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阈下青少年“三大球”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2-11-23 04:46于方方郝文鑫王戬勋
体育教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球体教后备

于方方,郝文鑫,王戬勋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2.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481)

“三大球”的全面发展是体育强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是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高质量深入发展的关键,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三大球”发展提供重要的全方面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会同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制定了推动青少年“三大球”项目发展工作方案,新时代“三大球”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1]。因此,“十四五”规划对 “三大球”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夯实社会发展基础,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后备力量培养,打造高水平职业联赛,加强国家队梯队建设,团结联系全国各方面力量,对青少年 “三大球”运动项目进行大范围的普及推广[2]。但是,当前体教融合工作迅速推进,“三大球”发展面临很多现实的挑战。本文旨在探析如何通过体教融合科学、有效地推进青少年“三大球”长远发展,发挥青少年“三大球”在扩大参与基数和培育竞技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助推高质量“三大球”项目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1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三大球”发展的时代内涵

1.1 使命担当: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使命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教融合是当前阶段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在此背景下,“三大球”的发展也担当了新的使命。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对外颁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这对推动我国“三大球”事业的发展,促进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方针就是多方发展体育运动项目,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体育需求,实现后备人才培养目标[3],这与体教融合的宗旨完美对接。“三大球”在体教融合大背景下,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发展青少年“三大球”运动项目,为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目标提供更大的推动力。以“篮球、足球、排球”为代表的集体性球类项目,团体为单位互相博弈的项群,是基于多人同场对抗强、发展快速多变的技战术、团体合作竞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全民性特色突出、参与群体基础广泛,对社会影响大,展示了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和体育强国思想的标志性项目[4]。中国女排队伍曾以11连胜夺取2019年世界杯冠军,2020年2月中国女篮队在奥运赛的精彩表现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志行风格”“女排精神”“铿锵玫瑰”等精神养分,将鼓舞着我国新一代青年奋勇向前。

1.2 竞技责任:以提高后备人才质量为核心

注重青少年“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认真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和“十四五”纲要对“三大球”工作的重要批示,站在体教融合的新起点,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精准培养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扎扎实实搞好“三大球”各项工作。我国“三大球”发展新力军的本质规律是从“娃娃抓起”,实现后备人才队伍的有效衔接。我国一直在举国体制下开展竞技体育工作,以青少年“三大球”业余俱乐部运营为主,形成少体校的训练体系及培养模式,在短时间内大量发展“三大球”后备人才中坚力量。但是,业余俱乐部多以营利为目的,忽略了青少年运动员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不足以支撑青少年训练,进而阻碍了我国“三大球”的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推进有助于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让学校体育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真正的作用,以此创新我国青少年“三大球”高质量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3 时代之需: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

中国青少年“三大球”的目标是锻炼人数多、身体素质好,这必然要求学校、社会、政府以体教融合为发展导向,全面认识“三大球”的多元功能和体育价值,回应体教融合时代体育事业的责任使命;以青少年多方面发展观更新育人观念,回应体教融合时代“三大球”的精神内涵。 中国“三大球”正值转型期面临诸多问题,如青少年的校园足球和足球的青训成为两大体系,在协调配合方面不够默契。此外,“三大球”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各方组织支撑“三大球”发展的主体也在逐渐多元化,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新时代“三大球”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全面坚持统筹创新发展模式,深耕厚植逐步提质扩面。通过健全体系,固本强基,提升青少年“三大球”竞技实力;通过树立标杆,激活市场,筑牢“三大球”发展根基。

2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三大球”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人才培养机制亟待融合

