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
(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37)
体教结合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明确提出,并大力应用于体育教育工作中[1]。历经数十年发展变化,虽在体育教育事业上获得大量经验,并获得大力发展。但在体育竞技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而,我国近年来提出了体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有效结合体育竞技和社会、教育工作,以此实现体育竞技和教育体制、社会发展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体教融合模式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需要社会、大众以及教育体制改革一同努力,以此切实加强我国体育事业质量,推动我国体育教育工作长效发展。
在体教结合模式应用期间,不难发现其中出现了很多不良情况,为切实满足现阶段教育的进步需要,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要将传统体教结合发展成适合新时期发展的体教融合模式。在概念方面,体教融合主要是指全面培育综合性体育人才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应对传统体教结合中的不足,让体教融合更加全面、高效地发展成当下体育教学环节的有机构成部分[2]。
在应对体教结合层面上,体教融合大致有三点实施策略。第一点,有机融合教育体系和体育系统,有效落实整体选材建设目标。第二点,借助教育部门的指引和规划功能,强化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分量,促进体育人才健康全面发展。第三点,院校要和体育机构合作打造运动员队伍,让体育教学慢慢进入整个管理机制中,使地方体育工作具备针对性和目的性。利用系统总结体教结合模式,可以发现传统混合模式始终是学校可以健全并秉承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校从体教结合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创新发展,也就是将混合模式为基础实施发展,从而将强化运动员职业素养作为出发点[3],最终实现体教融合快速发展目标,让教育资源可以充分与体育资源相融合。另外,因为体教结合模式历经多年实践研究,具备了强有力的功能性与实效性,可以帮助教育机构和体育机构开展紧密合作,可以为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开辟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让体教结合可以尽快向体教融合转变。但在此环节中,始终存在许多要应对的问题。
教育的发展决定了体育事业和文化事业会出现不一样的侧重,这也与正常发展规律相符合。当下我国体育教育重点在于进一步发展校园体育事业,在学校运动员队伍建设期间需要实现科学选拔、合理训练和素质教育。但因为起点不高的原因,高校可以参加并获得名次的比赛仅在小范围内,没有上升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上的运动赛事,并且还忽视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工作。在马上要落实的体育教育改革工作中,是否有效推动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是影响体育改革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体制难题是阻碍体教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落实的教育制度向前发展进程中,继续对体制方面实施处理。在外部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后,没有对学生体制问题进行相应的变化发展。我国运动员在退役后,进入市场再就业的人数达到平均每年13000 人之多,在有重大赛事的年份,会有一半左右的运动员要面临退役局面,有八成以上的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4]。事实上,我国目前推行的体制不能做到为每位退役运动员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但是拥有大量优质资源的高校就能够切实利用已有资源和渠道提供有力保障。不光是体制方面的问题,拥有健全的管理体系也可以稳定维护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发展过渡。在现阶段院校中,运动员招生以一级运动员为主要招生目标。并且持续加强调整力度,但是体育系统对运动员的等级审批具有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就读高校限制较低、业余运动员高校就读限制较高方面。各大院校虽然制定了相对健全的文化教育纲要,但是对于运动员的专业选择,实施了限制,并且一些院校规定运动员如果获得了优异成绩,可以对文化成绩进行适当放宽,虽然这样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运动员正常毕业,但是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无法得到保障。
因为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拥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因此科学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取疲劳式训练方法,致使很多运动员极易受伤,并且教练人员还存在训练时长与训练效果成正比的错误思想,因此导致运动员将大多数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而非文化课学习上,这也使得运动员在退役后不能获得高层次再就业机会[5]。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运动员文化素养普遍偏低,高校长时间奉行的都是训练时长超过文化课时长的模式,减轻了对运动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甚至在运动赛事成绩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文化课考试成绩进而顺利毕业。上述问题皆会给体教融合的落实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高校在实施体育教学环节中,对于运动员文化素质方面不太重视,对于将竞技赛事提升至全国、世界赛事比较困难,致使体育教育效果甚微,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育的本质需求。对此,高校要将实现体教融合作为最终目标,借助于体育机构和教育部门间的密切合作,打造一支和体育部门一同拥有、共同管理的运动员团队,让竞赛层次自然过渡到国家层面上。在此环节中,体育部门要结合体育事业的发展实际和训练情况,挑选或者组织相关队伍参加全国性质或世界性质的运动比赛,也可以提升院校之间的运动赛事交流。
另外,学校需要调整自身对文化教育的错误思想,着重关注运动员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理想追求,根据现阶段教育资源,为运动员提供有效、科学的学习资源。体育部门要打造一支专业、统一的教练队伍,借助选拔、考核以及培训等手段,加强教练人员能力,让教练符合各种院校培育人才、教育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校要打造适合的训练场地,建设国家少儿、青少年队和青年队训练基地,有效融合人才培养与训练。但是在这一环节中,高校和体育部门要切实联系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办队项目等,主要有人员编制、招生、就业安排、联办模式、分工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方面[6]。
在进行体育教育和训练期间,教练人员或是院校一般主抓训练,少部分时间进行文化教育。但是结合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接近七成的高校只追求学生运动成绩,关注体育训练成果,由此导致学生学习与训练二者不能同时发展的难题。为此,高校要主动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机制,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强化体育融合模式的有效性,教育机构和体育部门要结合体育工作发展方向、情况和形式,从管理、营销和推广等方面入手,为运动员提供扎实的文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在运动训练期间,获得针对性、实效性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能力[7]。另外,受到混合模式推动,高校要有机融合体育系统的技术指挥、竞赛、场地、训练和教育体系的科研研究、生源以及文化教育等优势,发掘并找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文化教育机制和运动训练机制,抛弃过去疲劳式训练方式,让体育事业和文化教育可以获得均衡发展。
体教融合是一项耗时长且复杂化的教育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改革成本支撑,这也是新时期体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短期来看,体教融合模式会给体育事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运动员可能会出现成绩下滑现象,因此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体育部门,均要做好准备,不要畏手畏脚,要避免体教融合模式落实工作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受到影响。政府要注意转变老旧的发展模式,创造新的发展模式,体现出有效性和时效性,但是政府无法持续促进新发展模式的发展,这也是外生式发展的局限性。通过内生式发展,可以切实解决体教融合运行受阻、发展动力微弱等不良问题[8]。要想从无效机制顺利进步到长效性新机制,必须要优化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清晰二者管理权限,分清楚双方责任界定,双方要树立大局观念,紧密合作,强化体教融合运行效率,获得持续性改革,真正落实制度改革,双方一同实现工作制度改革。
若是一直坚持以金牌论高低的考核机制和思想观念,使得管理人员只围绕成绩进行改革,很多不足将依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创建体教融合考核机制,确保改革合理监管,是避免发生政策失效、执行不到位的重要举措[9]。针对有关部门,要结合体教融合实际成效来实施综合判断,不可以只考虑金牌数。打造专门监管机构,对各地区体教融合落实工作定时进行监督评价,并将监督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对落实情况较好的部门要加以表扬,并且对态度消极的部门要进行问责处理,严重者可给予降低财力投入、缩减评优名额等惩处。政府要谨防监督垄断现象,要倡导社会大众加入到监督环节中,让家长转变对体教融合的想法,利用监督环节可以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促进家长群体支持体教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事业高效顺利改革。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事业已由“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方向发展,重点在于有效融合思想教育、社会发展以及体育竞技实践等环节。并且,要与大学教育相结合,调整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持续强化运动员文化素质,丰富运动员生活,以此切实增强我国体育教育质量,培育综合发展的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