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雁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 汉中 723001
闲愁词作品表现出的是人在面对人生不如意和挫折后流露出的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这种愁的出现没有时间的界定,也无法明确指出是什么样的情感。冯延巳留存的词作虽不多,但他的词把景物和情感推向了更深的境界,拥有更深的感触和思想深度。关于冯延巳词的研究大多是从词的意象和特点来讲,很少将冯延巳的闲愁词归为一类来进行分析。本文将以冯延巳的“闲愁词”为对象来进行探讨。
冯延巳闲愁词的创作一方面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其自身的气质和文化素养有关。
在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北方就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个地方政权也随之而起,五代十国的时代也正式到来。而南唐作为五代十国中鼎立起来的一方政权,仅历三主,共38年的时间就不复存在,但却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一笔,就是因为南唐时期的文化繁盛,李煜和冯延巳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词人。
南唐凭地理优势在五代政权中保持安定。但朝局不稳,政局动荡,作为被群雄环伺的地方政权,步步如履薄冰。李昇一生都在苦心经营,直到临死之前,仍交代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的中主李璟要小心经营。李璟即位初期,尚可坐守烈祖成果,冯延巳奉烈祖之命身居朝堂之中,深入了解到南唐时局的动乱。但当中原陷入战乱,对南方军事压力减轻之时,李璟受到国内蠢蠢欲动的主战势力的怂恿,对当时的战争形势估计不当,没有意识自己国家的局面已经很难取得胜利,导致大败而归。没过多久,楚国内乱时,南唐出兵,却以失败告终。两次发兵致南唐元气大伤。作为下一任君主的李煜,没有挽救国家的能力,甚至对朝堂之事一概不通,一直向中原缴纳高额的赋税,南唐这时已是奄奄一息的状态。君臣也都沉迷酒色,纵情享乐,当北宋灭南汉后,南唐也已经无法自保。李煜在文学水平上很高,但对于政治却一窍不通,最后自己也惨死狱中,也昭示着南唐的结束。正是由于南唐的残灭已成定局,冯延巳也料想到自己的国家可能已经无法挽回,因此,才会在南唐表面的风光繁荣之下,生出对生命和时间的怀疑和思考。
冯延巳因与中主李璟关系较好,受李璟重视,身居高位。但在如此复杂的时局之中,冯延巳也处于漩涡之中。陆游《南唐书》曾记载了冯的同僚孙忌当面讥嘲他的话:“鸿笔丽藻,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1]在几经跌宕中,冯延巳在帝王期许和党政攻伐中汲汲钻营以求生机,不可谓不煞费苦心。正是在这样的朝局之下,南唐时期的君臣和文人们一方面尽情寻欢,享一时之乐,另一方面又惴惴不安,怅然失措。对于未来的处境如何全然不知,只得“今朝有酒今朝醉”。在冯延巳的词中,也存在这样的情怀,无论是“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还是“重待烧红烛,留取笙歌莫成回”无法掩饰其内心不安。正是如此,冯延巳的闲愁词无论描写的场景是如何美好,风景如何优美,都难掩其中的萧瑟和悲凉,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叹息。
冯延巳在诗词创作上极具灵性,换句话说冯延巳和李煜在诗词上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许因此,他们二人并没有在政治上拥有天赋。所处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诗词创作时对人生进行思考,超越了原本五代词的风格。
冯延巳的愁词在他的所有词中占了一半,不同于其他有感而发的诗歌,闲愁词更能体现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其中共有二十首词是明确指出了“愁”字,大都以“新愁”“旧愁”和“闲愁”这样的字眼来突出他的愁情。
王国维评价冯延巳的词“若正中词品欲于其词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2]“和泪试严妆”这一句出自冯延巳的《菩萨蛮》,全词如下: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3]
这是一首典型的思妇闺怨词,描写的是一位思妇从甜美的梦境醒来后陷入深深的孤寂之中,梦境与现实虚实相映。而这一思妇形象的独特性便在于“和泪试严妆”,尽管内心已经悲痛到极点,仍坚持认真梳妆打扮,但她的精心打扮并没有人欣赏,艳丽的妆容挂在一位孤寂万分的思妇脸上,更加深了思妇内心的沉痛与悲哀。王国维用“和泪试严妆”来评价冯延巳的词风,精确概括出冯词的风格,即在严丽的词面下表现一种浓重的悲感,以及透露出一丝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
闲愁词往往以伤春伤别作为情感寄托,但伤春伤别并非都是“闲愁”,冯延巳的词中,借伤春来进行抒情。对于冯延巳来说春愁既是新愁,春天为万物蓬发的季节,可这种新生带给冯延巳的是抹不去还又来的新愁。恰如《鹊踏枝》: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4]
春光明媚,本是踏青交友的好季节,对于冯延巳来说,带来的是对时间的思考。从韶光几许再到水阔花飞,季节的变换显得人生更是如此短暂,美好的日子又能有多少。在旁人眼中看到的美好风景,映入冯延巳的眼中却是浓浓的愁情。这样的愁情只因伤春而愁,寄托自己模糊不清为何的情感。
同时,对于秋季也满腹旧愁,秋风萧瑟,秋景凄寒,对冯延巳来说更显心境之悲凉。如《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5]这首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同时,词中“萧索清秋”也象征着南唐正处在风雨飘摇中。词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从怨妇的内心视角含蓄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在冯延巳的词中,处处充满愁情,期盼得到美好的事物,却又无法实现,双重矛盾性下产生出了这样的词来。
闲愁词的抒情起因是对人类生命美好的幸福感与时光短暂的焦灼之情两种互相矛盾交缠于心的描写。因此,当人们面对春花秋月、佳人美酒的良辰美景时,内心的焦虑就会被诱发,于是便出现了见美景而生愁的反常心理。