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最根本的矛盾是青少年竞技体育不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目前普遍认为,“三大球”在校园体育中的发展普及面不够,政策扶持工作不到位,缺少关注度,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被忽视[5]。究其原因,“三大球”项目的发展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均围绕有效配置全国竞技的体育资源培养“专业的运动员”,竞技体育与教育分离[6],“三大球”运动项目在青少年阶段受重视程度不足,学校体育不能为其后备人才培养蓄力。以美国的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其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方式普及青少年篮球,针对不同等级水平设立竞技比赛机会。教练员则通过大量比赛挑选运动员,形成循环反复的运动员选材促进机制,因此,职业体育学校并不是欧美地区国家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主阵地。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美国职业运动员都经过正规的大学或高中教育,强调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不允许将运动员当作“金牌”的工具人[7]。体育和教育不分家,融为一体。然而,目前国内的“三大球”职业运动员主要是来自少体校、青年队、职业队,以“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为国争光”为宗旨,主要精力投入在运动训练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学习,使得运动员过早地脱离了系统的文化教育,形成“体教分离”的现象。

2.2 赛事服务体系尚待完善

纵观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赛制安排,主要是“U”系列赛事和“学段”系列赛事两套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8]。因此,协同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保障不同阶段相衔接的体教融合青少年赛事体系,实现教体资源优势互补,对于“三大球”项目发展的长远性,提高青少年体育竞赛积极性极为重要。当前,我国“三大球”体育竞赛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两大部门各自为政,政策的制定互相独立。第二,两个部门主办的赛事在赛制上存在差异。各学段没有形成完备的赛事体系,在目标定位、项目设置、资格限制和年龄组别上都有所不同。第三,由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独立承办比赛,出现不同赛事时间重叠的情况,资源较为分散,导致想要通过参赛提升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只能选择其中一项进行参赛。此外,校园联赛和职业联赛的双轨制赛事体系形成赛事壁垒。例如,中国足协联合全国校足办2017年推出的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超级联赛,改变了国内青少年比赛集中赛会制的模式,一方面,校园足球队伍可以报名参加超级联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体教融合的落地平台,但是,两者在竞技水平上差距悬殊,只有少数校园足球队伍可以参赛,覆盖面还是不足。另一方面,中国足协注册的青超运动员在赛制上不允许参加校园足球赛,这迫使运动员在抉择职业道路或校园道路时摇摆不定[9-10]。

2.3 社会体育力量有待加强

“三大球”项目空间活跃且易组织,但因为社区体育组织力量薄弱,导致“三大球”的发展受到阻碍。第一,“三大球”社会俱乐部进校园发展不畅。学校是发现和培养“三大球”运动项目的主阵地[11],但学校因为软硬件设施支撑力不足,“三大球”发展缺乏外生动力,引进社会俱乐部进校园渠道闭塞。第二,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薄弱。《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数据表明,中国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已经达到200万人,但具体到球类项目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极其有限[12]。因此,社区的公益资源无法满足球类运动参与者的需求是阻碍球类运动长远发展的原因之一。第三,“三大球”市场环境混乱,缺少相关的行业监管,俱乐部和培训学校会出现不符合规定的市场行为。尤其是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个别单位以牟利为目的,一方面使家长对培养青少年“三大球”的职业发展失去信心,另一方面,社会资源对“三大球”的投入也望而却步,直接影响青少年“三大球”运动参与度。此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某种程度上减弱了“三大球”的运动需求。

2.4 基层经费保障有待强化

在全面进入体育强国计划推动下,“三大球”在各大赛事中担负“奥运争光”任务,在群众体育中承担着“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和参与需求”的任务[12],但是“三大球”在竞技体育中投入的资金比例远远超过群众体育。第一,学校体育“三大球”的经费远低于竞技体育。2015年中超获5年80亿的赞助,2018-2019赛季中职篮宣布进入10亿时代[13],女排的社会赞助更是增加至20多家,但是“三大球”在学校体育中经费保障仍不理想,校园赛事开展缺少经费支撑。第二,大多数城市缺少足够的和布局合理的“三大球”的运动场地。城市建设对三大球场地缺少科学、合理的布局,无法满足青少年群体的运动需求。第三,基础教练员薪资支持不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薪资条件亟待改善,这直接影响到基层青少年群体对“三大球”的积极性。此外,基层青少年群体“三大球”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2.5 师资聘用制度亟须改革

