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立 周咏梅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北京 100042)
作为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公共基础课程,英语课是高职学生了解西方世界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高职英语课程由于自身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与应用属性,为当前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2]。基于此,对于英语课程思政,有研究者提出,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合理改造,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启迪[3];也有研究者提出,通过丰富英语教材的人文内涵,开发校本教材来实现思政内容的融入[4];更有研究者提出,英语课程思政是一场对传统的外语通识课程进行范式转移的变革[5]。近年来,伴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理论转向实际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和挖掘更新颖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高职英语课程作为基础人文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位置尤为重要。笔者尝试通过对英语课程内容的考察与把握,挖掘思政内容的融入点,从而达到探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新形式、强化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根本目的。以期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一条新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从而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操作模式上的参考。
年轻人的思想教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灌输理论和“把关人”理论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灌输理论阐释了对年轻人进行先进理论灌输和思想指引的必要性;“把关人”理论说明了对指导素材提前进行甄别、筛选的必要性。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提出,列宁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指出自发因素实质上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灌输理论特别强调灌输的方式、方法问题,在进行理论教育时,不能“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6]。灌输目的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形式,要依据不同的灌输内容采用一切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方法。将需要灌输的思政理论转化为适合高职学生认知方式且贴合其认知水平和需求的具体内容,最终使得需要灌输的内容被其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当前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社会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不劳而获、靠脸吃饭等不良价值取向对高职学生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不良影响。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散漫,不重视自身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素养的提高,对传统教育中正能量的内容不能客观正确认识,一概认为是“鸡汤”予以否定。这些现象提醒和督促教育者要给予重视,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灌输。科学、灵活地运用灌输方法,结合时代特征,采用丰富的教育手段,转化教育话语权,扩展教育内容,以科学理论、正确价值观来抵制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冲击和侵蚀,帮助当代大学生逐步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基本道德规范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
灌输理论表明,只有将先进的思想认识和理论,通过有目的的理论体系灌输行为传达到受教育者头脑中,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觉悟。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阶段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在思政目标设立之前,授课重点在于介绍西方语言和文化内容,较少进行中西方文化内涵对比的引导和思考。涉及人与自然、生活与科技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话题时,也多以第三者的视角进行评论,鲜以自身价值观、道德观进行代入式剖析,更欠缺有意识地进行先进思想的灌输。而课程思政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进行有机结合,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提出,是传播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行传播[7]。当前高校开放的办学环境使得广大学生直接裸露在各种信息的洗礼之下,各种良莠不齐的内容未经任何筛选处理,随时随地被推送到学生端。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在逐步提高,社会宽容度也越来越高。网络信息的自由宽松和广泛扩散导致某些不良信息和内容在短时间快速传播,海量信息一时泥沙俱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自身涉世不深,思想还不够成熟,对网上充斥着的各种信息尚不具备完善的甄别鉴定、科学认识的能力,极易受其影响。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这急切需要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把关人”作用,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多接触正能量信息,使他们认识到这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代表着前进的力量。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抵触各种不良现象,使他们认识到这些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泥沙终将会被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把关人”理论强调,灌输给学生的思政内容和素材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加工。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思想的“把关人”,要“把”好灌输内容的“关”,在提炼思政内容的基础上,提供先进的、正能量的素材,在课堂上杜绝落后的、负能量的言论和例证,为学生提供一块净土。
笔者以灌输理论和“把关人”理论为指导,以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畅通英语进阶教程》第四版为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思考,重新梳理教材前7个章节内容,挖掘、提炼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点,最终实现思政目标。力求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社会和未来,成为能体验生命美好也能担当时代重任的国家建设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过程必然是西方文化学习与渗透的过程。当2种文化发生碰撞时,极易产生将2种文化进行优劣评判的现象。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明辨是非,杜绝文化误读,客观、审慎地评价中西方文化,是课程思政中要着力引导解决的重要内容。课文“Dos and don'ts when abroad(国外禁忌)”中各种文化禁忌以及文化冲突内容,表明不同国家的禁忌与其所处的地域、民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礼仪等有着各种联系。解读西方禁忌,对比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其本质和特性。