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天宇
高校党建工作为高校改革发展、教育教学管理育人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治校动能的关键,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升科学化水平,引领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加快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的步伐。因此,探究开放大学党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使之引领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方略和各项工作同向而行,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开放大学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党建包括高校党建理论和高校党建工作实践,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政策,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方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的体现。2018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了高校党建5个方面、20项重点工作任务,目的是切实解决好高校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开放大学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和方式,提升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意义重大。
1.党建引领是开放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特点就是党的领导。[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3]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党的领导,确立党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地位,实现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随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整体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推进,“定位问题、法律地位及自主权问题和体系衔接问题”[4]是开放大学建设的三大治理困境。推进“开放大学之治”,必须确立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根本地位,构建以党的全面领导机制为“主心骨”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开放大学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元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困境,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和保障,“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方能以底气和信心于肯綮局面中向上突破、行稳致远。党建引领是开放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要把党建工作创新成效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共识的高度,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各领域、人才培养各环节,促进现代大学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大学治理架构的优化和治理质效的提升。
2.党建赋能是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党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面对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历史重任,开放大学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发挥更大的作用。[5]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战略机遇期,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巨大需求,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以党建“动力源”激活开放大学发展“源动力”,使干部队伍和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的热情斗志、活力能力得以涌动和充分释放。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融化制约发展的体制坚冰,合理布局“活力党建+融入中心”重点,以服务大局、创新载体、整合力量、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促进党在各学院、各部门的基层组织发挥正向叠加效应。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引领,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学校各项工作中,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锻造优良党风政风校风学风,找差距、强品质、上水平,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生态,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落地,将高质量发展主线注入师生共筑的学术共同体中,进一步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能。
高校党建工作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立足党的建设大局,遵循高校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把握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准确研判当前学校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开放大学既承担普通高校所具有的办学使命,更要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求,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6],因而其发展环境、服务对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等,相比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党建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挑战。
1.党建引领适应新发展阶段的主动性问题
如前所述,推动党建工作创新,是开放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开放大学已经意识到加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以学校党委为核心, 党组织体系建设为主线, 教职工、学生党员为主体力量, 以党务工作干部和学生辅导员为骨干力量,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但是面对发展形势严峻的外部环境、内部转型升级的风险挑战等,开放大学党建工作适应新发展阶段不够主动,干部队伍、师生员工对新型大学从思想认知到发展共识仍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思维惰性,示范引领作用不到位,部分学院领导干部对新型大学的党建工作缺乏深入思考,抓党建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素养不强,对“强基层、打基础”的内在逻辑认识不深,怎样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育新人”的坚强阵地缺乏探索,以党建引领促进部门工作和学校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成效仍需提升。
2.开放大学体系党建工作的联动性问题
