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现实意义、基本要求与落实策略
——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分析

2022-09-19 09:48田恒行宗辰珺孙铭珠
体育教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技能运动

田恒行,宗辰珺,孙铭珠

(1.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篮球运动学院,北京 100084;2.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体育教学部,上海 201620)

基本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对于基本动作的协调与运用能力,可以看作专项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1]。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对于促进运动参与程度和提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国际上对于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非常重视,有关基本运动技能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应用于实践[2]。相对而言,我国对于基本运动技能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其价值认知还有待提升。近年来,随着基本运动技能学练效果的展现,其逐渐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并且在国家文件中得以体现。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在学校体育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3],这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使得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4]。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基本运动技能列为五大课程内容之一,并提出基本运动技能对于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5],规定水平一阶段(1~2年级)的学生需要对基本运动技能进行专门学习,水平二及以上融入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之中,这使得基本运动技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对于儿童年龄的界定一般是6~14岁,这个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分析了课程改革新时代儿童学习基本运动技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基本运动技能学习要求,并提出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落实策略。

1 开展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现实意义

1.1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身体健康发育、心理健康发展是儿童成长为综合性人才的基础,而基本运动技能的根本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6]。对于身体方面而言,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包含了许多跑、跳等爆发性动作,这些动作的学练促进了神经肌肉的协调以及力量素质的发展。此外,基本运动技能的学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操控性技能,这使得儿童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容易产生更好表现,从而增加投入游戏活动的时间,逐渐促进儿童身体方面的发展。对于心理方面而言,基本运动技能的学练有助于促进身体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提升儿童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力量、耐力、协调等身体能力信息的感知,是个体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运动技能高的个体在运动中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反馈,更加认同自身的价值和吸引力,促进身体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7]。由此可见,做好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工作,引导儿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可为日后儿童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强大的身体和心理保障。

1.2 帮助儿童与社会建立联系

个体通常从3岁开始需要培养社交能力,而最初的社交萌芽期最为重要,这对儿童的性格形成和社交偏好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形成的社交能力通常伴随人的一生,对日后参与社交活动、融入集体和建立优良的社会联系大有裨益[7]。儿童在社交过程中,通常以游戏、运动等方式融入集体,发展伙伴关系并且建立社会联系。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如男孩常以打球、骑行等方式进行社交;女孩则通过跳绳、快走等方式初步建立社会联系。当儿童行动笨拙、运动不协调、无法顺利参与集体活动时,可能遭受嘲笑,损害儿童自尊心,甚至造成孤僻性格。由此可见,基本运动技能作为儿童的社交手段,在培养儿童社会人格、建立社会联系的过程中充当重要媒介。

1.3 为儿童发展专项运动技能奠定基础

运动技能的学习通常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过渡,在此之中,简单低级的运动技能对于儿童发展身体能力具有启蒙性作用,是整个运动技能系统的根基。运动技能发展山峰理论认为,基本运动技能是专项运动技能的必由之路(见图1),在基本运动技能时期要尽量形成丰富的动作库,为专项运动技能的习得以及复杂环境下的运动奠定坚实基础[7]。

图1 运动技能发展山峰模型

基本运动技能对于专项运动技能的促进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锻炼了儿童的体格,为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身体动力;二是有助于完善儿童的动作积累。在基本运动技能学习中积累的基础动作可能会在专项运动技能中重复出现,因此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专项运动技能打下了动作基础;三是有助于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低龄儿童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通常以趣味性、实用性为主,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有助于激发儿童对体育的热情,为日后专项技能发展提供强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1.4 增强了体育课程逐步进阶的内部逻辑

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综合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青少年的个性特长[8]。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任何学习活动和课程设置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相对于语文、数学等文化支持类学科,体育属于健康支持类学科,承担着促进儿童身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重任,文化与健康对儿童发展成为综合性人才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运动技能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同样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在以往体育课程中,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分布较为零散,未能安排专门性的强化练习,不利于学生的熟练掌握。缺少了对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的专门学习,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就会受到影响,最终降低了体育课程学习的效果。因此,将基本运动技能设置为专门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完善体育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进阶的内部逻辑,对于增强体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平衡以及促进整体学科综合发展意义深远。

2 《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基本运动技能学习主要穿插在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部分,并未要求集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9]。为了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效果,《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基本运动技能作为专门性的课程内容,安排在水平一阶段集中学习,并从课程目标、内容、学业和教学提示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以发挥其对于学生身体活动能力以及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学练的基础性作用。

2.1 课程目标对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学科内容、过程方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对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具有总领作用[10]。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定了课程总目标;依据核心素养达成度,又将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划分为四个水平。其中,水平一阶段的目标(见表1)主要体现了对于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要求。