此外,禁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甚至同化或者逐渐消失。比如,西方一贯认为询问别人工资收入为禁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聊天时开始尽量避开这一话题,出现了禁忌同化现象。再如,按照中国传统,主人请客吃饭时,常以菜品丰富多样来表示热情好客,而随着“光盘行动”的推行,人们开始提倡节约,以前力求饭菜“有余”的习惯将逐渐消失。伴随着全球发展的统一和融合,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多,文化冲突从出现到相互适应,直至最终同化和消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认识禁忌文化差异起源,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对于正确认识各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对西方文化的误读之一是过度解读西方文化中的部分片面内容,并盲目理想化,把其当作自己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比如,追求完全的自由和个人主义,而否定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限制了民主和个人自由。在课文“Bon voyage(一路平安)”中,主人公因坐飞机不舒服而提出各种无理要求的行为,受到妻子的斥责。这表明即便在西方社会,当个人需求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也要服从公共利益的社会现实。以个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无论在哪里都是不可接受的,或者受到谴责,或者造成灾祸。比如,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在某些倡导个人自由的国家,人们不采取有效隔离和防护措施,或者置个人自由于政府防疫政策之上,我行我素,其行为不仅置自己于危险中,也给全球防疫带来巨大威胁。而我国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具备大局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统一起来,社会稳定和集体安全是个人追求自由的外部环境与先决条件。集体主义优于个人主义,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类社会发展从群居的类人猿到历次社会大分工,都是社会集体与个人关系不断调整进步的表现。基于此,年轻人越能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就越能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人作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起主导作用。当今世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和短期利益,已对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等问题尚未解决,少数人的猎奇心理又将各种野生动物摆上人类的餐桌。在课文“Food from down under(野味)”中,各种稀奇古怪的生物变成了食材,并作为新奇旅游体验内容。不尊重自然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惩罚。2002年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当前正在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表明,原本在野生动物中存在和传播的病毒已经开始在人类蔓延、传播,并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课文“In the spotlight(公众焦点)”中人类救助动物的行为,这种救助不仅是对动物的关怀,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据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暴发后,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减少,动物生存环境得以部分恢复,自然界的休养生息规律得以部分恢复,有些动物的繁殖率比往年翻倍。要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就要遵从自然界的规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张“道法自然”,“道”即世间天地万物乃至宇宙的根本,“自然”即自己本来的样子,指不为外力及人为干涉的状态。人类对动物、自然环境的最大尊重应该是顺其自然、道法天成。中国古老的传统思想冲破历史的束缚继续闪耀光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年轻一代的责任,更应该是年轻一代的幸运和骄傲。年轻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身体力行地做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和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新型科技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更新换代都在推动着社会活动的变更和进步,年轻人的探索和创新又使得其成为新技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课文“Get the message(领会信息)”中,新型手机提供的各种便捷服务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只有培养正确利用科技产品服务于生活的科学态度,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在今后生活和工作中,协调好经济发展、个人需求与公共需求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发展的高速度,又要关注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保证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健康发展的基本。任何以牺牲环境来达到发展的目的,都不是长久之计。在课文“Urban life(城市生活)”中,人逃离城市,追求内心平静与回归自然的状态,也说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不同的语言载体表达了相同的价值取向: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因此,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保障我国科技发展未来之路的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然环境已经被破坏超过1/3。人类的生活方式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产生大量垃圾。污染已经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未来生存受到威胁。课文“Life in the Year 2100(2100年的生活)”中对地球的未来进行了设想和描绘,在提醒人类关注环境、关注未来的同时,也提出科技发展可能会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开拓新的路径。人类科学家已经对人类发展提出了各种新猜想。比如,人类利用反重力技术实现全民探索太空,进入悬浮时代,最终实现全体人类脱离地球,实现宇宙航行、走向星际。再如,科技发展促进人类自身进化功能,使人类的宇宙探索能力和应对环境适应力无限增强,使人类最终不再依赖地球环境而生存。未来人类有可能通过基因定制来选择后代基因特征或修复自身基因来实现智力提升、容貌修正等,甚至可以将意识从大脑中分离、提取出来,实现意识永生。各种未来猜想都是基于一定的科技发展现实,这为年轻人提供了走向未来、把握未来的途径:要勤奋学习、刻苦创新,掌握最新的科技。要想进入尖端科技领域并保持优势,就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年轻人只有继续保持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好基础课,才能有机会掌握高端科技,把握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
笔者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思政内容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的体现,挖掘教材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确定各章节的思政融入点,实现了一系列课程思政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实操性,为今后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了新的研究方向。总之,时代发展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研究和改革,持续完善课程思政内容、加强课程思政力量,以培养好未来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