冯延巳的愁所写的是一种不可明言,不可确指,沉郁悲哀的感情,是一种意境。他不明确指出自己的愁是什么,借愁来升华自己词的意境,使得他的愁词有堂庑特大和迷离惝恍的特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尚。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6]指冯延巳的词气势恢宏,境界开阔。与五代其他词人作品的风格不同,冯延巳对于词的把握在意境上更显开阔。在词的内容上,冯延巳延续的依旧是花间词的风格。但冯延巳利用词的抒情表意之便利,从词中传达出更高一层的境界,使词原本所抒发的情感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由原本对于男女间关系变化所发的惆怅之情,转为人内心深处因时光易逝所阐发出对人生的和生命的思考。
冯延巳的“将取离心过橘洲”中“离心”出自屈原《离骚》而“橘洲”借用杜甫诗句:“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7]“离心”和“橘洲”的意象都表现出作者想要离开现在的地方,逃离现实,都表明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悲凉之情。借由原本的景象深度思考国家的危难,表达自身的单薄无依,凄惨之景。
因此,冯延巳的闲愁词具有堂庑特大的特点,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五代词的繁缛之中呈现出盘郁缠绵的风格和对人生的思考。
叶嘉莹的《灵谿词说》:“至于冯延巳词,则既富于主观直接感发之力量,而又不为外表事件所局限,故评者每以‘惝恍’称之。‘惝恍’者,不可确指之辞也。惟其不可确指,故其所写者,乃但为一种感情之境界,而非一种感情之事件。”[8]认为冯延巳的词带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性。
冯延巳闲愁词的不确定性体现在词中就是无法判断他的愁究竟因何而起,超越了具体事情所展现出的那种,无法详细说出的情绪在其中。如冯延巳的《鹊踏枝》中:“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9]“闲情”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只能看出,冯延巳对于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刻而又持久,想要抛弃却又无法抛弃。“抛弃久”三个字说出这闲情在心间已是纠缠很久了,它令人痛苦、难过,故而他曾下决心要忘掉它,摆脱它。然而,“谁道”二字,就以一种反诘的语气否定了这种努力。而这样的一种感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冯延巳始终没有指出来。
正是因为冯延巳闲愁词的不确定性,给他的词带来了朦胧美,体现在词中即为描写愁的时候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感觉。人在景中,景中有情,凸显了词中的朦胧美,正因为他心中年积月累地萦绕着那抛掷不掉的“闲愁”,才经春色的触发,便产生出一种似旧而实新的惆怅之情。
冯延巳他的创作突破了五代词人在诗词创作上的局限性,丰富了后来词创作的情感表达。冯延巳在他的词中突破了文人对于词的认识,将词作为表达内心更深一层的情感的载体,开创了以景写情的手法。从李煜开始,词的创作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开始转变。而冯延巳作为这一转变中较为核心的人物,在他的词中,内容仍以男女和伤春悲秋为主,但词中的人物的气质已经发生改变,开始更注重内涵。他的词更为清新典雅,与之前花间词的绮丽显得与众不同。如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10]虽然写的是思妇词,但从开头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将整首词的意境进行提升,词风典雅脱俗,清丽婉转。这种词风的转变和对诗词内涵的提升对于宋代文人的诗词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中山诗》中曾提到:“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11]从中可以看出晏殊非常喜爱冯延巳的词,并且称晏殊所作的词“亦不减延巳”。直接肯定晏殊与冯延巳在词创作上的继承关系,暗示晏殊作词受到冯延巳词的影响,在词风上与冯延巳相似。晏殊作为北宋时期的词人,他对自己所写“女儿词”的肯定,也是对冯延巳的肯定,其词言情更加含蓄,意境更加深远,词风更加雅致。如晏殊《蝶恋花》中的“槛菊愁烟兰泣露”与冯延巳《菩萨蛮》词中“细雨泣秋风”两句的手法是相同的。并且晏殊词中很少出现感情色彩较为浓厚的词汇,在情中藏思,这与冯延巳的闲愁词有着同样的意境。
另外,对于欧阳修来说,冯延巳的闲愁词在写愁时带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性,有着迷离惝恍的特点。冯延巳词的深就体现在他不仅描写景物,更在景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冯延巳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的词中不单单是关乎男女情爱,伤春悲秋,他的词常常流露出对生命有限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冯延巳与欧阳修都是沿着原本花间词的词作发展起来的,二者都将自己的经历,个人身世和仕途的感慨写在词里。同时,也沿袭了花间词和冯词的以男女之事作为词作的内容。
冯延巳在五代词坛最先用闲愁词来表意,将词的境界做得更为广大,成为影响北宋词风的一股风。同时冯延巳作词的突破扩展了词的题材风格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词人有着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冯延巳的闲愁词,继承了唐宋时期闲愁词的特点,从表及里,借用词来描述,表达闲愁。所描写的愁情,更不同于其他诗人描写的愁,借由生活中的景象去追求对生命和年华的追忆,带有朦胧感却又耐人寻味。这与冯延巳所处的飘摇动荡的社会有关,同时冯延巳的闲愁词对于北宋的词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将词的内容和内涵都进行扩展,也已经更为深远。可见冯延巳的词作为开一代风气之作,未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