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时间介词双音化的动因*

2022-11-23 05:41崔云忠何洪峰
关键词:同义动因介词

崔云忠,何洪峰

(1.青岛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2.华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 言

词汇双音化是研究热点,学界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一般词汇双音化①参见董为光《汉语词汇双音代换管窥》,《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第19-26页;王浩然《古汉语单音同义词双音化问题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52-55页;徐时仪《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第68-75页。、虚词双音化②参见钱玄《论古汉语虚词双音化》,《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第56-61页;钱玄《论古汉语虚词双音化(续一)》,《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40-44页;钱玄《论古汉语虚词双音化(续二)》,《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第73-78页;钱玄《论古汉语虚词双音化(续完)》,《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第92-94页。、词汇化与双音化③参见董秀芳《汉语的句法衍变与词汇化》,《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第399-409页;陈昌来、张长永《“从来”的词汇化历程及其指称化机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17-128页;刘红妮《结构省缩与词汇化》,《语文研究》,2013年第1期,第22-30页。。介词双音化研究也有专题成果,如“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成词研究”④参见李德鹏《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成词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双音时间介词结构主要是并列式(如“自从”),也有非并列式(如“迄于”);并列式时间介词有同义式(如“及至”),也有非同义式(如“趁取”);最常见的是双音同义并列式时间介词,其产生的语法化动因值得关注。

双音同义并列式时间介词“自从”的成词动因研究已有一些观点。本文首先从“自从”入手,商榷其成词动因,接着简略分析介词双音化制约因素时间词的构成;然后考察双音介词与转指时间词的关系,再讨论双音介词介引转指时间词的倾向性;最后思考双音同义时间介词的语法化动因。

为研究及表述方便,下文不涉及介词的非时间义用法;“双音同义并列式时间介词”简称为“双音时间介词”。

二、“自从”成词动因“强化说”商榷

介词双音化是如何产生的?语法化理论研究比较关注这一问题。如一般认为双音时间介词“自从”的形成动因是语法化的“强化”(Reinforcement)⑤参见张谊生《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中国语文》,2012年第2期,第129页。。如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并存式”叠加或“并列式”叠加的强化方式①参见张谊生《介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作用与后果》,《语文研究》,2013年第1期,第13页。。有学者认为“自从”的成因是“意义缺失机制”:一个介词的语义“缺少”或“消失”了,再补一个同义介词。②参见李德鹏《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成词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7-59页。在我们看来,“缺失”是原因,“强化”是目的、作用,“强化”是“弱化”的补偿机制,二者一体两面。

双音介词“自从”成因“强化”说值得商榷。

(一)语法化“强化”的性质

Lehmann指出:“如果一个成分被语法化削弱了,那么,有两种语言保守性的可能性做法:一是放弃这一成分,用一个新的相似成分来替代它,这就是‘创新’(Renovation);二是强化(Reinforcement),即补偿并校正其衰减(Decay)。”[1]刘丹青指出:“语法化中的强化是指在已有虚语素上再加上同类或相关的要素,使原有的虚化单位的句法语义作用得到加强。”[2]

可见,“强化”的理论逻辑是:因为语法成分语义有衰减、弱化,所以要用“强化”手段,使其语义得到了“补偿”与“校正”。因此,论证语法成分的变化是否是“强化”的前提是,首先论证其语义是否有衰减、弱化,再论证其衰减的语义是否得到补偿与矫正。

(二)单音时间介词语义衰减了吗?

