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 沈克印,2 ,张 浩
(1.武汉体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3.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745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与时代新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乡村发展”[1],并将产业振兴居于首要地位。目前,产业振兴仍需以农业为基础,而仅靠农业产业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作用有限,因此产业融合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与全民体育意识的提高,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能够发挥其产业关联性高、产业附加值大等显著优势,通过体育用品生产和体育服务推广双重路径,以产业融合为契机打造体育产业与农业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可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助力乡村振兴。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探究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作用机制,进而提出推进策略,对于发展体育产业与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更为细化的乡村发展相关政策陆续颁布实施,尤其是2018年发布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2]。全面乡村振兴不只是关乎乡村的一个战略,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产业、政策、城乡、区域之间的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兼顾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体育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提出:“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丰富贫困乡村地区群众的体育生活”,“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指出:“推动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各地依托可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创收”[3],从国家层面颁布的各项政策可知体育产业与农村产业的融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相较于其他产业,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双重优势:一是乡村既是健身休闲与体育产品开发的物质基础,又是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发展共栖的空间[4];二是体育产业的包容性强,能与生态养生、乡村旅游、农业休闲、中医药养生、生态餐饮等多种产业聚合发展。体育产业在乡村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乡村经济,提高居民收入,而且能加速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减少区域差距,随着收入、城乡和区域“三大差距”的缩小,有助于解决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既是国家政策的宏观引导,也是促进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与未来共同富裕的现实举措。
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上升至国家战略目标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城乡发展还有着明显的区域差距。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支持下,体育产业已经将发展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地区,在乡村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与体育产业自身包容性强的优势条件下,体育产业向广大乡村地区的渗透带来一系列经济价值。第一,促进了乡村资源与体育产业及相关业态的融合,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体育产业涵盖诸多细分领域,可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形成多元化的融合新业态,改变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单一型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随着体育产业下沉至乡村,也会带来乡村体育消费的增长。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乡村体育消费市场来说,增强了乡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消费观念与模式,使其更多地投入健康消费和享乐型消费,改善了乡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城市日益饱和的体育消费,扩大了整体上的消费体量,并且在乡村居民体育需求中孕育出新的消费动机。第三,由于体育产业大都以体育运动项目为基础,无论是体育产业落址乡村还是对乡村地区进行体育服务业开发,体育元素都能够激起乡村居民的运动锻炼热情,进而形成体育锻炼热潮,提高乡村居民身体素质。此外,健康的体魄是进行劳动生产的基础,体育产业在促进乡村劳动者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整体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对乡村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同时体育产业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一定的政治价值。第一,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有利于乡村基层治理升级。体育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少体育人才精英向乡村流动,体育人才会带来较为先进科学的产业管理理念和乡村治理经验,同乡村原有的基层组织经验互相碰撞、融合与吸收,能够提供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的思路。体育产业在政府引导下加快培育乡村市场,同时也能敦促当地基层管理组织和体育人才动员群众力量,使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三者共生互补,共同作用于乡村基层治理。第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既是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国力彰显。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比高,农村居民数量多、分布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21-2025)》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乡村,体育产业在乡村的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居民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强国战略落实。随着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觉醒和体育锻炼热潮涌现,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得以加快,全民体能素质的不断提高,洗刷了过往“东亚病夫”的民族耻辱。第三,体育产业同样具有相应的体育政治功能,能够起到减少文化冲突和稳定社会的作用,乡村居民在体育产业的带动下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树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缓解了乡村地区的矛盾冲突。体育产业蕴含的体育因素能够促进人群交往,消弭人际矛盾,维护社会政治安定,弘扬国家政治主旋律。
