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稳 李晓华
(1.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00;2.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并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赓续传承也关系着民族文化基因承继。那么是什么动力推动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呢?韦伯认为:每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背后一定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2]。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则与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映射的中国传统社会背景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特征与传承方式[3],这也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并展开了大量探讨。如李鹏(2004)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思想深刻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4];李志清(2004)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原始信仰崇拜向娱乐性、竞技性进行转变的产物,也是由“娱神”“娱己”到 “娱人”的转变过程[5]。而王岗(2006)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动力在于“文化模仿”[6]。王智慧(2012)[7]、刘柏青(2017)[8]进一步提出,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力量。可以说,相关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何种具体力量推动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存续与发展,相关研究涉及较少。为此,本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学说出发,探讨为什么“道家学说”能够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赓续传承的“精神动力”这一机制,并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阐释,为进一步充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1.1 道家的思想哲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精神之基
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而成,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特性的身体活动,它以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其身体活动方式始终体现“重视伦理”“以心为本”“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9]。《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而道家的思想哲学则是在《易经》基础上形成与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哲学博大精深,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思想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政治等各领域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0]。当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领域的影响亦如此。道家思想哲学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对传统体育中的养生、武术等做出过积极贡献,可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发展过程深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首先,以武术、气功、养生导引等为代表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形式大多是在汲取道家思想体系基础上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如:清静无为、抱朴守真、逍遥神游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则是中华武术与养生文化的主要精神基础。其次,道家的思想哲学智慧无不浸润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思想与理论体系,如:“阴阳统一”的辨证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追求和谐”的价值观、“气一元论”的生命观、“性命双修”的共练观、“重人贵生的”养生观、“含蓄内敛”的审美观等。再次,道家的思想哲学多从现实社会出发,其思想注重自由精神宣泄以及个性张扬,即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于我为一”的“道”的境界。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就是这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身体活动艺术性追求境界的直接体现,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一直追求的要将心灵融入到有限身体活动艺术表现对象之中,以使“心灵空间”同无限的“宇宙空间”“自然空间”相统一,才能使有限的身体活动画面向无限的有机时空转换,也就是将“道”的无限空间通过有限的身体活动艺术对象表现出来。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思想体系、价值追求等往往把道家的思想哲学作为最高概念系统,表征为一种“灵境追求”之境界。
1.1.2 道家的身体哲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形态之本
《易经》强调要从身体出发解释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体验与思考生命、生存的一种身体哲学思维[11]。而我们知道,道家习惯于将身体映像于自然之中,并映像出纯粹理性的逻辑理路与价值向度,这使得道家的身体哲学具有浓厚的隐喻情结。同时,道家还习惯于将“具体化”的“身体”推衍到“抽象化”的“哲学”维度,期冀身体能够感觉一种人本体之外的“道”(具有不可言说性),最终达到身体的一种“无限”之“存在”,因此道家身体哲学又凸显浓郁的感性色彩以及浪漫主义倾向[12]。正是道家的这种“身体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从中汲取精华,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活动形态与范式,这种身体活动形态与范式将“具体化”的“身体”推衍到对自然世界的认知领域,试图以“经验理性”的身体来理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此弥合人与天、地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最终达到“身体”对天、地及自然的深刻体认与把握。如:武术中各类象形拳的化身(蛇、猴、虎、鹤、螳螂等)及舞龙舞狮运动,则极具凸显道家将“具体化”的“身体”推衍到“抽象化”的“哲学”维度,并以身体模仿的“具象化”予以表达,通过意会各种动物的神韵而得到身体及意念的内在转化,来超越现实去领悟天地之大美,达到“物我合一”的“道”[13]。道家身体哲学思想还影响了中国武术的技法,如太极拳的技法特点就是通过“致虚守静”的身体修行及“柔和舒缓”的身体运动形式来感悟太极阴阳的“互根互化”与天地万物的生成之道,由此太极拳也就形成了“弱”技击“强”养生的发展与传播趋向,这一身体运动形态及发展方向正契合了道家身体哲学思想[14]。由上观之,通过道家身体哲学的映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完成了道家身体哲学形态与范式的系统建构。
