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利 邓琴分 鲁靖颖 旷陈祺 周 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人民源于生活表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遗的翻译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发现湖南拥有非遗种类多达17大类,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都非常可观。
但由于湖南非遗名录的名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难以找到与之完全贴切的译文,外宣效果不尽如人意。且笔者发现具有代表性的宣传著作仅有出版于2009年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传统的纸质和数字媒介均未发现宣传湖南非遗的英文书籍或网站。在中国知网上,有关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截至2021年8月),学术论文153篇,硕士论文20篇,博士论文0篇,其中有关湖南非遗翻译的研究仅有期刊论文1篇[1],其结合非遗外宣的实际,在适应中选择和在选择中适应,达到了湖南非遗外宣的生态平衡。笔者拟尝试在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特点与难点,着重关注湖南非遗名录名称语言及文化特点,对湖南非遗名称翻译进行研究探讨,促进非遗外宣的进一步发展。
湖南非遗是以少数民族遗存的土著巫傩文化遗产和秦汉以后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汉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构成[2]。非遗的存在离不开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它是“活”的文化体现。
从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以及《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看,这些非遗名录可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湖南非遗中的大多数民歌和民间故事都展现了湖南人民的劳动历程,例如:土家族打溜子,它记叙了土家先民狩猎击掌和击掌接亲的情节,也被广泛用于土家族节日喜庆、新居落成、舍巴摆手等一些民俗活动中,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所见、所想、所悟、所感。许多民间口头文学表述十分形象生动,结合一些传奇与幻想,体现出一种浪漫色彩。
例如人人熟知的孟姜女传说,流传于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记叙的是孟姜女万里寻夫的故事,构成孟姜女传说的文学载体是一个庞大的文学体系,包括了口传故事、戏曲文学、曲艺文学等,其内容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人文地理和民风习俗以及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在湖南非遗名录中古歌篇幅巨大并且包含大量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以及宗教信仰;例如土家族梯玛神歌,其篇幅巨大,记叙了土家族历史、民族迁移、天文地理、宗教活动、民族信仰等,表现形式独特多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珍惜、对自由的向往。
湖南非遗名称的构成也颇具特色。名称语言构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民族+类别词”。如“苗族古老话”“苗族武术”。
2.“地名+类别词”。如“平江民歌”“湖南昆曲”。
3.“地名+民族名+类别词”。如“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
4.“代表人物名+类别词”。如“屈原传说”“炎帝传说”。
5.以内容命名。如“女书习俗”“串春珠”“蚕灯舞”。
非遗名称的翻译并不只是一个名称的翻译,它更重要的是体现这个名称之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意义。非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表现极为明显,因此在翻译时突出其特色十分重要。
非遗名称通常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是非遗翻译的一大难点。很多学者认为,在对非遗名称翻译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与之完全匹配的表达。针对外宣翻译中的这一难点,可参考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3]。湖南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其非遗文化要走向世界就得做好外宣工作,而要做好外宣工作就必须要掌握其“内外有别”的重要特性。
首先在传播内容上,对内与对外宣传所选取的内容、侧重点和角度不一样,译者需尽量将“我们希望国外知道的”与“国外希望知道的”进行有机结合。在表达方式上,对内、外宣传的传播媒介又有所不同,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大多数对外宣传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最后在接受程度上,外宣受众缺乏“持续性”,所以有的地方需注意交代背景。
由于海内外、国内外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等方面有区别,所以对相同的文字有不同的理解。综合考虑“三贴近”原则和“内外有别”的原则,结合湖南非遗名称所体现出来的语言与文化特点,笔者认为湖南非遗名称的英译因遵循“凸显文化特色,准确切实经济”的原则。
“凸显文化特色”指的是在做外宣工作时要彰显民族文化特色,非遗名称外宣的目的是有效传播湖南非遗文化,而当前湖南外宣翻译中缺乏的就是非遗民族特征,所以在遇到翻译难度大的名称时,应适当添加文化背景,便于受众理解。“准确”指的是在外宣翻译时,应当准确表达出非遗名称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并且要熟识外国的语言习惯,防止产生误会,对于名称所代表的特殊含义也应当表达无误。“切实”指的是译者要根据海内外受众的思维方式,贴近其表达习惯,用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所要传递的信息;有时需要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删减,使译文不失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容易被受众理解。“经济”指的是译者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来传播信息,避免使用多余的文字,让受众用尽量低的成本来理解译文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简而言之,“凸显文化特色”要求用英语表达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特色,对受众进行民族文化的输入,而“准确切实经济”要求译者用简洁达意受众易理解的语言传播非遗文化。这一原则既综合了湖南非遗文化的特色与外宣目的,也兼顾了受众的阅读需求,有效传播了湖南非遗文化。