表1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总目标与水平一目标[5]

具体而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总目标以及水平一阶段目标对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包含三个维度。(1)在运动能力方面,要求通过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体会体育活动的意义,并且能够实际参与基本运动技能的实践活动。这意味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基本运动技能学练机会,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在健康行为方面,要求儿童在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了解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日常健康知识。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性格,具有亲社会性和环境适应能力。(3)在体育品德方面,要求通过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于规则的解读能力,形成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完善学生个人品德和不同角色的塑造,建立学生的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相互理解和尊重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

2.2 课程内容对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

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于基本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求涵盖6个条目(见表2),准确把握了儿童发展身心的萌芽期,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表2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本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求[5]

基本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求精确把握了水平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这些内容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1)第一维度是身体基本能力,它要求儿童了解正确的身体姿势以及坐、立等基本生活动作,可概括为前阶性基本运动技能。(2)第二维度是构成基本运动技能的主要元素,它包括了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移动性技能要求学生体验追逐跑、垫步跳、躲避、攀爬等活动,并顺利完成模仿动物爬行、老鹰捉小鸡等游戏。非移动性技能要求学生体验伸展、悬垂、平衡等活动,并顺利完成金鸡独立、不倒翁等游戏。操控性技能要求学生体验接球、运球、使用器械击球等活动,并且顺利完成托乒乓球比赛等游戏。(3)第三维度提出儿童应当能够体验方向、节奏等变化,感知时空变化以及与他人或物体相对关系,培养节奏感以及区分自我和公共空间,形成可逆性思维,以适应个人和集体生活,这可以看作基本运动技能的衍生内容。

2.3 学业质量对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

2.3.1 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是完成某一水平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可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主要包含4个条目(见表3),展示了水平一阶段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1)知晓基本运动技能的知识和练习方法,这要求引导儿童在学习中进行主动的学习和记忆,方便儿童在课余时间独立自主地投入练习过程。(2)参与基本运动技能学练并感受到提高的过程,能够达到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要求。这意味着儿童能够通过实践感知到进步的过程,增强儿童在运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强化基本运动技能的参与动机[11]。(3)积极参与游戏、促进环境适应能力并发展社会关系,要求通过参与基本运动技能游戏的过程,发展积极的伙伴关系并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4)通过每周3次的基本运动技能练习,帮助儿童从幼年时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主动发展身体健康的意识。

表3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业质量标准[5]

2.3.2 学业要求

学业要求是在学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细化而来,它衡量了学生在经过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后的水平程度和核心素养能力(见表4),它是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成果体现,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可反向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表4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业要求[5]

总体而言,对于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业要求由三方面组成,精准对应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1)首先是了解基本运动技能的理论内容,能够将基本运动技能落实到实践活动中。(2)其次是引导学生思考体育活动带来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基本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保持感知能力,例如时空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等。(3)最后是在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中,陶冶学生的体育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化体为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坚韧不拔的情感态度,并且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文明意识。

2.4 教学提示对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

教学提示用于指导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不仅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将素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课堂中,还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发展规律,完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工作。《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提示包含5个条目(见表5)。

表5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提示要求[5]

整体来看,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提示要求主要表现出四个突出特征,分别是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和多样性:(1)趣味性。要求教师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做出多种动作,通过模仿动物或者交通工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并实现与同伴的友好相处。(2)启发性。要求教师善于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运动。教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进而探索不同形式的运动,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3)科学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身体的发展规律。将体育活动与学生的智力开发、反应能力、身体控制力和协调能力相结合,通过身体双侧协调练习等科学的训练方式,促使学生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4)多样性。要求教师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丰富的交叉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这方便学生了解各个学科的内部紧密联系,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要求教师在基本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不同信号的转换,增强活动的多样性[12],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对时空和身体变化的感知能力。

3 基于《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落实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策略