同义介词双音化动因源自语法化“强化”说,当首先证明单音介词发生了语义衰减。这一问题似未验证,似乎无需证实。这也许有两个根据:一是语法化“斜坡”理论,二是用法事实:任意一个单音介词可代替同义双音介词。

李德鹏论证“意义缺失机制”的依据是语法化“斜坡”(Cline)理论。③参见李德鹏《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成词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7-59页。See Hopper P·J and Traugott E·C.Grammaticalzatio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7.汉语介词一般处在语法化“斜坡”的“实义词>语法词”环节,极少语法化至“附着语素”(如“乎、于”)环节。因此,当单音介词叠加一个同义单音介词,而句法语义功能又似乎完全相同时,用加一个同义介词来强化其语义这一机制来解释,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一理论推导或说蕴含的理据是比较自然的。但问题首先是:构成同义并列式双音时间介词中的单音介词语义衰减了吗?形式必须得到事实验证。④参见朱德熙《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80页。以“自从”为例:

“自从”始见于秦汉时期,至魏晋时较常用:

(1)a.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乎?(《战国策·楚策一》)

b.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史记》卷一)

c.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三国志》卷十四)

“自从”产生时,“自”或“从”介引时间语义功能发生了“弱化”吗?事实并不能证明这一点:一是“自、从”自古就能单独作时间介词,二是其基本语义没有发生变化。

“自”的表时间功能。“自”表时间的功能始自先秦,历经汉魏,沿用至今:

(2)a.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左传·昭公十七年》)

b.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史记》卷二十八)

c.诸卿观之,自今已後不复败矣。(《三国志》卷四)

(3)a.自廿三日申时入山,至於今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b.自七月初间至此,今八月将尽。(戴善甫《风光好》第二折,《元曲选》)

c.我自二十岁上中举,如今将及五十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d.他认为自乾隆末年以来,民风腐败,国运堪忧。(余秋雨《抱愧山西》)

可见“自从”产生之前及同时(例2)、之后(例3),“自”介引时间词,功能并没有弱化。

“从”的表时间功能。“从”表时间的用法,也是自先秦沿用至今:

(4)a.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左传·昭公四年》)

b.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史记》卷三十)

c.从冬至日,数至来年正月朔日。(《齐民要术》卷一)

(5)a.从六日始,东北风吹,累日不改。(《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b.从小雪后便一日生一分。(《朱子语类》卷七一)

c.俺从年时正月里将马和布子到大都卖了。(《原本老乞大》)

d.从现在起,橡树湾跟你没关系了。(陆天明《大雪无痕》)

可见“自从”产生之前及同时(例4)、之后(例5),“从”介引时间词,功能并没有弱化。

从语义发展来看,“自”和“从”介引时间的功能并没有发生衰减、弱化,因此不存在需要“强化”的语义前提。

(三)同义双音介词语义加强了吗?

语义加强是指,使原语义更加凸显、清晰。试比较:

(6)a.汝自今已後,切须精进,善为住持。(《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b.从今已後,更不复作苦。(《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c.自从夫游学已後,经历六年,书信不通,阴(音)苻隔绝。(《敦煌变文·秋胡变文》)

例(6)均出自《敦煌变文》,结构均为“介词·宾语·已后”,介词“自、从、自从”均表示时间起始,看不出单音“自、从”的语义更弱,似乎也看不出双音“自从”的语义更强。

总之,从事实来看,既看不出单音介词“自、从”的语义弱化,这就没有语义需要强化的基础;也看不出双音介词“自从”的语义强化,这就并没有产生强化的结果。根据语法化“强化”理论,“自从”双音化的动因应该不是“强化”。

这也证明了双音介词“自从”的产生动因不在单音介词“自、从”。那么动因是什么呢?介词结构由“介词·宾语”构成,时间介词结构就是“介词·时间词”。如果双音化动因不来自介词,那么符合逻辑的思考因素就是来自介词宾语:时间词。

三、介词结构中的时间词

(一)时间介词结构

时间介词结构形式是:时间介词·时间义词。时间义词主要是时间词;也可以是非时间词加时间标示词;其次,非时间词用在时间介词后,也表示时间义,如“自日落至鸡鸣”。

时间介词结构中的时间词有3种构成方式:

1.介词·时间词

这是典型的时间介词结构:

(7)a.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左传·僖公三年》)

b.文王之行,至今为法,可谓象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介词·非时间词非时间词受时间介词制约,获得时间义。如:

(8)a.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b.《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孟子·公孙丑上》)

3.介词·时间词/非时间词·时间标示词

介词后的词语可以是时间词(例9),也可以是非时间词(例10)。时间标示词,标明了前面词语的时间义及时点、时段属性:

(9)a.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孟子·公孙丑上》)

b.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左传·昭公十三年》)

(10)a.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於中国。(《孟子·滕文公下》)

b.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二)转指时间词

介词结构的时间词,根据其表时间的特点,可以分为自指时间词与转指时间词。

自指时间词,是时间词及时间词带时间标示的词,如例(3)的介词宾语。转指时间词,是非时间词语在介词结构中或是带时间标示词获得时间义的词。一是在介词结构中获得时间义的非时间词,如例(8)介词的宾语;二是介词结构中非时间词带时间标示词的时间义词,如例(10)介词的宾语。转指时间词,实质是一种“转喻”(metonymy)。①See Ungerer and Schmid 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Pearson Education Limid,2008,pp.127-131.其基本内涵是“借人物、行为事件或性状变化转喻人物所在、行为事件或性状变化发生的时间”[3]。转指时间词的构成主要是:帝王或朝代名,如“颛顼”(例2a)等、“尧之时”(例10a)等;某个事件,如“天之未阴雨”(例8b)等;某种性状,如“老死”(例8a)等。

自指时间词与转指时间词有着语法差异。语法性质上,自指时间词是名词性词语;转指时间词可以是名词(例1a、b),可以是带时间标示词的名词性结构(例9、10),还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例8)。语法结构上,自指时间词一般比较简单、简短(例7);转指时间词可以比较简短(例8a),也可能表示一个事件,比较复杂、比较长(例8b),又如:

(11)a.有三男共取一妇,生四子。及至将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争讼。(《搜神记》卷六)

b.自从远公於大内见诸宫常将字纸秽用茅厕之中,悉嗔诸人。(《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四、同义双音时间介词与转指时间词

同义双音时间介词的形成与转指时间词密切相关。单音介词的语义并没有发生弱化,双音介词的语义也没有明显增强,双音介词的产生动因不在于介词的语义,而在于介引的时间词的语义特征。双音同义介词的基本功能就是介引转指时间词。

同义双音并列式时间介词,起始义与终至义介词最多,如:“打从、始从、始自、自从、自打;比及、比至、迨及、逮及、逮至、及比、及到、及至、洎至”等。以下略举几例加以分析。

(一)自从

《说文》:“自,鼻也。”“由‘鼻’义引申为‘自指’之义。‘自指’含有‘本’义和‘始’义。”[4]868《说文》:“从,随行也。”动词,追随义。虚化为介词,表示“行为、事态的时间起点”[4]68。“自”从先秦即可介引自指时间和转指时间,如前例(2)(3);“从”在先秦时偶见表示自指时间,至汉代可以表示转指时间,如前例(4)(5)。

双音介词“自从”比“自、从”后起,罕见于秦汉时,如《战国策》《史记》均仅1见,如上例(1),《淮南子》《论衡》中未见。魏晋南北朝时仍少见,如《三国志》仅3见,《齐民要术》《世说新语》均未见。唐代后“自从”较常见,基本上只表示转指时间:

(12)a.自从夫去辽阳,遣妾勾当家事。(《敦煌变文·舜子变》)

b.自从到此天台境,经今早已几冬春。(寒山《自从》,《寒山诗》)

(13)a.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五灯会元》卷十八)

b.自从你前辰去了,直等到日色昏暮。(《刘知远诸宫调》,《语法研究资料汇编》〈宋代卷〉)

