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雷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高等学校应当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1]。就是说,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情况应当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高等教育主体应当坚持围绕社会需求办学的方向。习近平在2018年5月2日举行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了办学的正确方向。他说,“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2]。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教育的重大影响,关切青年学子“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的培育,注重大学生“社会公德”“个人修养”“法治思维”与“使命担当”的养成,提升教师立德树人能力。高校教师在夯实自身理论修养的基础上,要重点做好厚植信仰情怀、提升“政治三力”、培育法治思维以及建构科学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推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
科学的信仰与真理的信仰是匡正民众价值认知的利器。捍卫人民科学、理性的信仰是国家稳定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义,更是立德树人的根基与前提。“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人民有了科学、理性的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3]青年学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科学、理性的信仰对青年学子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329他还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斗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4]334这些论述强调了培育大学生科学、理性的信仰在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其目的在于借助教育手段来解决广大青年学子的信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让广大青年学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广大青年学子能否筑牢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基、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之魂、能否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本,关键要看有没有一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持有崇高信仰的教师队伍。如果不解决教师自身的信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出问题。习近平一再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进行不懈探寻,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富有情怀地进行教学活动,把马克思主义讲得敞亮、讲得深刻、讲得透彻,最终对青年学子产生莫大感召力与影响力。
高校教师筑牢自身信仰之基的关键在于,通过理论学习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作为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保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提出了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这一时代重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坚定自身信仰,争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捍卫者与传播者,高质量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教师厚植自身信仰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精读马克思主义原典,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养成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知”是“信”之始,“知”是“信”之源,只有深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才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二是深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与立德树人相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积极寻求塑造灵魂、鼓舞斗志、引领方向的理论内容,联系自身思想实际,力求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三是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案例,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蕴,养成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教育行为的习惯。
教育事关国家兴衰与民族存亡,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人不惑不忧不惧,顶天立地做人。他主张教育要以培训国民明辨是非的能力为目标,让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他在《教育与政治》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5]“现代人”是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的人。为达成上述目标,他力倡教育要着力“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要培育国民爱国爱家情怀,提升国民道德水平、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国民养成乐观进取、敢于拼搏精神。此论与蔡元培、蒋梦麟所倡导的“培养健全人格,养成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完全契合,倡导教育要着力提升国民的政治鉴别力、培育国民爱国情怀、提升国民道德水平。
2020年秋,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把“政治能力”列在青年干部“能力清单”的首位。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三力”是除病祛疾之根、固本培元之本、民族复兴之魂。帮助青年学子提升“政治三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高质量完成提升学生“政治三力”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政治三力”。教师只有拥有较高的政治判断力,才能引导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判断,教导学生应当坚持什么与摒弃什么、学会拥护什么与反对什么、清楚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心明眼亮,具备政治定力。教师只有拥有较高的政治领悟力,才能向学生讲明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现实相结合,学会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形势、开展工作,确保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师只有具有较强政治执行力,才能切实践行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高校教师提升自身“政治三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强化政治站位,坚持从政治角度看待问题。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应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高校教师要注重从一般社会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社会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学会从政治角度分析事情原委、寻求应对问题的方案。二是强化理论学习,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以理服人”,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深悟透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领会党中央与国家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面对复杂情况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与合理解释。三是强化政治执行力,在实际行动上听党指挥。2022年1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高校教师政治执行力的提升,有助于坚持党的领导、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执行党中央的决定。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教育事业需要在规则下运行,立德树人工程尤其如此。在众多规则中,法律规则最为必要。失去法律规则,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定会乱象丛生,立德树人工程就会出大问题。另外,法治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法治内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就会出现体系建构不完整、功能发挥受限制等弊端。
长期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除了存在思想认识偏差、队伍基础薄弱、工具手段单一等共性短板外,还出现个别教师搞历史虚无主义、在课堂发表有损党和国家声誉的言论,与党和政府抢占思想阵地等极端现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此,高校必须运用法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三个重点内容展开:一是建构完善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把高校教育行为规范在法律框架之下;二是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重点完成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任务。
法治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塑造法治精神的伦理基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法安天下,德润民心”被视为“中国之治”的圭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更是确保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保障。需要指出的是,受法律与道德冲突论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与道德的关系长期没能得到正确对待,人才培养目标、课堂内容设计、教学效果评价均未能得到有益兼顾与融合,导致立德树人与法治教育相撕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思维能力不足,法治教育教师则轻视道德教育、过度追捧实证法律主义,他们质疑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确保“法安天下”与“德润民心”共同实现、和谐共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重构教学内容,把法治、立德树人、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元素均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或课程思政体系之内,而且需要提升广大教师德法兼修的能力。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深谙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聚焦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目标,巧妙运用道德与法治两大手段,培育青年学子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思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人才。
高校教师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法治引领”立德树人工作:一是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多渠道学习法律知识、构建法律知识体系、提升法律思维能力、培育法律思维方法,自觉把法治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二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实质,从“十一个坚持”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做好“德法兼修”,教师在讲授“德润民心”时,要关切法治的重要性,秉持“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强则国家强”的理念,注重学生法治素养、法律思维的培养;在讲授“法安天下”时,要注重以德育人,法律制度固然重要,但绝不可以脱离社会与民意诉求,法律一旦脱离了社会需求或与道德相背离,其价值和功能必然大打折扣。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路径。关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船,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进。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科学方法论,如经济工作中的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科技人才工作的创新思维、党政工作的底线思维、战略思维以及如何在复杂问题中“抓住牛鼻子”、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工作方法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立德树人工程同样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
受国际国内形势改变及新文科建设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在从事立德树人教育活动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例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不够的弊端,如何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问题;面对传统教育手段单一的弊端,如何做到教学方法与科技进步的与时俱进。再如,针对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高,如何做到课堂叙事与学生诉求同频共振;针对过度关注理论灌输的现状,如何做到理论讲述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针对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如何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考核评价机制形成闭环等。
面对新的挑战,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秉持使命担当,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这些命题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对此,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在课堂内容设计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优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在授课手段上,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场景;在授课方式上,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构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藩篱的问题,努力推进二者的互通互融;在人才评价模式上,坚持OBE教育理念,引入或建构以用人单位及社会第三方评价为主的新评价方式等。
总之,高校教师提升立德树人能力,可以从厚植信仰情怀、提升“政治三力”、培育法治思维以及建构科学教学方法等四个着力点上进行。其中,高校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技能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提升途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提高认识,把教学方法创新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主管部门及高校需要在课题设计、项目审批、优质课评比、教学成果奖评定等方面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定的政策倾斜,营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能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提升理论素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需要强化学习、整体把握。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教学,教师才能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准确找到问题原因、提出有效应对方案。三是运用科技手段,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场景。新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会运用虚拟技术、全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媒介与方式,应对科技进步对教学技能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