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前级趣味武术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2022-11-23 03:21杨贺迪罗利张航旗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步法武术趣味

杨贺迪 罗利 张航旗

(1.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2.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教学内容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其中健康占首要地位,强调了幼儿健康的重要性。但随着人类社会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久坐、久卧、不动的现象逐渐增多,这种社会进步的副产品在幼儿群体中也同样突显。2014 年国民体质监测显示,幼儿体质优秀率,小班仅为18%,大班低至3%,体检合格率下降,超重、肥胖发生率以及近视率高居不下等都提示着幼儿体质健康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1]。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发展幼儿身体素质,培养幼儿勇敢、自信的心理品质,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学龄前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智能、动作、语言、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科学实践证明在运动和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处理问题等[2]。身体机能方面,学龄前阶段,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因此不宜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儿童的肌肉弹性较好,但对某一刺激产生的收缩能力较差,不能很协调地完成某一动作,肌肉耐力较差,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此阶段是柔韧性练习的最佳时期。

心理发展方面,3~6岁幼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幼儿运动过程中表现为活泼好动、兴奋占优势、注意力难以集中、以无意注意为主等特点[2]。此时期儿童很喜欢问问题,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此阶段如果发展良好,将能很好地培养他们不怕挫折的进取心和创造力。通过玩耍和运动,孩子能提高识别物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还能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等。

2 段前趣味武术对幼儿身体健康的作用

武术段位制是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水平的等级制度,2007 年在原有的三级九段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段前级”——趣味武术,作为进入武术段位的准备级[3]。段前级共有段前一、段前二、段前三这3 个级别,除了最有代表性的武术基础技术以外,还增加了转头注视的动作,以表现武术的“精气神”。

2.1 手型与手法

手是人触觉的主要器官,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我国自古就有“心主神明”“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这类俗语和成语,更形象地说明了手与大脑的密切关系。脑科学家认为,合理锻炼手指运动,可以充分调动大脑左右脑的协调工作,开发弱势脑,改善左右脑半球的交流,提高大脑注意力,激发大脑活力和潜能。

武术段前技术中主要选用了拳、掌、勾3种基本手型,再串连冲拳、砸拳、抱拳、推掌、劈掌、按掌、捋手、勾手等手法变化,锻炼上肢力量和协调性。手型动作中五指卷曲握紧成拳,五指并拢伸直为掌,五指尖捏拢屈腕成勾,3种手型变化不断,五指也就不断地卷曲伸展,进而配合上肢的屈伸性动作,动作协调后,再配合发力,就能增强幼儿的五指动作的精细程度以及手指与上肢的肌肉力量[4]。

2.2 步型与步法

幼儿阶段不适宜进行负重的力量练习,可以考虑通过自重练习来增强力量。人体的腿部肌肉占比高达76%,而且下肢肌肉力量是走、跑、跳等各种活动的动力,人都是在站立状态下发力,而腿部距离人体支撑点——双脚最近,因此发力效率是最高的,通常是作为发力的起点。武术上讲,力起于脚,发于腿,就是这个道理。武术锻炼自古就利用步型、步法来发展腿部力量,拳谚有云“练拳不练腿,必是冒失鬼”。

武术段前内容选用了弓步、马步、歇步等常用步型,以及上步、退步、插步、旋转等步法练习贯穿在步型当中,通过一招一式的练习,既掌握了武术的基本腿法动作,又增强了腿法的多变性、趣味性,在灵活多变的腿法练习中发展下肢力量及身体稳定性、平衡性[5]。武术步法要求稳固,站定时要做到不掀脚、不拔跟、不动摇,不受上肢和躯干活动的影响,还要给上肢和躯干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定条件和基础保障。此外,步法还要轻快活便,“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只有做到了步法稳固、轻快,才能达到下盘稳固,动而不乱,以步快催动拳速,步到拳到,上下协调一致。