(14)a.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马致远《汉宫秋》,《元曲选》)

b.自从爷爷去后,这山被二郎菩萨点上火,烧杀了大半。(《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c.你如今自从身上不大好,也不大管园里的事了。(《红楼梦》第九十回)

“自从”,《敦煌变文》27例,《五灯会元》20例,《元曲选》280例,《红楼梦》35例,均介引转指时间,仅《元曲选》中有介引自指时间用法,仅3例。

“自从”成熟后,“自、从”介引自指时间词,基本不能介引转指时间词。《敦煌变文》中,“自、从”仍可见介引转指时间词用法,仅除“此”外,分别有6例、4例:

(15)a.自孔子殁后,唯有边先生一人,领徒三千,莫如归伏。(《敦煌变文·搜神记》)

b.从得饭已来,母子更不相见。(《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总之,“自从”成熟后,与“自、从”基本形成分工:“自从”基本只能介引转指时间词,不介引自指时间词;“自、从”基本只能介引自指时间词,极少介引转指时间词。

(二)比及

《说文》:“比:密也。”“其本义谓相亲密也。馀义俌也、及也、次也……皆其所引申。”[5]“介词,及;等到。”[6]665《说文》:“及:逮也。”“介词,直到;等到。”[6]17介词“比”和“及”,主要介引转指时间(例16),也可介引自指时间(例17):

(16)初,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比葬,又有宠。(《左传·昭公十一年》)

(17)a.比年入学,中年考校。(《礼记·学记》)

b.及其元年朝于晋,子丰欲愬诸晋而废之。(《左传·襄公七年》)

“比、及”单用的同时,产生了“比及”。先秦时期,“比及”可与“比、及”混用,未形成分工,可介引转指时间词(a)或自指时间词(b、c),直至唐代:

(18)a.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b.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c.比及午时,风止。(《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直到宋元时期,“比及”专门介引转指时间词,且频率明显升高。例如:

(19)a.比及结绝了道场,恼得诸人烦恼。(《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卷一)

b.扯落他刀子时,比及你来呵,拖雷已被他害了。(《元朝秘史》卷十)

c.秀才,比及你选官呵,我选佛还好的多哩。(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元曲选》)

d.比及西门庆用手夺时,只剩下没多些儿。(《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

e.比及到门,他到底让太太先进去才罢。(《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宋元后,“比及”只能介引转指时间词,如《古本董解元西厢记》12例,《元朝秘史》4例,《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资料·元明代卷》11例,《金瓶梅词话》28例,《儿女英雄传》1例,均介引转指时间词。

(三)及至

及:介词,等到。至:到;来到。“及、至”表示时间终点义,既可介引自指时间(a),也可以介介引转指时间(b):

(20)a.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战国策·齐策四》)

b.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21)a.文王之行,至今为法,可谓象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b.齐桓公九合诸侯……至葵丘之会,有骄矜之色。(《战国策·秦策三》)

“及”与“至”组合成复合介词“及至”,基本只能介引转指时间词,例如:

(22)a.及至葬,四方来观之。(《孟子·滕文公上》)

b.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战国策·赵策二》)

(23)a.及至其衰也,驰骋猎射,以夺民时,罢民之力。(《淮南子》卷二十)

b.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24)a.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三国志》卷五十八)

b.若以理慎护,及至霜下叶干,子乃尽矣。(《齐民要术·种瓜》)

唐代前,“及至”带转指时间词均不加时间标示词,唐后,可加时间标记词(例25a、c):

(25)a.及至用时,是渠总不得知东西。(《祖堂集》卷八)

b.及至病热,下寒药,少间又变得寒。(《朱子语类》卷一零八)

c.不是闲人闲不得,及至得了闲时又闲不成。(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元曲选》)

d.及至婆婆到了,他们早合公婆商量到这段话。(《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九回)

