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黑龙江农场经济管理杂志社)
增强出版是现代学术期刊转型过程中依托计算机和数据信息技术使用的富数据与富媒体的出版模式。增强出版被使用到学术期刊领域以后,形成了更加有效的学术资源信息智能化、可视化、标准化供给模式,使读者以多种形式支持论文阅读,并且可以获得相关领域意见建议,构建了社交化学术交流新机制。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起源于国外商业出版领域,最初是以《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一些报刊应读者的需要,在印刷出版物的同时,借助互联网对出版物有关信息进行链接供给。它来源于纸媒与网络服务商的合作,借助超文本链接协议提供丰富的信息,用视觉渲染的方式将纸质出版物转换成为可以从网络平台提取的数字文件,从而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获得信息,辅助深度和速度阅读的需要。2009年,增强出版技术被《自然》、爱思唯尔等期刊或数据库移植到学术出版领域,形成了与论文相关的学术资源信息库,封装成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内容,用于支持学术期刊的出版,保持了论文的科学性、合理性与说服力。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主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学术论文,或者将实验过程或科研重点展示出来及提供与科研相关的素材、辅助信息或其他有关出版评价的内容。首先,增强出版可以对学术期刊的论文形成强有力的佐证体系,进一步演示了学术论文论证的内容,有助于辅助展示各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其次,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保持了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在提高论文传播率的同时,还构建了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术交流可以采用在线方式进行。最后,增强出版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保持了评审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达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效果,有助于广泛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服务了广大读者对科研信息的需求,完成了学术期刊追求真理、传播科学的使命,体现了学术期刊的价值。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传播方式,它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特征,搭建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平台,形成了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了学术信息的有效传播。学术期刊增强出版普遍借助新媒体路径,具有“互联网+”特征,可以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实时、多元和个性化的数据供给,从而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新时代的增强出版还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征,是按照既定的数据传输模式,规范化和标准化数据传播机制进行学术数据上传和共享服务,需要双方在既定的法定操作规程下进行。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交流功能还有待完善,现有的补充数据、图表扩展和音视频供给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通常专业的读者可以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论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和论证过程,无需编辑做过多解释。但是专业读者更乐于下载与论文相关的附带增强内容,更希望通过阅读设备虚拟一些实验数据的生成过程,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非正式对话交流。目前学术期刊的作者参与增强出版的意愿不高,提供的补充资料有限,缺乏丰富且具有参考价值的科研数据,增强出版的学术对话空间不足,不能发挥增强出版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健康类期刊方面,我国健康类期刊还缺乏必要的视频影像增强资料,缺乏必要的读者评论与延伸阅读推荐载体,增强出版的文字设计不够合理,增强方式不完善,论文原文的数据信息不完整,因此影响了传播效果。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动态交流功能还有待开发,论文发表前后编辑并未能对作者的选题思路、研究过程进行阐述,同时未能有效渗透必要的专家意见建议,读者的反馈和提问信息整理不足,严重制约了围绕学术论文动态交流活动的开展。现代学术期刊的增强出版应着力打造一个通过点击链接获取论文内容,读者可以及时提出疑问并获得在线解答的机制。社交性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标准属性,主动发起增强出版的辨析说明,直面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作者与读者共同交流研究心得,探索学术研究结论中的不足之处,实现直接或间接的学术对话,是现代增强出版的重要意义。为此,新时代的学术期刊增强出版应建立动态交流机制,加强动态交流功能的开发工作,提高论文的交互性,积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解决读者对论文中存在疑惑的部分,从而有力促进新成果的应用,帮助读者在论文交流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增强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生存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围绕增强出版可以改变论文的出版方式和科研写作的模式,从而吸引优质稿源在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不仅要倡导增强出版工作的推广,更要更新增强出版的理念,找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路径,从而推动学术内容品质的提升。尤其在5G技术来临以后,应从传播技术的变革着眼,大力打造满足读者视听需要的学术期刊供给机制,避免炫技式的增强出版。基于增强出版提升学术交流的有效性,真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学术期刊在某领域的权威影响力,避免增强出版陷入“技术流”的误区,使学术期刊可以精准定位于学术交流,发挥其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依托期刊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读者对多媒体信息需求的增强,仅以PDF文档进行静态信息传播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学术期刊必然要克服信息单一,静态供给和信息含量低等传统出版形态的弊端,在现有PDF阅读模式的基础上发挥资源链接的重要作用。例如,借助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或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提供全文阅读服务,在网页化的结构中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作者信息、图表、公式或参考文献等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对期刊内容的结构化索引,满足读者对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需求。借助资源链接模式还可以添加数据、音频或视频等增强性内容,实现对期刊内容进行一次化制作或多元化发布,从而满足读者碎片化多元化阅读需求。在网页链接的基础上开发的二维码技术可以提高信息的存储量,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帮助学术期刊突破使用、大小、数量等方面的局限,读者可以随时扫码获得相关信息,从而获得更加直观和有效的阅读体验感。
