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诉求与多维释析

2022-11-23 08:24:31吴向宁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汪 胜 吴向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74)

0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全方位推进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构建促进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人才培养、教学制度、课程内容及目标体系,深入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及作用[2]。面对新时期和新形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全局性不言而喻。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有效融汇与准确对接,既能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我国思政教育大格局中的特有价值功效与精神指引,更能逐渐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框架和逻辑结构。体育课程思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先秦思想家早已将立德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3]。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颁布,关于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始终是中心和重点,这些都为现阶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方向与借鉴。深入研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深层现实诉求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维释析,不仅会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育人路径和内容上更为直观与清晰,也能为今后持续推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创新确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1 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厘清

体育课程思政在我国新时代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和发展创新中应运而生,是体育课程具体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理论指引与实践导向,近年来已经成为体育学界高度关注与聚焦的研究热点。无论是从学理认识层面还是从教育研究层面,深入探讨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都显得尤为必要,这有助于更加明晰和准确地确定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外延等。刘纯献等[4]认为体育课程思政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程建设、实施和资源开发等各环节、全过程。杨祥全[5]指出体育蕴含的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德艺双修等精神,以及历代先贤对“武”的重视、国家领导人有关体育的论述等已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活水源头。贺新家[6]提出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对体育价值体系的解构与重塑,这对解决当前体育文化堕距所造成的体育价值观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常益等[7]认为体育课程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充实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方式,是传播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以上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虽然选取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各不相同,但是都强烈回应了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任务,为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准确定位和持续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诉求

从国家到个人,不同层面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诉求有所不同。

2.1 国家层面

贯彻与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导向。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8]。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机遇与目标。体育课程是贯穿学生大中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体育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中,始终将培养学生优秀的体育意志品质和体育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这不仅深刻体现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体育品德,而且彰显着体育与健康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与立德观念。进入新时代,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引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应顺势而为、顺势而上,积极主动将立德树人的理念与精髓准确高效地融入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与创新之中,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潜能,进而不断实现以体促教、体教结合的宏伟目标,最终形成科学、系统、规范、严谨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

2.2 社会层面

复归学校体育中德育问题的失位与失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是复杂的与不确定的,不是说体育课堂上有集体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也不是说学生参加长跑就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9]。多年以来,社会对于学校体育中德育问题的高度关注与广泛报道,往往使人们陷入一种熟知非真知的尴尬处境或者说是一种定势思维。体育教学对于德育价值、功能与表现的泛化与限定,体育教师对于德育的片面理解与简单实践,都会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德育的完整塑造与整体构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但凡教育领域有事发生,似乎都可以与学校体育搭上边界[10]。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时效性、全局性也再次显现出社会对于学校体育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培养学生优秀的体育品质与体育道德有助于抵制各种负面、偏颇、反向的不良思想与价值的侵袭与诱导,必将对深化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创新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2.3 教育层面

精准实现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齐头并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1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建构学生整体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育人的基础工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在具体落实并且逐渐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顶层教育设计理念,以体育与健康独特的学科的育人功能作为目标指引和评价标准,通过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典型思政案例与思政元素,巧妙将这些独特的学科资源在润物细无声中转化为内涵丰富的育人资源,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逐步实现全方位的育人价值示范。这整个过程都会演进成为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同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然会涉及体育课程的目标、标准、实施、评价等重要方面,对应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实践中都会有相应的体现与反映,这些都会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3个构成要素相互映衬、互为融合与对接,助力学生整体教育课程思政的最终形成和建立。

2.4 个人层面

促进学生的体育品质更是培育全面发展。体育不仅仅是学生生理活动的过程,也是各种情感体验的过程[12]。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其实也是自身主动参与并且逐渐掌握运动项目的情感体验、身心感悟、协作互动的体育课程学习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克服自身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主动掌握复杂的动作技巧,注重与同伴的相互配合。学生要在体育教学比赛中学会尊重对手和裁判,严格遵守体育竞技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别是课后与赛后能够对教师和同伴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和建议,从而使教科书式的体育思政案例在潜移默化中绘声绘色地展示在自己眼前。学生要亲身体会和身临其境,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更要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不是被动去接受,而是在学习与理解的基础上去深层次领悟体育课程所传递和表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境,并且同步转化和践行在平时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中,最终有效促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释析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结合学科特性、教学特点、课程体系、师生互动和问题困惑具体分析、研究与总结。

3.1 细化运动项目中的思政内容

相比其他学科而言,体育与健康学科包含着诸多纷繁各异的运动项目理论和技能。我国著名体育学者田麦久先生基于运动项目的特点、竞技能力、动作结构、技术特征、专项成绩等专门创建了“项群训练理论”。显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如果采取统一的目标、进度、方式等进行教学,肯定会受到学科特性和教学特点的制约与影响,其实施效果会不甚理想。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依据不同运动项目所蕴含的具有各自项目特征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则等进一步细化与深入,并且合情合理地嵌入体育教学中,特别是要能够有效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畏困难,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些运动技能背后所阐释的道德、伦理、规则、进取、智勇和诚信等高尚体育精神与人格魅力,最终形成和构建连续完整融通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与育人场景,真正避免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移植和生搬硬套到体育课程之中。

3.2 建立全学段一体化课程体系

建立小学、中学、大学全学段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是体育课程改革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13]。特别是在当今国家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和5个思政(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的引领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生每一个阶段的体育学习中都会体现出独特的要求与使命。因此,要紧密联系和结合学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不同阶段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任务与实施,消除和打通体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障碍与壁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方式、手段紧紧贴近并且深入到学生在不同体育课程学段的实际学习中去,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连续、清晰、完整、统一的体系,而且能够不断演进、持续前行。同时,要尤为注重具体课程的调适与衔接,例如:在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性;在体育课程的技能学习上,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体育课程的场景设施上,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在体育课程的师生互动上,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上,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

3.3 重构新型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所表现出的师生互动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所掌握的运动技能与体育知识的质量和思想道德提升的效果[14]。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控制他人”成为主流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对学生的控制[15]。这种长期固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观念必然会限制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思政能力的提高,在无形之中显著降低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整体领悟,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悬而未决。因此,在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致学树德情境互动中重构新型师生关系和互信交流机制,以理解导向为出发点,以反馈输出为落脚点[16]将会是切实完善与开拓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路径。

3.4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体育课程思政作为新事物没有现成的范例和规律可供推广与仿效,但是其建设在加速推进和加快探索。当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具体落地到教学中时,肯定会出现与之相关的常见问题与疑难困惑,这既反映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层次融合过程中的有效衔接与内在关联,也映衬出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嵌入中的适应性、共生性、灵活性。而这些问题的来源会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个别复杂多元的问题甚至会涉及多个学科。因此,体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应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问题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尤其要注重提高主动发现、辨别、解决这些问题的适应能力,将最优化的实施路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之最终形成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操作性范例和样本。

4 结语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诠释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效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思想引领,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部署的具体响应。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探索与实践之中,其中既涉及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独特性、规律性和复杂性,也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规律性和全面性。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与困惑时,应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和方法策略诠释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质。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