3.1 基于幼小衔接构建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阶段转向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并未设置专门的体育课程,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整体上以发展各类技能为主,在基本动作技能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础。然而,部分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对幼儿课程了解不足,导致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出现断层,甚至阻碍了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表明,5~7岁是个体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成熟阶段,而我国儿童大多在6岁到7岁之间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为避免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出现脱节,基于幼小衔接构建一体化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幼小衔接构建一体化的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要以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明确基本运动技能的总目标。深刻理解“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以及“将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培养到什么程度”,区分出幼儿与小学阶段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不同要求。(2)要构建幼儿-小学基本运动技能的分段式目标,确保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框架和课程内容之间的连续性。以基本运动技能“马步跑”为例,幼儿园阶段应主要发展儿童的粗大肢体动作,完成动作的目标应该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达到“自然屈臂,朝前摆动;前脚向前迈出一步,后脚紧随着向前迈一步至前脚边或脚后(不能在前脚前);双脚短时间内同时离地;连续有节奏地马步跑4次”。进入小学后,教师的关注点应该从粗大肢体动作过渡到精细动作发展,小学阶段“马步跑”动作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在教师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达到“自然屈臂,朝前摆动产生向前的动力;前脚向前迈出一步,后脚紧随着向前迈一步至前脚边或脚后(不能在前脚前);双脚短时间内同时离地;连续有节奏地马步跑6次”。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应该重视由单一基本运动技能向多个基本运动技能组合的转变,充分考虑到儿童学习环境转变以及不同时期生理、心理转变带来的影响,从幼小衔接的视角重新思考并构建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从而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3.2 设计完整的教学内容

严谨、完整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高效有序进行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部分体育教师将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内容混为一谈,没有重视专门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习。针对此类问题,《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要在水平一阶段进行专门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因此设计完整的基本运动技能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基本运动技能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要避免单一技能的传授,注重结构化的教学,例如可将传统老游戏和新型的体育项目融合一起,增加一些走、攀爬、跳跃的项目,全面发展学生的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中,需要从以下三点出发,尊重水平一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设计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

(1)要降低基本运动技能初学阶段的难度,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在一年级的上学期,儿童刚跨入小学阶段,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在该阶段,基本运动技能学习要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引导儿童了解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和读写姿势,并且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快乐地参与体育活动。(2)要逐渐进入基本运动技能的专门性学习。在一年级的下学期,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全面覆盖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例如通过垫步跳、攀爬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移动性技能,通过伸展、悬垂等活动发展学生的非移动性技能,通过投、传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操控性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穿插“动物爬行”“金鸡独立”“毛毛虫划龙舟”等游戏,增加学习的乐趣,促进基本运动技能协调发展。(3)要有意培养学生对于时空变化和相对关系的感知能力。在进入二年级之后,学生的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在学习和巩固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重视方向、节奏的变化,感受与他人或物体的相对关系,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变化感知能力,帮助学生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总体而言,教师要设计有目的、有组织的游戏课程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在进行基本运动技能学练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3.3 开发并运用测评工具测评学业水平

《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基本运动技能,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质量要求。为了准确测评学生的学业水平,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目前,基本运动技能的测评工具逐步趋于成熟,这为基本运动技能的测评提供了便利。当前国际上的基本运动技能测试工具主要有TGMD-3、GSGA、FMS Teacher等,其中Dale A. Ulrich等人以目标为基础的基本运动技能评估主要测试侧滑步、立定跳远、低手抛球等13种基本的大肌肉运动技能,可帮助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做出教学决策[13],在国际上得到了一定认可。我国的刘阳等学者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测试指标,包括移动技能、物体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三个维度,目前已经进入实践应用阶段。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对于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的要求,学校需要定期对所有学龄前和小学年龄段的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进行测试和评估,以监测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状况,使教师及相关部门了解儿童的实时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具体而言,学校(主要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需要在入学前对学生进行基本运动技能的“摸底”测试,了解每位学生的差异,形成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档案,同时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抽测,追踪学生一学期的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情况,方便教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计划。实施基本运动技能的追踪测评将有助于为基本运动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实施精准干预,促进其基本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3.4 采用合适的方法保障教学实施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练。基于此,体育课堂教学应该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创设学习的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未来在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的实施中需要关注以下三点,促进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推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要避免持续地向学生输出内容,而是通过一些语言、肢体动作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和探究,充分践行体育课堂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学会注意倾听,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擅于抓住教学的关键词。(2)采用个性化的游戏教学方法。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教师在将基本运动技能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根据男孩和女孩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分不同层次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以适应男女生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性别差异。例如,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让女孩担任篮球运球一方,男孩担任防守一方,女孩需要熟练操控篮球,男孩则运用交叉步、跳步、滑步进行防守,充分实现针对性的发展。(3)提供整合性的保障体系。国家教育部门要明确基本运动技能的目标理念、学校实施路径以及具体的保障机制。体育总局需要印发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地方体育政策也应该逐步完善,根据国家体育政策结合当地学校、学生等特点成立专门的学习组,帮助教师学习基本运动技能的相关知识,开展集中撰写教案等教学活动[14]。最后,学校和教师应该作为主导,引领家长成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个环境链接的媒介,创设“家—校—社”联动的良好支持环境,让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学练变得更加高效,充分发挥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作用。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技能运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不正经运动范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