在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振兴也是题中之义。第一,体育文化消费冲破了乡村居民的思想禁锢,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体育本身具有体育技能和手段等自然属性以及体育意识和思想等社会属性,在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育产业囊括了体育经营、体育文化、体育教育和体育设施等各种不同的经济形态。随着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链的空间聚集与延伸,体育产业涉及的深度与广度都进一步加强,在围绕体育形成的产业体系中,社会文化作为基础性存在,也会在体育产业受众的身上表现出不同的体育文化生活方式[5]。从前简单的农村产业经济决定了乡村居民相对简单的生活方式,并且乡村居民还存在个体劳作和勤俭节约的传统思维定式,对体育没有系统的认识,片面地把干农活等同于体育锻炼,对体育休闲享受型消费认可度不高,而体育产业在乡村的发展能够循序渐进地带动体育休闲运动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体育认知和体育生活方式,也促进了体育文化在乡村间的传播。第二,发掘并传承乡村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拓展体育游艺民俗的产业化。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乡村地区流传着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除了诸如武术、舞龙舞狮和龙舟等影响力较大和受众面较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部分小众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而体育产业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能够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同时也能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譬如,合肥市肥东县的撮街,就是以中华传统体育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以先秦射礼、华佗五禽戏、大宋蹴鞠等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将随着撮街的开业而被人们知晓,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第三,传承健康的体育文化,培育道德新风尚,构建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风气。譬如:体育产业中的健身休闲业与体育旅游业能够增加人群的交流,以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和体育休闲服务为纽带,促进乡村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乡村居民之间友好交流,促进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沟通,在乡村与外界交流的信息交换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体育产业也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其不仅会带来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相应的社会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第一,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共同富裕步伐。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显现,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内需扩大,乡村体育受到大部分市场主体的青睐,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与政策优惠随体育产业向乡村流动。体育产业的下乡发展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能级产业体系;增进政策创新驱动力,引导集成式惠民改革;畅通乡村双向转化通道,优化乡村绿色生态;促进城乡优质均衡发展,创新乡村高品质生活;由此从促成农民增收、激活乡村活力、优化乡村生态、改善民生福祉等多个方面来加速共同富裕进程[6]。第二,体育产业能连接乡村居民之间的交往,促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联,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文明乡村风貌建设。由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乡村居民能够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平等看待自己乡村“主人翁”的身份,提升生活自信、形象自信,乡村居民在民俗体育互动仪式链产生的情感能量的催化下,公共道德意识得到增强,产生了新的价值标准[7],这有助于破除城乡间认知壁垒,增加城乡居民间的友好交往。第三,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乡村地区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现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下,体育产业开拓乡村市场并引导体育高端产业人才返乡创业,能够推动体育资源向乡村聚集,为乡村地区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实现乡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择业[8]。
生态环境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今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除了环境的自我修复,还需依赖有目的、有规划的治理策略和人为干预,体育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价值。第一,相较于大多数产业来说,体育产业属于环境友好型产业,可以在付出较小环境代价的同时还参与生态治理。乡村的发展必然要破除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藩篱,引导二三产业下乡发展。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不应该全然奉行“无为而治”,而应该转变思路,创新理念和方法,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9]。以体育旅游业为例,乡村体育旅游消费者大多是被其生态性所吸引,借以享受原生态的体验,亲近自然,由于探索生态生活是体育旅游参与者前往乡村目的地的主要原因,这也必然要求各地开发主体以生态可持续的要求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打造绿色生态的乡村体育旅游环境[10]。第二,生态宜居的理想空间是乡村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的体现,体育产业能够对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规整使其发挥更大价值。譬如,一个原生态的林地系统原本具有调节气候和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如果将其作为体育旅游和户外健身休闲的资源进行体育产业开发,通过体育产业将此生态环境进行规整,使其成为宜居宜游的生态空间,在原本价值基础上还能使乡村居民和其他参与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三,体育产业在乡村的发展有助于美化乡村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乡村居民的人居环境。体育产业带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通,水电和互联网等基本生活方面的互联互通,同时配合一系列的体育及其相关公共服务,形成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布局[11]。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产业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聚集性规模化扩张过程中,生产要素具有价值倍增和产业边际延伸的赋能效应,其中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与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与产出价值呈正关系,要素聚集效应越高,产业规模扩张越快,随之产出效率和价值越高[12]。