系统办学是开放大学承继广播电视大学的鲜明特色,在一体化转型的基础上建立办学共同体是开放大学建设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特有命题。由于发展定位、办学实力、区域经济文化差异,省市县开放大学一体化转型存在不小的阻力。与此同时,一体化转型意味着各办学主体之间基于协同治理的新关系和新结构,挑战着既有的政策体制障碍。例如,省级开放大学与市县开放大学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前者在学科专业、课程资源、教学活动等业务工作方面对后者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但二者的党建工作通常不处于同一个条线和场域。如何将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的全环节、全过程,需要省市县开放大学的联动。江苏开放大学与分布在全省73所市县开放大学共同构建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系统,但纵向看市县党组织行政归属于地方,共建共融的实施路径相对困难,存在区域行政上的阻隔。因此,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化与市县校行政归属的地方化这一现实,导致党建工作的联动效应难以发挥,既表现在省市县各级开放大学党建的联动上,也表现在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联动上,需要创新办学系统党建联动的工作机制。
3.开放学员纳入党建对象的全面性问题
面向人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是新时代开放大学的使命担当。各省市开放大学举办开放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需求[7],深入基层、面向行业和广大农村、边远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国家开放大学官网显示,截至目前,在校生已达431万人,在职学生占据大部分比例。[8]与全日制普通高校存在明显差异的是,开放大学学员群体分布区域广泛、职业构成多元、年龄差别较大,既涵盖来自基层岗位的普通劳动者,也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一些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带头人。从行业不同的青年学生到需求各异的耄耋老者,从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兵舰营房、校园门店到街巷胡同,都有开放大学的学习者,这种开放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异质性对开放大学党建工作提出挑战,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组织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工程等常规的做法方式难以奏效,在增强党建引领学校发展的认同度和向心力方面存在挑战。
4.“互联网+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拓展党建工作空间、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等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9]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在探索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开放大学党建工作的实践中虽然具有先天优势,但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互联网+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亟须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牵头机构,打破条块分割,消融各系统间隐性壁垒,力求数据“聚通用”共享;二是党员学习数据、方位数据、交流数据繁芜丛杂,背后折射出的党员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律的数据挖掘难度较大;三是数据价值密度低,过程性文本图片、音视频数据多为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10],与党建工作紧密相关的大数据汇集、分析的成本较高。
推进开放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定盘星”和“主心骨”,因此抓好党建工作首当其冲、责无旁贷。要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强化顶层设计、厚植思想根基、拧紧发展中轴、抓住关键少数,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1.加强政治引领,完善党建工作体系
党建领航下的开放大学治理创新是协调内部治理难题的正确路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发挥党建价值导向、组织协同、资源整合的引领优势,为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以运行有效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实现协同治理。现代大学善治应该具有民主、法治、有效、负责和透明五大价值要素[11],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大学制度体系是实现这五大价值的基础。通过党建的全面引领,将制度化、体系化的改革管理优势转化为管理体制现代化的助推器,依照“授权充分、各负其责、权责清晰、运行规范”的原则,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耦合,秉承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追求,确保各层次、各主体、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和治理科学性、权威性、民主性同行。
(2)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架构,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着力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到末端、落到实处,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点带面推进“标准+质量+示范”建设,深化内涵抓特色,以党建铸品牌,培育凝练党建工作“一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找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点,构建“党建+业务”双向机制链。全方位构建“党建+”机制,确保踏准“灵魂”党建工作与“血肉”业务工作这两个关节点,实现二者血脉相连、荣辱与共。聚焦重点任务拓展开放大学党建的“X”元素,因时制宜挖掘“+”的内容,因地制宜构思新方法,推进党建与业务互融共进,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度和效度。上下贯通,强化二级党组织主责主业意识,找准结合点、切入口,驰而不息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依托教研室、课题组、教学科研团队、重大项目组等建立党支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全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2.加强校院、校地协同,推动党建联建
正视开放大学的办学现实和历史逻辑,积极回应内外各利益相关方诉求,形成多方参与、协作共治、多点联动的“开放”新范式,是新型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战略。从办学定位上看,开放大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知识优势、人才资源和创新势能主动与地方需求相对接。从服务方式上看,开放大学充分发挥大学的基本职能,主动走进社区、企业、行业,逐步构建起双向互动的校地合作机制,不断探索党建工作联动的方式和路径。