“非遗名称具有单一性,整体性,复合性”。翻译既是语言间的转换也是文化间的交流[4]。由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众多差异,非遗名称的翻译在英文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切合表达。为解决该问题,本文以黄友义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为基础,提炼出“凸显文化特色,准确切实经济”原则,以异化策略为主,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达到翻译目的。
为了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相对应的名称表达,直译或直译加注是保留源语文化的首选翻译方法。直译能在忠实贴切地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保留其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直译加注可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快更简洁明了地领会文化意义,从而保证湖南非遗文化的传播,促进中西跨文化的进一步交流[5]。本着外宣“三贴近”原则之“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激起国外受众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充分了解国外受众的需求,让他们产生主动了解本土文化的想法,将国外受众知道的与希望知道的相结合。像传统习俗女书习俗、舞蹈蚕灯舞、手工艺品菊花石雕,这类具有独特性、更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才是国外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
例1:“女书习俗”(湖南省江永县传统习俗)
The Female Book Custom(Traditional Custom in Jiangyong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传统舞蹈“蚕灯舞”(湖南省溆浦县民间舞蹈)
Silkworm Lantern Dance(Folk Dance in Xupu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以上这些翻译名称,在湖南省非遗名称翻译网以及翻译书籍上都附带解释,为了遵循“准确切实经济”的原则,不必额外补充词语,只需将解释部分的汉语译出其意思即可,既避免了译文名称过长,也充分考虑了国外受众的阅读接受能力,从而体现了“三贴近”原则中“内外有别”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非遗名称中,部分非遗名称具有复杂性的概念,具体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四大类:“民族名+类别词”“地名+类别词”“地名+民族+类别词”“代表人物+类别词”。翻译这些非遗名称的民族名、地名、代表人物一般采用音译的方法。音译方法作为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能更好地体现湖南民族地方特色,展现“凸显文化特色”原则,但音译对于不懂源语的受众来说是无意义的表述,只能保留其发音;为了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源语,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既体现异化的本质,又能够最大化地宣传湖南非遗文化精粹。这种方法可作为湖南民族文化对外输出、交流的重要方式。
例2:传统戏剧“祁阳小调”
Qiyang Tune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
Yang Opera of Tu Jia Minority in ZhangJiajie
传统舞蹈“江华瑶族长鼓舞”
Long Drum Dance of Yao Minority in Jianghua
译入语读者能够通俗易懂地掌握这些非遗名称的大致内容,达到了外宣翻译的意义。但仍然存在有极少数非遗名称的翻译无法清晰明确地表达其内在意思。因此根据外宣“三贴近”原则之“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翻译时应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去翻译,不可呆板地将中文换成英文。
要对中文名称翻译进行适当加工,可采用直译加注添加一定的背景信息,便于国外受众更加清楚明了,体现“凸显文化特色”原则。如:传统医药“孙氏正骨术”可以译为Sunshi Bone Setting Oper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tion)
杂合译的翻译策略是将直译、音译以及意译相结合。在非遗名称的翻译中,存在复合性的概念,由于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诸多,致使一部分的汉语很难恰当地翻译成相对应的英文,翻译也容易出现词义缺失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采用直译或音译的方式,没有兼顾到受众的接受能力,显然不能清晰明了地表达该非遗名称文化的实质含义,异国受众也往往觉得晦涩难懂,极大地影响了译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外宣翻译原则要求“凸显文化特色,准确切实经济”,音译保留源语文化凸显湖南本土文化特色,直译准确经济地传达了文化内涵,而意译则考虑了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
例3:“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Miao Minority April Eighth Classical Folk Festival
“桂阳瑶歌”
“Guiyang Traditional Folk Music”
如若将其翻译成Miao Minority April Fourth Guliang Featival,Guiyang Yao Song,就不能凸显出传达的核心要点,偏离了国外读者的接受能力,影响文化交流,失去传播的意义与价值,无法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
非遗的外宣不仅仅只是展现一个民族的特色,它也是展现中国特色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理想渠道。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持续升温,本文结合黄友义“外宣三贴近”原则,提炼了“凸显文化特色,准确切实经济”的非遗文化翻译原则,以异化策略为主,通过选取《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实例进行翻译分析,主要采取了直译、直译加注、音译+直译/直译加注、杂合译等翻译方法,对湖南非遗文化翻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