在要素驱动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视角下,体育传统要素的聚集和应用转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村自然资源与体育产业生产要素的融合所带来的要素流动价值,其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向乡村下沉有助于城乡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模式下,乡村地区能够通过产业项目将农村廉价土地资源、特色体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抵押、出租或承包给城市大型体育产业投资部门,让其根据市场监管要求自由开发,如湖北嘉鱼体育特色小镇就是典型代表,这有利于将城市体育产业过剩生产要素向乡村转移和农村闲置资产的再生产,助力双方互利共赢。二是乡村地区利用体育产业优势资源进行要素转化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利用域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先进技术、标准、平台和人才,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体育户外旅游、特种运动项目产业和体育康养综合体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产业链协同机制和规模化效应,达到要素向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效果。譬如:贵州省舍亨村利用荒山、森林、河流河滩和土地等乡村资源,吸引发达地区企业投入资本和技术要素,成立农民合作社与入驻企业共同开发乡村资源。这种“要素投入—要素融合—要素转化—要素产出”的过程,有助于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要素流动格局(见图1)。
图1 生产要素视角下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以此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乡村振兴的目标难度与目标清晰度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五个振兴”是对乡村振兴总目标的细化分解,在目标导向的体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视角下,基于分目标在不同层面上寻求体育产业与乡村资源的融合发展模式,驱动体育产业整合乡村资源,更易实现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也使目标更加明晰与具体。一是在产业振兴目标的驱动下,充分合理地利用乡村资源,推进农业康养、运动休闲和体育旅游等产业的开发,联动体育上下游产业,实现各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达到产业兴旺的要求。二是在生态振兴目标的驱动下,以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地域优势为基础打造乡村公园,建造运动场地,推进体育生态度假区的建设,同时美化乡村生活环境,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三是在组织振兴目标的驱动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吸引体育人才和体育社会组织与乡村基层干部共同努力,在政府的有为引领和体育产业的有效参与下,共同打造乡村共治社会。四是在文化振兴目标的驱动下,立足于不同乡村的民俗文化以及传统体育,找准契合点,通过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发掘具有乡村特色体育文化的产品与服务,挖掘和弘扬乡村特色体育文化,达到发展乡村体育品牌、开发文创产品和宣传乡村体育文化的多重目标。五是在人才振兴目标的驱动下,引进体育人才和产业人才在乡村发展体育产业,以产业的发展刺激乡村居民体育消费,达到以产业发展和人才富村助推人民生活富裕的长远目的。此外,分目标的方向必然与总目标一致,各个分目标的综合体现了总目标,因此以目标为导向的乡村体育产业在发展目标上也不是割裂的,而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见图2)。
图2 目标导向视角下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根据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理论,整体经济系统中由各种市场和资源禀赋构成,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高效利用率,就要使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现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使产品精准定位客户需求,力争资源利用价值和效率最大化。在以资源为导向的乡村经济视角下,体育产业通过细分乡村资源类别,以精细化运营来打造乡村体育业态,有助于多点多面延伸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链条,进而助推乡村振兴。一是生产资源驱动体育生产制造,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实现多产业的联动发展。譬如,山东费县抓住其在航空运动的产业优势,大力推动以航空运动为主题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二是文化资源驱动体育文化产业开发,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和乡村文明风貌。譬如:辽宁沈阳的康平县以辽金马术文化为文化脉络,以马术消费体验项目来促进乡村体育文化消费氛围。三是人力资源驱动劳动力转换,鼓励外流人才和劳动力参与村镇体育产业相关经济活动,提高乡村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譬如,张家口太子城冰雪小镇高薪招标聘请俱乐部、教练和管理人才。四是财政资源促进体育消费扩大。譬如,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发放体育消费券,体育经济项目补贴或是推动企业减税的形式,降低群众体育消费成本。五是生态资源促进体育康养和体育旅游等生态产业的开发,有利于乡村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譬如,四川省宜宾市金萍镇利用多山生态资源,打造体育养生保健+农业采摘+户外健身跑业态模式。总之,通过整合乡村各种资源共同驱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以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盘活乡村资源,以实现其与体育经济的良性互动(见图3)。
图3 资源导向视角下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体育产业指为社会提供各种体育产品(货物和服务)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涵盖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与体育衍生行业等众多细分领域,众多细分领域的前后关联形成完整体育产业链。基于乡村的自然资源环境与文化特色,不同的细分领域的发展会给乡村振兴带来不同模式,可着重优势细分领域的领先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整体的发展。一是在有着乡村特色体育文化的乡村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通过乡村赛事IP提高乡村知名度,譬如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苏木镇就是以得天独厚的马文化打造赛马赛事引领乡村振兴。二是在自然条件优越和风景独特的乡村,发展健身休闲业或体育旅游业,因地制宜地开展户外运动,发挥乡村资源优势。譬如:长春市莲花山镇的体育休闲度假项目和临湘体育小镇的体育旅游项目,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整治村貌,挖掘乡村特色运动文化,实现了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在地理区位好,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利用乡村供材,将体育企业落户乡村。譬如义乌利用其高效便捷的交通网,形成了“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打造体育用品商贸区。四是在生态资源好的乡村,发展体育康养产业,开发康养地产与生态养老度假区,促进生态文明区乡村建设,如浙江湖州德清县的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依托莫干山地利人和的生态环境打造户外生态运动基地,因生态体育与康养产业而闻名国内外(见图4)。