“及至”带时间标示词的用法很少见,如《敦煌变文》1例,《祖堂集》2例,《五灯会元》1例。“及至”产生于先秦,但并不常用,《左传》中未见,《孟子》1例,《战国策》3例。后来逐渐多起来,《史记》20例,《三国志》7例,《敦煌变文》8例,《祖堂集》8例,《朱子语类》104例,《五灯会元》11例等。

“及至”基本只带转指时间词,如以上各文献用例。又如《齐民要术》1例,《搜神记》2例,《世说新语》1例,《元朝秘史》2例,《金瓶梅词话》6例,《红楼梦》23例,《儿女英雄传》161例等,“及至”的宾语均为转指时间词。

东汉至宋代,偶见“及至”带自指时间词,有的是干支日。例如:

(26)a.壬子余将杀带,壬寅又将杀段,及至壬子日驷带卒,至壬寅公孙段死。(《论衡·死伪篇》)

b.及至今日,则供浮费不复有矣。(《朱子语类》卷一一一)

时间介词“及至”带自指时间词,《论衡》1例,《朱子语类》8例。

(四)其他介词例略

简略分析几例双音同义介词介引转指时间词的用法。

1.始从/始自

《尔雅·释诂》:“初,始也。”“始、从”同义。“始从”介引转指时间词,表示时间起始。如:

(27)a.孩子始从生下,直至三年,饮母胸前白乳。(《敦煌变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b.始从怀妊至婴孩,长得身躯六尺才。(《敦煌变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28)是故始从迦叶,迄至山僧,二千余年。(《五灯会元》卷十五)

“始从”见于唐宋时期,《敦煌变文》共6例,《五灯会元》1例,均介引转指时间词。

“始、自”同义。“始自”介引转指时间词,表示时间起点。例如:

(29)a.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三国志》卷四十二)

b.张曰:予始自孩提时,性不苟合。(赵令畤《蝶恋花·商调》,《全宋词》)

“始自”起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基本消失。

2.逮至

《说文》:“逮,及也。”“至:到;来到。”“逮至”介引转指时间词,表示时间终点。例如:

(30)a.逮至夏桀、殷纣,燔生人,辜谏者,为炮烙……(《淮南子》卷二)

b.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三国志》卷二十四)

c.遐想炎黄以上,逮至汉唐而下,几个费经营。(汪莘《水调歌头·岁暮书怀》)

“逮至”兴起于汉代,消失于唐宋后。基本介引转指时间词,《淮南子》6例;《三国志》1例;《全宋词》1例;偶见介引自指时间词,如《淮南子》2例,《贞观政要》共1例。

3.及比

介引转指时间词,表示时间终至。例如:

(31)a.及比准通例之前告发到官,在先累经务停者,未审照依前例入务,咨请定夺。(《元典章·刑部》卷之十五)

b.……天色渐晚。及比设了醮,就有起更天气。(《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

“及比”只见于元明时期,很少见。《元典章》《金瓶梅词话》均仅1见。

4.距离

“距”,即“相隔的长度”[7]708;“离”,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7]795。《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描写了“距”和“离”的介词性。《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描写了“距离”的介词性:“表示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8]例如:

(32)a.距离马家军兵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王军霞写道……(赵瑜《马家军调查》)

b.这时距离元朝建立已经四十余年了。(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距离”介词用法产生于现代汉语,一般介引转指时间词。

5.非同义双音/三音介词

非同义并列式双音及三音节时间介词一般也是介引转指时间词。例如:

逮乎: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贞观政要》卷四)

待得:待得再新整顿起来,费多少力!(《朱子语类》卷八)

趁取:金斝又闻泛,玉山还报颓,莫教更漏促,趁取月明回。(《五灯会元》卷八)

趁着:趁着这月色微明,连夜趱到汴梁。(李文蔚《燕青博鱼》第四折,《元曲选》)

投至得:哥哥饮酒去了也,投至得哥哥回来,我与他铺下这床铺咱。(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元曲选》)