自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会同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制定了推动体校“三大球”项目发展以来,“三大球”等项目的发展条件已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师资聘用制度不确定等问题仍需整治。第一,体教融合逐渐推进,以往不符合规定办学的少体校按照要求将并入地方性普通学校,原少体校的学生、教练以及文化课教师需要妥善安排,这就引发了一系列分流管理问题[14]。第二,“三大球”师资水平受限。面向教育改革,当前学校体育师资在数量上短缺,运动技能水平相对偏低,达不到授课要求。因此,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等指导有失偏颇。第三,优秀“三大球”退役运动员和体校教练员进学校人事聘用制度模糊。一方面,以往学校聘用的体育教师必须在上岗前通过岗前培训并获得指定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目前多数学校没有配备体育教练员岗位,这直接影响到“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3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三大球”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人才培养层面:统筹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协同是深化体教融合中主体协同的关键,其中要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体育系统积极主动配合[15]。体育部门应该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同对青少年“三大球”人才培养进行安排部署,转变青少年竞技体育脱离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另立门户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各地办学条件给予“三大球”足够的关注和必要的政策扶持,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已有部分省市率先领航,例如,辽宁省体育局和辽宁省教育厅联合颁布的《体教融合振兴发展辽宁“三大球”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加大“三大球”运动项目的招生比例[16]。此外,在当前的体制下,学训矛盾难以缓解,不要只着眼于竞技体育与教育的宏观矛盾,还要从运动员实际需求中找寻问题的突破点,缓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与学业水平的冲突。因此,青少年“三大球”人才培养政策既要逐步形成人才选拔、培养、输送、考核、奖励的完备体系,又应关注青少年健康发展,兼顾竞技水平提高和文化学习的全盘统筹。在政策落实上,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发挥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势,在横向上强化运动员基础,纵向上追求培养质量,前后紧密衔接,形成层级不断优良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链,加强对青少年“三大球”工作的整体规划。

3.2 赛事体系层面:搭建青少年体育赛事融合大平台

实现“三大球”竞赛体系的长远发展,还需深化赛事体系改革,与教育部门密切沟通联系,整合体育教育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第一,建立“勤练、常赛”的机制。畅通青少年有序参赛渠道,共同制定相关评定奖励机制,严格规范各级审批。第二,要扩大赛事规模,提高赛事质量,组织丰富多元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围绕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开展省内或市县的青少年比赛。第三,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学生体育活动赛事,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统筹组织,制定赛事编排、注册资格等。第四,整合各阶段赛事资源。青少年阳光体育节、全国青年运动会以及U系列赛事等,运动员以统一标准进行注册和比赛、形成分学段、跨区域、全周期的赛事格局,给予两个系统内运动员同场竞技的机会。如各级学生体育协会与中国篮协签署《促进体教融合发展谅解备忘录》,以中国篮协为牵头人,协助大学生体协和中学生体协创建比赛渠道,以大学生联赛为首,小初高联赛为支撑点开展青少年篮球竞赛活动,优化篮球人才培养与输送纽带。因此,推进体教融合后,应由多方共同搭建青少年“三大球”赛事体系,赛事的更新与优化将会促进形成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或有可能改变国家队选拔组建模式。

3.3 社会组织力量:吸引社会力量多方支持

建设体育强国需要推进体育社会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组织的社会化发展,吸引社会力量的多方支持是实现青少年“三大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地方体育部门与社会企业、学校等拓宽合作领域,可以进一步稳固“三大球”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诚然,现阶段校园“三大球”的发展远远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以往的发展体系需要革新,社会培训进校园是学校体育必经之路,向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转型,这也将会成为校园“三大球”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上海幸运星俱乐部借助自身专业的优势,被评为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通过被政府购买的形式与闵行区学校开展合作;深圳翠园中学在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方面同深圳佳兆业足球俱乐部合作培养青少年球员,但未来合作渐进向纵深发展还需校园“三大球”运作体系与社会组织有机融合。