图4 体育细分领域引导视角下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发挥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需要整合城乡间的要素资源,以体育产业带动城乡要素集聚与融合,打通城乡壁垒,畅通城乡间的要素流通渠道,促进相关要素自由流动。第一,畅通乡村要素流动的空间渠道,实现要素下乡须拓宽乡村公路,畅通城乡间的交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畅通乡村要素流动的政策渠道,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带动资本、技术与信息等要素流向乡村,同时加大对乡村财政补贴的政策倾斜,加快对乡村土地要素配置的政策改革。政府对于有意向开发乡村市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有效避免由于政策壁垒导致的体育产业在乡村落地迟、开发难的问题。乡村土地要素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严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的基础上,赋予体育产业更多的乡村土地要素自主配置权,开发乡村存量用地,优化体育产业用地供给模式。第三,畅通社会性流动的人才渠道,人才的持续输入与供给是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人才奖励机制,鼓励体育人才反哺故土,吸引人才进入乡村体育产业系统,繁荣乡村体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而向乡村渗透的体育产业分公司,则需要派遣企业的精兵强将去乡村拓展市场,促进产业发展。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可以将主体行为与既定目标相对照,及时调整修正从而实现目标,乡村振兴目标对于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激励作用,应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创造体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价值。第一,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在乡村发展的体育产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明确以体育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基本目标,向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目标看齐。第二,政府给予企业相应的扶持与鼓励,激励体育产业坚定乡村振兴目标、实现企业目标的决心与信心,提升乡村体育市场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明确二者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体育企业主动承担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政府在把控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助推体育产业发展且不过多干涉其市场行为。第三,及时的反馈是帮助行为调整与助力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振兴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和乡村体育产业的密切接触者,应及时对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作出反馈,帮助体育产业不断调整发展模式。当政府、企业与乡村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体育产业,致力于乡村振兴目标,才更有利于发挥体育产业的增收助农价值。譬如:浙江省的凤林镇通过“政府援助+企业赞助+村民集资”的方式三方合力突破限制确定乡村发展目标,结合该村优良的体育传统率先探索体育振兴乡村的新模式。
乡村产业的发展对乡村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乡村的资源禀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及其相关融合产业发展的优势往往来源于乡村资源的拉动与域外资源的驱动,因此要注重对资源的利用。第一,挖掘乡村优势资源,集中乡村优势资源高效而精准地发展起来的体育产业是乡村地区产业振兴的最佳动能,也是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譬如:广为人知的“武术之乡”河南陈家沟是因原住太极拳师与陈氏太极文化发展起来的,太极作为当地最难以替代的优势体育文化资源,成为带动陈家沟体育、旅游与文化等诸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第二,引导优势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改善资源“城多乡少”的不均衡现象,政府积极引导优质体育资源下乡,体育企业带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注入乡村,促进乡村的资源开发与乡村建设。譬如:晋江市通过“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与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吸引优秀人力资源回乡创业,使晋江成为福建体育运动品牌的摇篮,带动晋江周边乡村发展。第三,合理配置资源,根据帕累特最优资源配置理论,发挥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难以替代的产业核心竞争实力。在形成优势竞争力的基础上也要坚持资源的相对均衡发展理念,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格局,推动体育产业各领域相互协调且资源共享[13]。
体育产业链是基于一定的逻辑关系与时空分布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结构,体育细分领域是链网上的具体节点,作为体育产业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的联结[14],因此要促进体育细分领域链式发展,以点带面地为乡村产业扩链增效。第一,以优势体育细分领域的发展完善体育供需链,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譬如:嘉兴市林埭镇起初是利用市场缺口与乡村土地打造了全国首个棒球基地,率先发展体育场馆业;继而开始组织棒球赛发展体育赛事表演业;因赛事而聚集的人流增多也带动了嘉兴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体育旅游的外溢效应,推动企业设计棒球帽服和棒球相关纪念品,进一步向体育用品制造业进军;又趁着“双减”政策的东风,为体育教育培训业迎来发展机遇,利用当地全国唯一的中国少年U10棒球训练基地开展棒球培训[15]。第二,发挥体育细分领域产业的区域间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在乡村空间上布局不同体育细分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体育产业空间网络。以乡村发展与体育产业领先全国的浙江省为例,义务和永康运用内外联动的物流交通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德清和武义则利用生态文化优势发展体育康养业与体育旅游业,还有昆仑体育、莱茵体育这些企业也成为助力浙江地区体育产业链式发展的重要企业链条。第三,带动乡村相关产业链发展,延长乡村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体育各细分领域都具有经济集聚的延伸功能,聚集了大量与体育相关的产业,通过产业融合的手段,还能进一步延伸乡村产业链,衍生出更多新兴业态,形成一个多产业集聚的乡村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乡村产业发展[16]。
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体育产业融入乡村建设并助推乡村振兴,具有推进生态宜居,助力治理有效,带动乡风文明,实现生活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由于体育产业的复杂性和驱动因素的多样性,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也呈现多元化。虽然当前城乡间要素流动效率更高频次更快,但要素流动渠道仍需进一步畅通;乡村特色资源虽然丰富,但同样需要技术、人才、资金和科技等要素资源向乡村下沉;目标明晰和产业集群也是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还需要提高乡村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乡村居民的产业致富积极性。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其作用机制仍需探究,推进路径也需更加明晰,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城乡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