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体育公园发展经验及启示

2022-11-23 04:46姜小涵陈元欣
体育教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防灾设施公园

姜小涵,陈元欣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体育公园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动全民健身,改善国民体质的重要保障。加快体育公园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路径;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体育公园的发展,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 000个左右体育公园[1],并将体育公园排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全民健身设施的第一位,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体育公园的重视。国家关于体育公园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在新时代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目前,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各地兴起了体育公园建设热潮,但是关于体育公园如何建设和长效运营尚处于探索之中。由于历史渊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且日本在1956年制定《城市公园法》后制定了包括城市体育公园在内的城市公园建设五年规划,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体育公园建设,在体育公园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制定了系列政策,具有功能设计平灾结合、绿视率较高等特点,在提升日本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此,以日本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公园发展经验进行剖析,从中探寻出日本体育公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期为促进我国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体育公园的发展背景及时代价值

1.1 发展背景

“十三五”以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显改善,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同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尚未有效解决。为解决群众身边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 000个左右体育公园。2021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将体育公园放在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的首位,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最高支持2 000万元。同年,国家发改委和体育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体育公园的建设规模、建设方式、运营模式及相关配套政策等予以明确。可见,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公园发展,体育公园成为未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体育公园建设规划开始分批落地,2022年,国家发改委已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21亿元,支持185个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未来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将逐年增加,我国体育公园进入快速发展期。

1.2 时代价值

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集合各类运动场地和设施,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赛事竞技和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公园,是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2]。首先,体育公园建设强调以绿色为鲜明底色,将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推动健身场地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共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其次,加快体育公园建设,有助于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打造全民健身绿色新载体,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和健身场地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助推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体育需要,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第三,体育公园优先在距离居住人群较近、覆盖人口较多、健身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布局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体育公园以公益性为导向,倡导覆盖全龄人群的参与,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体育公园建设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2 日本体育公园发展基本情况

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在体育公园建设、运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日本体育公园的建设历史较早。20世纪80年代,为满足国民体育大会的需要,体育公园的建设趋向于大型体育场馆;与此同时,以增强国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健康体育公园”建设推进事宜被提出,促进了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体育公园功能和形式发生转变,由以体育场馆为主的体育公园向体育运动与自然公园相结合的形式转变,体育公园的游览休憩功能变得更加突出,显现出综合体育公园的特征。日本将用于大众健身的公园称为“体育公园”,特指主要功能为向城市居民提供体育运动场所,标准面积为15~75公顷的城市核心公园,根据周边居民需求,体育公园通常设有棒球场、足球场、田径场和网球场等室外运动场地。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园局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体育公园834个,占城市核心公园数量的37.8%,平均每15万人拥有一个体育公园。日本体育公园在全国分布较为平均,公园数量与各都道府县人口呈正相关。以人口密度最高的东京都为例,东京都面积共计2 194平方公里,人口约1 378万人,目前共有 82个城市核心公园,其中包括体育公园27个,各类公园共同为市民提供多种公共体育设施[3]。此外,日本体育公园建设从投资角度可分为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和民间融资建设模式;建设方式可分为新建模式和改扩建模式。按照体育公园公私合营演变顺序,日本体育公园的运营包括基于城市公园法的安装管理许可、基于PFI法的PFI项目、基于地方自治法的指定管理者制度和Park-PFI制度。公私合营的模式可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知识,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财政支出。

3 日本体育公园发展经验

3.1 注重通用化设计

通用设计是在“无障碍”的基础上,由Mace首先提出,定义为“所有产品设计与环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人们使用,不需进行适配或采用特殊设计”。无障碍并非一定会增加额外成本或复杂设计,通用设计便是要求设计出残疾人和普通人同样可达的普适性建筑。通用化设计可以包容多样化人群,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日本体育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重视通用化设计,可满足各年龄层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尤其注重学龄前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使用。日本体育公园充分利用通用设计的概念,硬件方面,在卫生间、更衣室、淋浴室等设置呼叫按钮;设置残疾人、老年人及儿童专用设施;设置游泳池残疾人专用或优先通道;台阶处设置斜坡供残疾人使用;针对视力障碍者,在扶手处设置盲文;针对听力障碍者,安装闪烁指示器进行引导。此外,还设置残疾人停车位、多功能厕所等,并在训练设施中引进可以直接坐轮椅使用的器械,为各类人群的使用提供了硬件支持。软件方面,进行残疾人使用设施培训、为盲人提供手册培训、配备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等,满足了不同人群健身需求。如日本东京丰洲耐克运动公园,采用无台阶、坡度小于5%、无性别厕所和供轮椅使用者使用的淋浴房等无障碍设计。再如松原运动公园针对残障人士设置轮椅厕所等,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在体育公园内更加便捷地活动,改善了特殊人群在体育公园内的体验。