投至的:你投至的挣成这个家业,非一日之故。(刘君锡《来生债》第二折,《元曲选》)

由上可见,双音同义时间介词是后起的次生介词①参见何洪峰、崔云忠《汉语次生介词》,《语言研究》,2014年第4期,第37-46页。,从原生单音介词中分取了一部分介引功能:介引转指时间词。非同义并列式复音介词的功能也是介引转指时间词。

五、双音时间介词介引转指时间词的倾向性

双音时间介词介引转指时间词,与单音介词介引自指时间词形成了基本二分格局。但这只是一种强烈的倾向,并非绝对规则,这表现在双音介词介引时间词有一些发展变化情况。

(一)由介引两种时间词到专门介引转指时间词

个别双音介词由介引两种时间词,发展为专门介引转指时间词。

“比至”新生于汉魏,直至唐,多介引自指时间词(例33),少见介引转指时间词(34):

(33)a.可徙则往,可还则来。比至百年,能不死乎?(《论衡·难岁篇》)

b.比至冬月,青草复生者,其美与小豆同也。(《齐民要术》卷一)

c.比至酉时,上帆渡海。(《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34)a.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论衡·别通篇》)

b.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悉任车毂。(《齐民要术》卷五)

介词“比至”《齐民要术》9例,介引自指时间词5例,转指时间词4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6例,宾语均为自指时间词。“比至”消失于宋元后,宋元时期只能介引转指时间词。例如:

(35)a.比至回来,休交在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刘知远诸宫调》)

b.比至来年春作之前,并工须要了毕。(《通制条格》卷三十)

(二)由专门介引转指时间词到某一时期介引两种时间词

有的双音介词新生时基本只介引转指时间词,后来在某一时期可介引转指和自指两种时间词。

“及至”产生于先秦,直至近代,基本只介引转指时间词。例如:

(36)a.及至葬,四方来观之。(《孟子·滕文公上》)

b.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及至夫亡,任从长子。(《敦煌变文·太子成道经》)

(37)a.及至先主得荆州,权遂遣吕蒙擒关羽。(《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b.及至往巴勒渚纳海子处征王罕时,你做头哨。(《元朝秘史》卷十)

c.及至睡醒一觉,听得宝玉炕上还是翻来覆去。(《红楼梦》第八十二回)

时间介词“及至”《战国策》2例,《史记》17例,《三国志》7例,《敦煌变文》9例,《元朝秘史》2例,《元曲选》9例,《金瓶梅词话》6例,《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资料·元明卷》3例;均介引转指时间词。

但是,“及至”带自指时间词用法,在汉代偶见,在宋代又有所见。例如:

(38)及至壬子日驷带卒,至壬寅公孙段死。(《论衡·死伪篇》)

(39)a.及至今日,则供浮费不复有矣。(《朱子语类》卷一一一)

b.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五灯会元》卷十七)

“及至”带转指时间与自指时间的比例是:《朱子语类》104:8,《五灯会元》13:1,《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资料·宋代卷》6:1。

(三)双音介词偶见介引自指时间词例略

双音介词介引转指时间词,同时也罕见有介引自指时间词现象。例如:

及到:虽读数百遍,愈念不得;及到明早,又却自念得。(《朱子语类》卷五九)

逮至: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贞观政要》卷十)

投到:投到年终,行货都卖了,又买了这些马并毛施布来了。(《原本老乞大》)

投至:投至今日,得见孔目哥哥呵,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磨。(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元曲选》)

这些介引自指时间词的用法非常罕见,如时间介词“投到”,在《元曲选》《金瓶梅词话》《西游记》《原本老乞大》《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5部文献中共13例,介引自指时间词的仅如上1例。又如“投至”仅见于元代,《元曲选》18例,介引自指时间词的仅如上1例。