微信公众平台是当前较为快捷、智能和方便的信息供给方式。微信公众平台符合“内容为王”的时代特征,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提供信息量大和内容丰富的文本,从而直接吸引读者对期刊的注意力。期刊可以把公众平台当作资讯发布的重要载体,同时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特定营销,进一步保持期刊与读者的友好交流,实现快捷化互动,及时推送文字、图表、音频或视频等类型信息资源。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期刊进行增强出版的有利方式,通过微信平台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效互动,不仅供给了期刊的当期信息、最新录用的信息,还可以提供过刊浏览、论文检索、会议咨询及一些科研活动预告信息等,达到了增强编读互动,提高期刊社会影响力的效果。
出版商平台具有集成化特征,它可以依托大型期刊群体平台进行搜索和信息订阅,是专门的期刊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中国知网、万方、龙源等期刊平台相继推出了出版服务,可以利用海量的资源与先进的检索技术手段满足读者检索学术期刊资料的需求。除了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期刊检索以外,还可以提供多媒体内容链接,出版增强论文、数据论文、双语论文等。例如,双语论文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论文翻译成中文介绍给读者,更深层次上促进了出版商平台由出版向出品方向转型,提高了期刊出版服务质量。目前,众多期刊编辑部与知网等平台保持了合作关系,可以随时上传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数据,从而支持论文与科研数据的同步发布,有助于读者在查找到目标论文的同时获得“核心文献推荐”,满足了读者的文献阅读拓展需求,提供了增强出版途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研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科研数据本身促进了科研第四范式的到来。科学数据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整合林业、农业、科学等领域数据信息,建立了国家级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及时为国家科创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服务,科技创新数据出版形成了新模式,引领了科学数据的高效汇集,实现了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并且助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应用。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通用型科学数据存储库科学数据银行将面向学术、面向出版商等提供数据出版或获取服务,并且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内外科研数据。一些学术期刊也要求论文作者将相关科研数据发布在大数据平台,从而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研过程的透明度。该平台还推动了独立数据集增强出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数据信息的二次使用价值。
期刊编辑应积极加强网络社交维护,在扩展增强出版的路径基础上保持与读者的有效互动,进一步扮演好读者最亲密的“学术经济人”角色,基于专业发展趋势,学术领域新标准和研究动态开展期刊编辑出版的创新实践活动。首先,期刊编辑应从学术和学科特点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方案,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增强出版的影响力,让公众更好了解期刊发表范式的变化。其次,能够引导作者向期刊投稿时一并提交与论文相关的数据信息,整理好各类附带资料,并且根据审稿意见继续提供具有原创性和真实性的材料。最后,还要将不同类型和差别功能的增强内容嵌入到论文正文当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多渠道进行论文展示的需要。期刊编辑应从读者角度增强人机交互的有效性,切实了解读者关切的重点,积极提供清晰的视频、图片或其他形式的资料,清晰展示论文阐述的原理。还要提高期刊增强出版的流畅性和合理性,应当便于显示阅读的内容。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本质是传播好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满足读者对科研成果阅读需求。在国家和学术界大力倡导建设学术科研成果分享氛围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增强出版还要促进交流常态化,采用创新编辑的方式,突破传统期刊及其增强出版物的各自优势,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的整合,打造出更有影响力的刊物。例如,增强出版应消除动态交流障碍,通过增强出版澄清创新疑点,积极关注读者的疑惑,及时筛选和释放读者关切的热点话题内容,及时告知作者或有关专家,从而做出积极的学术回应。还要有效加强增强出版平台的日常管理,保持交流讨论活动的学术性,提高学术讨论中的规范性,保持增强出版社交的质量与秩序。学术论文作者应响应期刊编辑启动的后续论文增强计划,通过在线答疑或诠释研究等方式与读者交流,并且反思自身科研工作的改进之处。只有论文作者、期刊编辑和读者共同参与和发力,才能形成稳定的学术对话交流机制,从而真正发挥出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价值。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意味着获得海量数据信息,需要提高数据信息的存储能力。为此,期刊编辑应打造一个围绕数据运转的有效机制,通过指导作者科学地进行数据论文撰写,提供优质的数据模板,便于作者在线提交论文相关数据信息。加强数据存储引导,提高数据存储与数据索引关联性,形成必要的数据链接,真正满足读者的数据信息检索需要。新时代还要开发好面向作者与读者的数据上传与共享机制,简化数据处理的中间环节,提高数据存储的精准性。期刊编辑应在具体工作中优化论文评审形式,突破单盲与双盲两种评审模式的局限,构建公平的评审机制,实现对期刊论文更加精准高效地评审。新时代的期刊编辑应高度重视做好版权保护工作,防止增强出版面临的法律纠纷,及时保护作者与期刊的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必要的法律约束来获得增强出版的版权,将一些重要数据的传递与应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且,期刊编辑还要做好有关的论文推广服务和增强出版的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从而找出增强出版优化和完善改进的工作空间。
增强出版是期刊的发展趋势,对于期刊的生存与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期刊还要打造面向作者和服务读者的良好出版流程,大力推动构建层次分明的作者服务体系,构建双向链接机制,形成自动化的投入系统,并且对增强出版进行多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探究,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期刊推广策略,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其在学术传播领域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