3.2 注重防灾功能设计

日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常年受地震和台风的影响,因此,日本人防灾自救意识较强,部分体育公园在修建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特征,修建的体育公园具有防灾减灾的功能。日本体育公园作为发生灾害时的防灾基地,与其他设施构成完善的防灾体系网络以确保居民安全。同时,日本还有专门为防灾减灾而修建的公园,平时作为市民休闲的运动场所,发生灾难时则作为避难所,一方面确保了居民的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例如日本苏我体育公园集健身、休闲、娱乐、防灾功能于一体,占地46公顷,拥有足球场、橄榄球场、网球场、青少年棒球场、垒球场及儿童场地设施,在周末还会举办各种赛事活动,是一个专门从事体育运动的公园,但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就会成为广域防灾基地,并作为救灾、恢复和重建的后勤保障活动基地。再如田边体育公园,它是县广域防灾基地,主要负责救援物资的收集和分类、县灾害对策总部及自卫队的派遣等任务,增强了防灾减灾的效果。

3.3 贯彻人性化理念

日本体育公园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运动规划民众参与度高、场地设施多元化、公园布局合理、设计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运动规划民众参与度高。日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多部门共同组成,为确保各部门政策行动实施的可靠性,日本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提高了民众参与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公众对体育公园设计建设和运营的意见,保障了民众的权利。二是以群众使用需求为导向。在设计场地设施的过程中,注重从使用者的角度建设各类服务设施,体育服务质量相对较高,可满足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等多层次需求。三是坚持无障碍设计。针对本国老龄化较重的情况,设计许多小规模的运动设施,满足老年人和儿童的运动需求。同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计无障碍路线,确保残疾人和老年人可以安全、舒适地行走。此外,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日本体育公园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体育公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4 运动项目多元化

在日本《城市公园法》中规定城市公园中体育设施应包括棒球场、田径场、足球场、橄榄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高尔夫球场、门球场、游泳池等多种运动设施,还设置了儿童游乐场、室内练习场、体育馆等,体育场地类型丰富且质量高[4]。既可以满足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也可以满足群众的基本健身娱乐需求。在功能上,除了具备开展常规球类、跑步健身、儿童游乐等活动的功能,也可实现同时开展多种运动项目的目标,缓解了因场地设施不足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因此,日本体育公园运动设施项目种类较多,可同时开展多种活动,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日本田边体育公园,体育设施包括田径场、体育馆、网球场、棒球场、室内练习室、多功能场地,既可以满足室内外进行健身活动,又可以满足不同健身群体的健身需求。

3.5 体育公园绿视率较高

绿视率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青木阳二提出的,表达在人的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重,用以研究人居环境空间中绿色物质与人的感知之间的关系。2004年,日本政府将“绿视率”纳入城市绿化评价的常规指标[5]。由于人在环境中所接收到的信息有90%来源于视觉,因此应用绿视率能更好地评价城市空间绿化建设的效果。另外,研究表明,提高绿视率可以给人带来安静和清爽感,缓解浮躁、疲劳和放松心情[6-8]。体育公园是日本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十分注重绿地四项主要功能(环境保护、休闲娱乐、防灾减灾、景观塑造)的协同规划,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功能的实现并不以完全牺牲其他功能为代价,体现出较高的绿视率。因此,尽管日本体育公园的运动设施占比高,但体育公园仍然保持较高的“绿视率”,充分挖掘“在郁郁葱葱的自然中运动”的体育公园优势[3]。此外,日本《城市公园法》中规定一个城市公园内提供的体育设施总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该城市公园用地面积的50%,也保证了城市公园绿视率的实现。

3.6 室内与室外设施相结合

日本体育公园在活动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运动喜好,吸引人们到公园中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游园目的的人及其需要设置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此外,建设室内、室外相结合的体育设施,室外体育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更为自然且形式多样的运动空间,但受季节或天气的影响较大。室内体育设施能避免受之影响,如体育馆不仅能用于举办体育比赛和文化演出,还能用于开设面向普通市民的体育培训班,为人们开展长期、安全、舒适的体育锻炼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如浦安市运动公园,占地面积约18公顷,包括综合体育馆和室外体育设施。室内设有游泳池、武术馆、射箭场、训练室,室外场地包括网球场、足球场、棒球场、运动场等,室内与室外设施相结合,提高了场地利用率,提升了服务质量。