2.3 精气神的锻炼

根据2018 年卫健委数据统计,我国近视人口达6亿,6 岁儿童近视率为13.5%,小学生平均近视率为36%,六年级近视率为60%[6]。后天近视基本都是不健康的用眼环境和用眼模式造成的,如室内用眼、小范围用眼、屏幕用眼、高强度用眼等长期近距离僵化的用眼模式。

武术运动中的眼法能很好地锻炼眼部肌肉,使练习者“目光如炬”“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的神采就能反映出内在的精气神,初段位趣味武术内容中就增加了关于眼法的锻炼方法。练拳要求“眼似电”,目光要明快、锐利,并且眼法的运用还要配合动作,要求做到眼随手动和目随势注。这样在动作练习中,眼睛就表现出既有灵活地左顾右盼、上瞻下顾,也要有拳势静止时的蕴含动作意向的注视,这种注视包含着伺机待动的意向,向人们传达出一种虽静犹动之感。

3 段前趣味武术锻炼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耿海潮等人[7]的研究指出,高情商的幼儿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强烈的好奇心、自制力、融洽的人际关系。高意商的幼儿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常常会表现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而刘艳[8]在研究中发现,3~6岁幼儿群体中相当普遍存在焦躁、固执、胆怯、过分依赖、独立性差、爱发脾气、易哭泣、缺乏自控能力等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幼儿阶段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武术蕴含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这一文化内核,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武术精神[9]。对于习练者来说,理解和掌握武术技法,提高武术技能,都需要一种不畏艰难、积极有为的精神。武术基本功和武技的学习依靠日积月累,靠的是长时间的耗与磨,拳谚有云“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习武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这促使一个人更加刚强,更加自信,对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处世态度都有积极影响。在长期的“细嚼慢咽”和反复的“品尝体味”过程中,也体现出习武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节,拥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当前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娇惯的现象逐渐增多,大多孩子不能受挫折、不爱吃苦。幼儿在学习趣味武术的过程中,很多优良的品质可以慢慢形成,如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服输的精神等。随着武术锻炼的深入,幼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够逐渐形成[10]。幼儿时期活泼好动,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注意力易转移、难以集中,以无意注意为主。此阶段的儿童喜欢模仿,在趣味武术学习与练习中,只有注意力更集中,才能又快又好地学会动作,这样也就间接地训练了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从小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其他长辈,往往存在家庭过分宠溺的情况,娇气、任性、不适应群体生活、与同龄孩子的情感交流易产生分歧。在趣味武术的交互练习中,幼儿需要互相沟通与交流,增强相互间你来我往的默契配合,这样表达、沟通、交流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并且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展示”,可以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武术运动本身是具有一定竞技和表演的项目,在日常练习中存在着比较和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以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好学风气,从而使幼儿有更强的进取心。

最后,通过贯穿始终的武礼、武德教育,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朝积极的一面发展。武术追求个人技艺的纯熟、神韵和意境,主张“轻力”“尚巧”、以巧智取、顺势借力的技击原则,反映了中国人礼让为先、有理有节、刚强而不狂野、功力扎实求内在的竞争特点。幼儿阶段进行武术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树立民族自信,传承民族传统,让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下“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的民族自豪感。

4 结语

武术运动是一种身体文化,段前趣味武术通过武术基本手型、步型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形态,使幼儿形成正确的体态。通过武术基本手法、步法和趣味武术操,增强了幼儿的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韧带的柔韧性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武术也是一种技击术,必然崇尚勇武,追求制胜,无论是对习练武术的人,还是对观赏武术演练的人,都倾注了一种勇武顽强、一往无前的强者争胜的精神,通过武术的学习可以使幼儿的意志品质得到提高,纠正娇气、任性等不良行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步法武术趣味
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步法教学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羽毛球上网步法及后退步法简析
午睡的趣味
步法训练在乒乓球运动队中的应用分析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