载:“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39]1885明初,大量汉族人口入滇与商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云南作为西南边疆和反击麓川侵扰前线的重要军事战略地区,驻守着大量军队、百姓,然人口众多,粮盐不给,给军队和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不便。基于此,明朝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商人纳米中盐。如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二月,“户部奏定安宁盐井中盐法,凡募商人于云南、临安二府输米三石,乌撒、乌蒙二府输米二石八斗,沾益州、东川府输米三石五斗,曲靖府输米二石八斗,普安府输米一石八斗者,皆给安宁盐二百斤”[40]124。而大量盐商在滇经商,久而久之,便逐渐定居于此。《姚安县志》记载,姚安的卢姓,先祖为江西人,明代因趋盐井之利,“初到姚之白盐井,再分支于前场关”定居,支系繁衍,分为几姓,楚雄的鲁姓“原卢姓,后改鲁姓,初迁黑盐井,再迁于姚,并分住新村衣打拉”等等[41]50。

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地区又吸引了各地的商贩贾客及手工业者,进一步推动了大量汉族移民入滇。比如,姚安自明初平滇后,内地移民逐渐迁居,贸易事业为之渐昌[42]1715。而商人“其自远方服贾而来者,江西之人最众,粤而次之,楚人、蜀人又次之”[43]169。万历时期,云南姚安府(今姚安县)就有江西安福、浙江龙游商人不下三五万[44]14。而康熙初年官于云南的江西人刘崑在《南中杂说》中感慨:“滇中无世家……吾乡数十万人,捐坟墓,弃父母妻子,老死异域。”[45]26、85可见,明初商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大量内地商人入滇经商。

(三)汉族移民在云南地区的分布特点

1.汉族移民围绕卫所呈点状分布。明初,云南地区的汉族移民主要是以军事移民为主,其目的是为了防御西南地区反明势力的侵扰。洪武十五年(1382)在已平定的地区设置了云南左卫、云南前卫、云南后卫、乌撒卫、临安卫等。之后,明军为了更好地控制云南,又设立了云南中卫、楚雄卫、大理卫和永昌卫,加上之前设立的共有10卫,设置卫所的地区基本上是元朝驻军屯田的“蛮夷腹心之地”,为云南的中西部一带[46]2。而移民整体上是以卫所为中心进行分布的,大体上呈现以云南府为中心,东至曲靖,西至大理,东南至临安的分布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大的格局并未改变[47]466。卫所周围皆农田,防御官兵无战事时,则通过开垦土地、种植粮食,保证军需。当遇上少数民族动乱则平复动乱,稳固统治。而千户所作为明代屯田镇戍的基本单位,不仅建制和屯田区域相对稳定,每个千户所还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居民区。各卫所的设置地即是汉族军事移民定居地,后来逐步演化为移民城镇及村落[17]75。这样的分布格局,不仅扩大了云南地区汉族移民与各少数民族的接触面,也扩大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空间。

2.汉族移民在云南各府的分布并不均衡。明初,大规模汉族移民主要以军事移民为主,围绕着卫所分布定居,这样明代云南就形成了四大移民区,即滇中区、滇东区、滇西区以及滇南区[31]43。然各区域的汉族移民分布并不均衡,滇中区是政治经济中心,设有云南左、右、前、后、中和广南共6卫、39个千户所,且是汉族移民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区域;滇东区设置了曲靖、平夷、越州、陆凉共4卫、16个千户所镇戍,汉族移民基本覆盖了滇东一带;滇西区地广人疏,散布有楚雄、大理、大罗、洱海、蒙化、永昌、腾冲、澜沧、景东共9卫、2御、67个千户所;滇南区仅有临安卫,共1卫、1御、9个千户所。滇中、滇东基本为汉族,滇西的汉族主要分布于以楚雄坝子、永昌坝子(延伸至腾冲)和洱海为中心的地区,滇南集中于临安府的中西部和广西府的西部一带[5]101。各地区的汉族移民分布并不均衡。除了军事移民外,还有民屯移民和商屯移民,但其移民总体还是集中于四大移民区,人口分布不均的格局仍然存在。

3.汉族移民沿交通道路呈线状分布。交通干线历来是汉族人口进入云南的前哨和主要聚居地。明初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有很大部分人口是沿交通道路成线状分布[48]169,尤以驿、堡、铺为主要体现。明朝廷为了巩固云南统治,尤其重视云南与内地交通干线的修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就“遣人置邮释通云南,宜率士人随其疆域远迩开筑道路,其广十丈,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骤,符至奉行”[25]41。洪武十六年(1383)又在交通干线上增置了军堡,与驿站一同执行驿传任务。同时,还在驿站、军堡安辑民人,吸纳汉族移民。如正德《云南志》记载:“云南有驿必有堡,堡主递送,领以百户,世职其事;实以军士,世役其事。官军皆国初发定人数,环堡居住,有田无粮。”[49]16而明初云南的铺承袭元代的急递铺,主要承担着递送公文的任务,与驿、堡有着相似的性质。云南的铺不仅置于干线上,还广泛分布于各府州县之间相连的道路和支线上。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凡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长一名。铺兵,要路十名,僻路五名或四名,于附近有丁力田粮一石五斗之上,二石之下点充,需要少壮正身[34]8[50]110。 这样,就形成了汉族移民环驿、堡、铺居住耕种,呈线状分布于各交通线上。

三、汉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影响

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是明初云南汉族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大部分军人和农民,他们都具有熟练的生活技能,擅长农耕劳作。此外,他们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人口数量较少,荒土甚多的云南地区影响广泛而深远。