3.7 保障机制完善

日本体育公园在发展过程中有完善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法律保障、行政保障、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四个方面。在法律层面,日本用法定形式界定体育公园,规范体育公园建设标准面积、运动设施配置和绿化占比情况,各项法规尤其是《城市公园法》对体育公园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行政层面,对不同层级国家机构有关部门进行职责划分。充分调动各机构的积极性,为体育公园发展出谋划策。在技术层面,出台了《公园设施长寿计划制定指南》《公园设施安全检查指南》等相关政策,为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在资金方面,由文部科学省、国土交通省等政府部门提供资金补助。日本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到体育公园的发展过程。

3.8 注重可持续发展

为防止全球变暖、缓解热岛现象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日本希望通过改善城市公园环境、保护绿地和促进绿化来确保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网络。以日本鸟取县立布势综合体育公园为例。其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鸟取县立布势综合体育公园争取获得鸟取县环境管理系统(TEAS)认证。二是通过收集PET瓶盖和拉环开展回收活动。三是在办公室设置节电场所,并通过附上每日检查表减少用电。四是要求用户将垃圾带回家,努力通过减少公园内垃圾桶的数量来减少垃圾。五是在打印时检查打印预览,减少错印。六是作为防止全球变暖的一环,正在实践“CooBiz”和“Warm Biz”的商业模式,无须过多依赖加热和冷却即可工作。具体可行的策略确保了日本鸟取县立布势综合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9 运营主体多元

日本体育公园在运营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政府运营模式,而是注重运营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引入指定管理者制度,使民间企业、股份公司、非营利组织和地域居民组织等具有经营能力的任意团体参与到运营过程中,提高了运营管理的效率,强化了地域、学校和非营利组织间的联系[9-10]。在颁布了《关于促进利用民间资金等建设公共设施的法案》后,开始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参与体育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主要实施模式有BOT、BOO、RO等,最终使体育公园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实现最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例如日本松原市体育公园,在设施管理方面引入了指定管理者制度,并由松原市公共设施指定管理者候选人选拔委员会通过审议决定松原市体育公园由美津浓集团进行运营管理,主要业务活动包括体育公园的维护、设施使用许可及活动企划等,专业机构运营降低了体育公园的运营成本,提升了体育公园的服务水平,并且高效地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需求。再如日本加古川市立综合体育公园,事业主体归加古川市所有,采用BOT的运营模式,由SPC加古川运动公园市民体育服务运营,合同签订期限为20年,从2005年4月份开始进行运营,提高了加古川市立综合体育公园的运营效率。

4 日本体育公园的发展对我国体育公园的启示

4.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制度保障

日本在推进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法规等制度保障体系,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使体育公园有法可依,推动了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法律政策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11]。目前,我国体育公园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缺失,政策标准还不够完善,如体育公园缺乏统一建设标准、场地维修责任主体不明、相关评价体系缺失等。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解决措施:一是国家应编制出台《体育公园配置标准》,规范指导各类体育公园健身设施的配置,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体育公园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出台《民间资本参与体育公园建设运营指南》,规范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公园运营,可通过BOT、BTO、ROT等多种方式参与体育公园的建设和运营,提升体育公园运营水平,降低财政负担。三是出台《公园设施安全检查指南》,保障设施的可持续使用,提高政府安全监督检查的效率。

4.2 重视绿化率建设,提高绿视率水平

城市公园等绿化和开放空间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魅力。尽管日本体育公园的运动设施占比高,但体育公园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绿视率”。此外,日本政府还将“绿视率”纳入城市绿化评价的常规指标,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而我国体育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对绿化率要求提出的时间较晚,导致部分体育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忽视绿化率建设,出现体育公园场馆化、工程化建设。为此,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公园中绿化用地占公园绿地面积的比率不低于65%,为体育公园中绿化与场地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定了“底线”。因此,各地区在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参照绿化率的要求,建设以绿色为鲜明底色、健身设施有机嵌入绿色空间的体育公园,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使人在健身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添砖加瓦。同时,还可将绿视率纳入评价体育公园建设成效的指标之一,从而鼓励各地重视体育公园绿化率的建设,提升体育公园的绿视率水平。此外,对绿视率的要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必要对体育公园的绿化率做特殊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公园,制定不同的绿化率标准,以更好地呈现较高的绿视率效果。

