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王 彦 侯秋霞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 成都 610400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了“要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1]。这不仅是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也为培养轨道交通类人才的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根据轨道交通类学生的特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强调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从轨道交通类学生的特点和非专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出发,详细阐述轨道交通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是一所以轨道交通特色立校的全日制工科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以建设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型大学为目标,为大铁、高铁、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学校设立了轨道交通学院、土木学院和商学院,基本囊括了轨道交通类的常见专业,形成了轨道交通核心专业群,轨道交通支撑专业群和轨道交通延伸专业群,真正做到以培养轨道交通类人才为己任。
轨道交通类学生所学专业多为理工科类,他们喜欢探讨和交流,逻辑思维强,心思缜密,思维活跃,独立性强,注重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但普遍存在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表达能力弱,沟通能力弱等问题。这类问题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表现更为明显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2020年的高校毛入学率54.4%,在校总人数达4183万。就业问题成为每个学生及其家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是个体的职业发展,并非单一影响因素决定,而是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如果将其进行二分制的划分,可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两者缺一不可。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能力,轻非专业能力的现象,认为“只要自己学习成绩好,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在求职时,离不开表达沟通能力,入职后,少不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非专业能力在无形之间就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明确非专业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将有助于学校高度重视轨道交通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扫清思想障碍,助力于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综合能力。
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才干(态度)。知识层面主要指“知道的事情”,可以用学历层次、专业背景、考取的证书、成绩单等材料来证明;技能层面主要指“会做的事情”,分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它们的比例约为30%和70%,专业技能是指在特定领域,外行人学不会,有一定的专业壁垒,如医学、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类的知识。通用技能是指沟通、演讲、写作、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才干层面主要是指在某方面有特殊的才能,有持续优秀的表现,具有独一无二性。因此,专业能力主要指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专业技能,非专业能力主要就是指技能层面的通用技能,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长远深刻影响。
不同的人对非专业能力的内涵理解不一。林昭雄、庞永师、孟强将非专业能力细分为适应力、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和发展力五个方面[2]。李强、徐元彬认为非专业能力应该包括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3]。王俊改却从大学生就业视角出发,认为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非专业能力的一般构成要素[4]。非专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本文认为非专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主要是指自身与他人能够顺利交换观点,包括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和倾听能力等。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当众演讲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指人际相处能力、人际矛盾处理能力、自我接纳能力等。组织协调能力主要是指活动组织能力、人员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实践或技术中,不断提供具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或新发明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个人来说,创新能力也影响到个人的持续性发展。总结起来,非专业能力培养体现在学生层面,主要为以下十个方面: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2.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3.较高的人文素养;4.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身体锻炼的习惯,模范遵守校内校外行为规范等;5.自尊和尊重他人;6.感恩他人及社会;7.社会责任感;8.终身学习的能力;9.创新的意识和思维能力;10.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学院不断尝试创新,结合轨道交通类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全方位的培养方案,完善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校大力支持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发展,不仅从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还大力搭建第二课堂平台,真正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发展。
一是学校开设了大学生人文科技素养,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通识类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明德教育、养成教育、人文修养教育、体验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二是学校将非专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如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非专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必修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非专业能力培养学分制。本科生要求达到10个学分,专科生要求达到8个学分,实行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证书制度。学生在临近毕业之前,根据认证方案进行申请,合格者由学院发放“大学生非专业指力培养认证证书”。三是学校构建第二课堂,即学生活动。利用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艺术拓展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四大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选择并参与1~2个组织,通过组织或参与活动,提高思想认知和综合能力。同时,开展大量的学生课外活动,包括党建思想教育类、文体综合类、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类、职业规划与就业教育类、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类,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开拓学生眼界,扩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
专业知识、精品课程、社团组织、有益活动等都是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摇篮,为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要想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挂钩,助力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就必须将校园经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一,制定并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价值意义、操作流程与方法;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可以做的社会实践内容,并详细介绍每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包括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素质能力拓展、夏令营等。以参与志愿服务为例,“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是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我修养很好的方式”[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类社会实践内容也将成为简历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营造积极的社会实践氛围,建立社会实践宣传栏,新闻中心通过新媒体加大宣传,辅导员通过召开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社会实践反馈。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后,学校会要求个人撰写实践心得,定期召开社会实践分享会、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社会实践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荣誉感,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第四,链接校外资源,丰富社会实践内容。逐梦计划、社区资源、志愿服务活动等都是社会实践的一类,学校积极加强与各类资源建立链接,牵桥搭线,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
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个人指导和共同引导。教师不单是指科任老师,还包括辅导员、各社团组织的指导老师等。在上课期间,科任老师会展现出他个人独特的魅力,如丰富的学识、幽默的上课方式、精心的课堂设计、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个人专业能力的体现,这在无形之中树立了标杆,对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辅导员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引路人,他们对于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影响更大,他们可以通过主题教育班会、班委会议、座谈会、宿舍走访等方式,实现对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影响,交谈内容往往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自身问题和疑惑,实现在非专业能力上的共同指导。如果学生参加了各类社团组织,那么他们可以在与老师共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社团内,也会为学生们组织相应的培训,致力于提高他们的非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宏观的体系,在校的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各类人员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营造积极的非专业能力培养氛围。
每个学生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能力优势,兴趣爱好,价值思想等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所以非专业能力培养,同样离不开个人指导。科任老师可以通过一对一学业指导,省级以上比赛的参赛指导,就业指导等,对学生指出个人非专业能力成长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清自己未来非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向,为后续非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辅导员老师可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家长交流、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生活指导等形式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为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出谋划策。各类社团指导老师,本身可利用工作交流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为学生在组织中的成长发展指点迷津。
为真正了解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情况,学校要构建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将过程监督与结果反馈相结合,为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提供有效反馈。
一是在学生参与专业学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一定要加强过程监督,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如建立中期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加强评比,让学生找到与优秀学生的差距,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和提升。二是建立评奖评优的规则和体系。学校的奖学金主要包括每一学期的综合奖学金,每一学年的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以综合奖学金评定为例,综合绩点的评定由专业成绩(原始绩点)和综合表现(加分绩点)两部分构成;这就让学生重视起自身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所以,评奖评优的规则和体系将会变相地激发学生提高非专业能力的热情。三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单。学生每学期提交一次,里面不仅包括本学期专业成绩,还包括参与活动情况、证书考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全方位记录学生的成长。这不仅有利于老师多方位了解学生,也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起到督促提醒的作用;学生自己记录,有利于他们增强反思和对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于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都不可或缺。国家对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和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轨道交通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离不开学校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学生的自我参与。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园经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个人指导与共同引导相结合,过程监督与结果反馈相结合,将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发展落到实处,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