(一)汉族移民加强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明朝廷对该地的统治得以加强

有唐以来,青藏高原西蕃王朝崛起后,不断向南扩展,势力延伸至洱海北部的维西和剑川等地,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51]123。于是,唐朝廷为了遏制吐蕃,稳固边陲,不仅在云南设置了南宁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府等统治机构,还在云南建立了一大批羁縻府州[7]108[52]5062。学者刘维坦就指出:“中国如瓜形,而云南则其瓜蒂也;瓜蒂滥,则全瓜滥。”[53]233即对西蕃而言,只要控制了云南,即可切断唐朝的瓜蒂,从而吞并整个唐朝。而从唐蕃历次会盟、划界的议题来看,唐朝西南地区与吐蕃的分界线并未纳入双方议题之中。

元代,随着元灭南宋,进行“斡腹之举”,迫使段氏臣服于元。从而使云南各地区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组成部分。段氏族人也继续继承了唐宋以来世居滇西的传统,拥有该地区的统治权。但随着元朝末期国力衰弱,元朝廷对云南各地区的控制力不从心。如《云南机务抄黄》中记载:“元末近因云南、大理不和,梁王无力克复。”[54]560在这种政局下,大理已属半独立的地方政权,对云南的政局起着重要的影响[9]2。而随着明朝的建立,如何经营西南地区成为朱元璋面临的首要问题。朱元璋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就在云南设立了云南都指挥司和云南布政司,并相继设立了云南左、右、中、前、后、建昌、临安、楚雄、大理曲靖等卫所[55]465-466。通过建立卫所,明朝廷将云南地区直接纳入了管辖之下,同时构筑了防御西蕃等反明势力的西南防御体系。随后,云南与中原各地的联系不断得到强化,出现了官员互派、政令畅通之态。

(二)外来汉族移民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明初,云南地区因处于蛮荒之地,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洪武大移民结束后,云南稀疏之区的人口得到了大量补充,大片荒芜之地得以开垦,残垣断壁上冒起了炊烟。这与明朝廷在云南设置卫所军事屯田,保障军需,稳定边防有关[56]67。为使守边官兵安心驻扎,明朝廷规定“卫所以下各级军官,可开田占地”[57]93-94,并给予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15]136-137。军事屯田使云南更多荒芜之地得以开垦,也使许多因军事戍边的士兵在云南地区安家落户,并于此定居。

明朝廷平定云南,加之军事戍边,使云南各地区人口激增,政局稳定,这为云南各地区商业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为了鼓励商人在边地经营,明朝廷于是下令减轻纳粮支盐的标准,以满足生活需要,活跃商品交换。而外来商人还从内地招募大批劳动力到云南垦荒屯种,以纳粮换盐,并到各地销售,有的商人还购粮交给官府,换取盐引,从而使交换增多,货币大量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云南的铜、锡、铅、银等矿产储藏量丰富,一些外地商人和云南地主、商人,也积极地投资开矿,从而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46]17-19。

(三)外来汉族移民促进了云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第一,促进了云南地区文化的快速发展。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通过大量的军屯、民屯、商屯等方式大量移民云南,以稳固其统治。在这种方式下,使大量荒芜之地得以开发并出现了繁荣景象。政局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加之朝廷对当地文化教育的重视,使当地居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明朝廷恢复了在战争中被破坏的元代学校。同元代一样,明代在云南各地设立的学校,也称儒学[58]52。洪武初重建了云南府儒学[59]275,洪武十六年重建临安府儒学,洪武十九年重建楚雄府儒学,并在洪武末基本恢复重建工作[60]11。之后,云南进入全面建设学校时期。据万历《云南通志》、天启《滇志》记载,明洪武至正统末在66个府州县新建了儒学,几乎遍布云南各府州县地区,呈现一片繁荣之景[61]128。明洪武八年(1357),“诏天下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导民善俗”[62]232。随着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云南各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深受其熏染。

第二,影响了当地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共同宗教信仰的形成。民俗和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反映是民族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首先,明初大量汉族移民入滇,把江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习俗带入了云南。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春节早已成为当地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如今云南过春节的一些活动诸如喝腊八粥、扫尘、祭灶、贴门神和春联、守岁、舞龙耍狮、踩高跷、元宵灯节等样式也都是云南汉族的老祖宗当年从江南带来的。这些习俗不仅延续至今,而且它还深刻影响着其他兄弟民族,故而成了各民族共同的节日。而云南土著民过年铺青松毛等习俗又被汉族人民所接受成了至今不弃的年俗[63]169。其次,明初汉族移民入滇还把江南饮食文化带到了云南,比如云南人爱吃的米线、豆制品、饵块等也是明初从江南传入的。这也逐渐成为其共同的文化。最后,大量汉族移民入滇,其原来的宗教信仰也随着被带入,丰富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内涵。比如,凡是江西移民聚居的地方,总要修建萧公祠、万寿宫;四川移民聚居的地方总要修建川主庙;福建移民聚居的地方总要修建天后宫,等等[64]99。而占据少数的少数民族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当地的宗教信仰,只能从俗改教,成为其信徒,汉族与各民族有了共同的信仰。

四、小结

明初,大量汉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使云南成为直辖地区,有效防御了反明势力和少数民族的骚扰,使西南的边防得到强化,保证了明朝内地的安全。军屯移民、民屯移民、商屯移民使云南大量荒芜之地得以开发利用,一方面解决了军队所需物资,另一方面则带动了云南各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从江南地区迁移来的汉族移民,不仅文化底蕴深厚,在丰富云南各地区文化的同时,还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融合的步伐。

猜你喜欢
汉族云南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内陆移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