4.3 重视防灾功能设计,提高应急效率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公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健身、休闲、娱乐上,对体育公园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应急功能欠缺思考和关注。在地震灾害频发的日本,城市防灾避难系统将体育公园作为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体育公园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设施设备一起启动,为城市高效、有序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奠定基础[12]。因此,我国体育公园应充分借鉴日本体育公园在防灾中所起作用的经验,根据我国各个地区自然灾害特征,在规划设计上注重平时使用和灾时使用结合,贯彻一园多用的理念,延伸体育公园的功能,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重视防灾功能设计,使体育公园在时间上交替使用,在空间上功能叠加。二是体育公园规划设计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防灾规划有机结合,形成城市整体应急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与交通、医院、通信等公共设施有效对接,协同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形成点面分布广泛、层级结构合理的防灾应急功能网络,全面提升城市的应急能力。三是选择合理配置景观策略,依据不同地区的防灾功能选择相应树种,引入防灾树种,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尽量减少林木的种植,方便灾时帐篷的搭建。四是体育公园要完善避难功能,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电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标志等,提升防灾减灾的效率。

4.4 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多元设计

我国现有的体育公园存在类型单一、对特殊人群考虑不足等突出问题,设计环节缺乏对使用需求与体育功能开发的思考,民众参与设计程度较低,导致目前体育公园缺乏特色,形成千篇一律的局面,从而无法更好满足人民的健身休闲需求[13]。例如很多体育公园未设置停车场,或有停车场不对外免费开放,因此,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较低。而日本在体育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性化理念,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可以为我国体育公园的发展提供借鉴。日本体育公园在运动规划、场地设施建设、公园分配布局、设计多元化、配套服务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体育公园可从如下路径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规划设计纳入民众和运营方,在体育公园规划过程中应听取民众和运营公司意见,洞察百姓需求,支持社会互动,让公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体育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提高供给服务水平。二是坚持通用化设计理念,硬件方面,卫生间、更衣室、淋浴室等可设置呼叫按钮,设计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停车位、多功能厕所等。软件方面,加强残障人士培训,为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共同提供健身指导,加强交流,使体育公园成为包容性的公园,人人皆可参与 。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增设停车位,提高服务质量。

4.5 创新建设方式,提升供给水平

日本在体育公园的建设方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体育公园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公园建设面积大,且一般多建于郊区,距离市中心较远,配套设施不够齐全,缺乏对使用需求的思考,从而导致体育公园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较低。因此,我国体育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创新体育公园建设方式,增加体育设施供给。例如:利用城市零星开放空间—金角银边、城市边角地、社区零碎活动场所、周围居民集中活动地、原有公园、体育设施的“边角料”地带、有条件的社区办公场所等,通过新建、改建、拓建等方式,在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突出使用空间设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设规模小、配套设施完善的口袋体育公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水平。

4.6 创新管理制度,吸引各方参与

日本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新体育公园管理制度,先后提出了设置管理许可制度、PFI、指定管理者制度和Park-PFI等一系列公私合营管理制度,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对我国单一的“自上而下”管理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14]。我国体育公园运营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并管理,由于政府在体育公园的运营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知识以及管理缺位,导致运动设施无人维护、场地老化、权责利主体不清晰等问题的出现,致使体育公园运营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水平。由于国情的不同,日本公私合营的管理形式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现实情况,却为我国体育公园的运营管理提供了一种路径。因此,我国体育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应学习日本先进的体育公园运营管理经验,创新体育公园管理制度,提供体育公园的中国治园智慧,为世界体育公园的发展献谋献策。可以从以下路径实现运营管理的提升:一是鼓励第三方企业化运营,对于政府新建的体育公园应委托城投公司等第三方运营,不宜单独设立事业单位管理。由城建(园林)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管理的体育公园,应逐步转交给第三方运营,提高运营效率。二是灵活采取多种运营模式,通过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移交-运营(BTO)、改建-运营-移交(ROT)等多种模式,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三是支持公园营收反哺设施建设的管理方式,使体育公园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公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公园的建设应避免盲目高额投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用户体验,切实解决目前体育公园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日本体育公园设计、建设和运营的成功经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提升体育公园运营效能,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育需求。

猜你喜欢
防灾设施公园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在公园里玩
“安全”开会
一见如故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