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立足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党建工作着力书写好“三结合”“三区联动”“三融合”三篇大文章,围绕学校“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中心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在校级联动方面,以“智慧新城”党建联盟为抓手,精准对接南京市浦口区企事业单位和区域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前瞻性布局、系统性规划党建工作行动方案,打造“党建+业务”矩阵。锚定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先后与涟水、射阳、新沂、海安、靖江等地开展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扶智赋能,组织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构建“教育+金融+产业+扶农”四位一体联合体,建立服务三农全链条教育体系,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校校联动方面,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省校党建和市县开放大学党建相结合的方法路径,加强办学共同体内的支部联学共建,实现思想理念上的同步,一体化带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工作进步,切实提高开放教育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校院联动方面,围绕机关、学院、离退休工作重点任务,推动分类党建思想全面深度践行,深化质量变革,突出成果收益。机关党建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术、帮扶二级学院”为工作定位,通过大数据把脉分析、集结业务服务优势、建立三级对接联动机制,服务学院人才引育与科研工作的提质增效。学院党建以深化校地协同发展为突破点,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谋划好和利用好校区的区位优势,将学院发展与区域建设相融合,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以项目化输出方式构建区域化、系统性党建矩阵,推动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实现校区、园区、社区(街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工会与离退休党建加强“组织主动关心+党员主动参与”双向互动,在助力思政教育、关爱帮扶、社团指导、青年成长等方面发挥“银发生辉”的优势,确保离退休党员“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
总之,从多个层面提升党建工作的联动性,以同频共振、协同共进为导向,呈现出“内部联通优化、外部联结互惠”的横纵多维“矩阵”,提升党建业务工作结合黏度,秉特色、创品牌、出成果。
3.加强成人学习者课程思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开放大学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实施远程在线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方式,立德树人面临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教育对象与学习场景。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有效应对多元文化渗透,既要守住理论价值观应有之“正”,又要凸显时代命题变化之“新”,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成人学习者课程思政,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
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学校以传承红色文化、再现历史场景的纪录片为载体,收集分散在江苏各地的红色“明珠”,嵌入红色文化资源“图谱”,制作红色纪录片《江苏红色文化经典》、电视系列片《信仰的力量》、电视专题片《红色秦淮》等,拍摄《一堂党课:品重柱石的共产党人——王荷波》革命题材话剧,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扩展了课程思政资源。在创新理论学习的途径和形式方面,成立青年党员党史学习小组,研发制作校本红色纪录片和宣传片,运用VR技术记录党史大事件,“情景剧演绎”进思政课堂,与市县开放大学和地方单位联学共建,提升吸引力和覆盖面。通过退休老党员与青年师生共话党史、成立党史研学小组、举办百场信仰公开课、开展“我把青春献给党”演讲大赛等活动推动党建带团建,并深入社区、企业、行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组织党史专家深入讲、校友前辈亲身讲、百姓名嘴身边讲、青春力量生动讲,形成以党员带动群众的辐射效应。
江苏开放大学还通过面向全省开放大学系统举办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新生线上同步观看,实现“云参与”。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选树一批“叫得响、学得来、推得开”的鲜活典型,用好“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成立省级开放大学、二级学院、市县开放大学校友联谊会,常新常青,创新、创造组织形式和工作形态特色,实体组织和网络群体互相结合,高频集聚形成线上和线下良性互动,校友资源“云集共享”反哺母校,携手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进一步发挥平台和纽带作用,共享校友经济、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创新利好、共享文化记忆,定期组织校友返校日活动,实现校友“精神有归宿,感情有寄托”,以“前浪”带动“后浪”,与在校师生一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相互勉励,为校友和母校的共同发展创设条件。
4.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机制,打造智慧党建管理模式
“互联网+党建”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使高校党建工作突破时空限制,内容形式更为丰富,方式方法更富个性,管理服务更加精准,形成一个更加高效、智慧、个性、立体的高校党建新形态。[12]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尤其应当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融合、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促进党建工作的各环节、各要素、各部门资源共享、协作高效。
(1)以精细化、数字化治理提升智能化水平。依托开放大学虚实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发建设党建大数据系统,把分散的党建工作“条数据”汇集形成“块数据”“数据河”。系统梳理支部建设、“三会一课”、谈心谈话、党费收缴管理、党员信息统计等业务流程,实现由“单边灌输”向“互联互通”转变。建设跨域多维大数据云平台,跨领域、跨部门从体制和技术上进行有效整合,破除党口、人事、学工、科研、财务间因缺少沟通协同生成区隔的“筒仓效应”,实现“数据云”信息融通共享,变“七网八网”为“一张网格”,实现多网合一。精炼价值信息,通过可视化图表展示党员管理、组织管理、学习教育情况等数据,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知识空白、理论盲区、能力短板,通过对师生党员学科专业、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等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运用,精准化制定个性化“理论学习菜单”,为党员及支部精准“画像”,让党建管理由“模糊”走向“精确”。
(2)以“开放”优势探索智慧党建实践新路径。借鉴社区教育多年来“开门办学”的先进经验,厚植省校党建与系统党建相结合的方法路径,开创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的“空中社区党校”,打造容纳量大、包容性强的系统党建文化教育平台,以点状模式逐步发展成辐射模式,让市县开放大学融入平台建设中来,形成协同集成效应。从党领导江苏各地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相关资源中提炼出红色精神的共性,通过5G、人工智能、VR等先进技术让江苏人民在“指尖”领略历史的温度、精神的力量。
总而言之,党的建设既是理论命题,亦是实践课题。创新开放大学党建工作,是开放大学建设求新、求进、求突破的必然选择和务实之举,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党建为“根”、筑牢发展之“魂”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在补短板和强弱项上下工夫,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开放大学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