六、同义双音时间介词的语法化动因

同义双音时间介词产生的语法化动因是一种“创新”:为了介引转指时间词,一是在介词结构中获得时间义的非时间词;二是非时间词带时间标示词获得时间义的时间结构。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精细区分同一义域内部不同语义特征的论元,即区分汉语时间域内的两种表达形式:自指时间词与转指时间词。

这种“创新”具有汉语语法化特点,与Lehmann所论的“创新”(Renovation)①See LehmannC.Thoughts on grammaticalization.Seminarfür:Sprachwissenschaft der Universität Erfurt,2002,p.12.不同。一是原因与方法上,既不是单音介词的语义功能发生了“弱化”,也不是“放弃这一成分,用一个新的相似成分来替代它”[9];而是用原功能域内的同义成分复合成一个新的同义的功能词。二是功能上,不是“强化”了介词义,而是分担了一部分特殊的语义功能,以区分同一功能域内不同特征语义。三是动因上,不是为了“强化”介词功能,而是为了使语义表达精细化。语义精细化也是汉语一般词汇双音化的重要动因②参见董为光《汉语词汇双音代换管窥》,《语言研究》,1992年第2期,第19-26页。,如一般多义词,双音词语义比单音词语义要精确得多。英语似乎没有这种同义组合介词,由于识见所限,我们尚未找到解释这类现象的合适理论。我们认为,这是汉语介词语法化的一种“创新”:为了介引转指时间词。其创新方法是将两个同义成分重组成一个复合成分:双音介词。何洪峰认为某些次生介词的产生动因,是为了表意的精细化。③参见何洪峰、崔云忠《汉语次生介词》,《语言研究》,2014年第4期,第37-46页。具体到时间介词,双音介词介引转指时间词,单音时间介词介引自指时间词,二者形成基本二分的格局。

这种同义双音时间介词的“创新”有着认知理据:是语言认知“像似性”(iconicity)的反映。Haiman的“同构假设”(isomorphism hypothesis)指出:“不同的形式总是承担不同的交际功能。”[10]19为什么呢?其“动因假设”(motivation hypothesis)指出:“如果两种最小的对立形式有着密切相关的意义,其意义的不同将对应于其形式的不同。”[10]21就时间介词来说,在时间语义域内,“转指时间词”与“自指时间词”不同:语义上,主要是在介词结构中获得时间义;语法性质上,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语法结构上,可以比较简单、简短,但常常复杂、较长;因而需要用较长的双音介词来介引。为了区分这种不同,用同义单音时间介词“创新”出同义双音时间介词,形成单音词介引自指时间词,双音词介引转指时间词的基本格局。这也是一种像似性:用简单的介词形式介引简单的时间形式,用复杂的介词形式介引复杂的时间形式。

七、结 语

介词双音化问题比较引人注目。有学者认为介词“自从”的双音化动因是语法化的“强化”。语言事实显示,“自”和“从”介引时间义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弱化,“自从”的语义也并不比“自、从”更强。“自从”双音化动因的语法化“强化”说值得商榷。

双音同义时间介词的形成动因不是来自单音介词,而是来自所介引的时间词。介词结构中的时间词可以分为自指时间词和转指时间词。转指时间词,是指非时间词语在介词结构中获得时间义或是带上时间标示词获得时间义的词。

双音介词产生前,单音介词既介引自指时间词,也介引转指时间词。双音介词产生后,基本是介引转指时间词,与单音词形成了分别介引转指时间词与自指时间词基本二分的格局。双音介词介引转指时间词是一种强烈倾向,并不绝对排斥介引自指时间词。

双音同义同义介词的语法化动因是一种“创新”:介引转指时间词。动因、方法、目的、功能等与一般语法化理论的所论不同,有着汉语语法特点,其理据可从语言结构“像似性”得到认知解释。

猜你喜欢
同义动因介词
祈使句小练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动因、历程与启示:加拿大税收中身体活动支出专项扣除
介词不能这样用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度量及防范措施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同义句转换专练
介词填空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