要夯实“三大球”社会基础,为青少年创造条件打牢基础。《意见》提出,要在制度内保障体育社会组织符合规范要求,支持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强化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一方面,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宣传力度及政策引导,提升“三大球”的全民参与程度,借助体育社会组织开展青少年活动,扩大项目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规范“三大球”体育组织、鼓励发展“三大球”青少年俱乐部,严格把控社会体育俱乐部的训练、培训和竞赛体系。教育部门和体育总局根据社会体育俱乐部现实情况统一制定进校园标准,学校可根据培养需求自主选择合作的俱乐部,此外,推动举办城市周末联赛和1至2小时交通圈比赛,搭建体校、学校、俱乐部等共同参与的竞赛平台,丰富竞赛市场,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体校、学校、俱乐部组建队伍。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卿尚霖认为,“社会培训机构、学校和体校三者相互协调、相互融合,逐渐面向全社会全员共同参与,为体育公共服务机制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青少年“三大球”的振兴发展可以尝试通过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与社会组织搭建合作桥梁,为夯实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力量依托。

3.4 基层经费层面:推动青少年“三大球”振兴

财政资金和物质资源的投入是青少年“三大球”发展的必要基础。目前,《“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对“三大球”项目发展高度重视,对社区公园等公开场域的体育公益设施进行补短板工程,凭借国家资金补给在各个城市进行建设足球场地专项计划。期望在2025年全国每万人可以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9块、加大篮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支持力度、增加80所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全面推动青少年“三大球”振兴发展[2]。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部分地区政府的投入力量薄弱,且社会力量支持不足,仍然存在球场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球场少、开放程度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三大球”项目的推广与向上发展的力量被约束,使其在对青少年启蒙阶段的培养支撑不到位。但随着体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社会、学校三方紧密合作,“三大球”相关的资源配置必将逐步升级。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表示,要重点抓球类项目,在工作布局上要突出“三大球”运动项目发展的急迫性,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比例,改善政策体制环境和政策保障条件。第一,为校园“三大球”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场馆和器材是基础资源保障的核心,学校在“三大球”改革进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场馆资源,提高场馆的开放程度和使用率,学校层面需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拨款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支持推进“三大球”体教融合进程。正如绵阳市体育局设立“三大球”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球场新建、维修改造、设施维护、设备购置及文化建设等。此外,通过教育部招标等方式购买社会服务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推动“三大球”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化。第二,政府部门通过统筹规划购买或新建场地设施服务。一方面,对“三大球”的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政府可以对开发商提出建立运动设施要求,在社区中建设适当规模的运动场地;公共国有单位的篮足排场地定期对全社会开放。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公园绿地、闲置厂房,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对大众开放,将青少年对体育场馆投入使用率纳入年终考评机制,促进公共场馆与学校合作,公共服务向学校体育倾斜。第三,切实解决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待遇,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参与“三大球”改革进程,保障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3.5 师资聘用层面:加强体育教师与教练员队伍建设

严格把控“三大球”师资队伍,通过体教融合整合学校体育师资质量,推动青少年“三大球”精准化发展。《意见》指出,根据《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高水平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教师标准,以及少体校等体育系统内教练、教师进中小学任教的规章制度[1],科学有效地保障师资队伍的质量。第一,合理安排少体校在体教融合办学下的分流和管理。体校文化课教师与教练整体划归教育局管理,实行同等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第二,鼓励高校“三大球”专项学生到薄弱地区校园担任兼职体育教师。通过购买体育服务,让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走进校园,缓解体育教师队伍不充沛矛盾。第三,提高“三大球”师资力量水平,引进高水平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优秀退役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丰富的赛事经验,退役转型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有利于提升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能力,为国家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奠定基础。因此,要加快推进体教融合下“三大球”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校园的聘用制度,加强校园“三大球”体育教师与教练员队伍水平。此外,要重视社区“三大球”指导员、教练员的发展。定期组织社区指导员、教练员公益培训,提高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保障社区“三大球”运动项目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大球体教后备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数理:大球和小球
有多少盏灯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