1.2.1 文化规训的身体记忆
道家思想中“以道观之”的文化规训,因其“道法自然”“道常无为”等独特伦理诉求,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如胡适所讲:“老子的功劳莫过于提出了超出天地万物之外的‘道’,‘道’无声、无形却能周行天 地万物之中”[15]。这也就产生了道家“和谐共生”思想内涵与“柔弱胜刚强”的价值观念。因此,道家思想的文化规训对身体记忆的表达,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从“守弱不争”的文化规训体认“以柔克刚”的身体记忆。道家思想的“和善”具有“不争”与“守弱”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事的基本特征与心态表达,表征着中国人的一种身份符号与价值认同。而太极拳、八卦掌、六合拳等身体活动中所表达的“外示安逸,内含鼓荡”讲的就是“守弱”。其次,从“以静养德”的文化规训体认“以静修身”的身体记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八段锦、导引术、养生术,以及各类武术的功夫修炼都要求“守静笃”,“守静”就是指要静心、要沉着、要敛气聚神,而“松、静、沉、灵、稳、虚”等具体习练要求可以使人们在潜心的修行之中保持冷静,以养成“不骄不躁”心态及“不急不怒”的处事态度,这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以静养德”的文化规训来体认“以静修身”的身体记忆。最后,以“无为而为”的文化规训体认“技道合一”的身体记忆。道家思想主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认为 “无为”才能“无不为”,才能超然物外而返璞归真。正如《庄子·外篇·天地》所讲:“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也就是说,“技”的一切修炼都应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技”的习练需要有对“道”的把握,这样才能达到“技”的娴熟与通达,并最终在“技”中显现“道”的自然无为,而不是“刻意而为”。因此,“技道合一”的身体记忆便成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规训的最高层次。
1.2.2 身体规训的价值认同
道家思想认为“身体”是生命的载体与形态,“身体”虽是物质的,但也要与所处的社会相联。正如老子所讲:“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所要表达的是,只有爱己胜过爱天下者才能将天下托付给他。顺应天道、顺其自然就是爱己,才能推广自然无为之道以治天下。这就是道家思想中所主张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才能爱护世界和万物。因此,道家思想里的“身”,不是简单的指向“肉身”的身、形、七窍四肢等身体外观的表述,而是“身心一体”的生命体,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范畴。与同时代的古希腊、古印度不同,道家思想并不以身体为审美对象,更不单独追求身体的“形相”与“身体崇拜”。这符合老子所主张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基本思想,其身体的追求在于使心灵保持一种虚静、至极、笃定的状态,用“自然”的状态去观察事物运行的本质规律,要求顺应“天道”,放弃一切“妄为”,即“天道无为”。因此,在这种思想理念下的身体规训,形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自然而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特点与思维方式,这也就产生了“重过程、轻竞技”的身体活动价值追求。这一点在我国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苗族的“武术”与“走独木桥”、黎族的“跳竹竿”、汉族的“抖空竹”与“舞龙舞狮”等运动就融合了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宗教信仰,身体活动方式都很少有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文化元素,其追求的都是“形神兼备”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再比如,武术中许多技击原理和修炼方法来源于“天人合一”,其中五禽戏、螳螂拳、形意拳等就属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运动形式,而太极拳、八卦掌则是在更抽象层次里的合自然生命之道的运动形式,体现动静结合、神形兼顾、刚柔相济的身体表征,最终都追求达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价值认同。
精神约束力是精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以及约束社会实践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具有道德伦理规范属性,它是精神动力的重要社会形态[16]。我们知道,道家思想中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和人类观念形成的总法,而万物都是基于“道”的规律而变化的,即都按“天性”自然而然的变化,这即是魏晋学者王弼所言“道法自然就是‘在圆法圆,在方法方’”。这也是道家伦理思想的根本要义,其伦理思想与宗法制度以尊“道”重“德”为要义,涵盖着天道、地道、人道,将其作为“道德”的最高范畴、内在价值和根本要求。因此,这种符合“道”的伦理思想其精神约束力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适用过程中,更加合“情”合“理”。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所涵盖的养生、格斗、表演、游戏等不同类别的项目,而无论何种项目要想实现“技道合一”的境界都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心、力的刻苦修炼的过程,这即是技艺修炼之“道”。因此,我国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赓续传承都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谚语,而各类武术项目中更是有“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年刀月棍一辈子枪”的说法,这些谚语充分反映了技艺修炼之“道”。还有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还特别强调自我修炼的“天人合一、练养结合”,这实质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从“道”中意识到人的身体、精神、健康、寿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因此,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的虚无主义静养、修身、养生观,并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思想确定为道家身体修炼的伦理标准,随之产生道家独特的敬天、敬地、敬人的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17]。其中,武术、导引、气功、吐纳等身体修炼都充分体现了道家对天、地、人的礼仪修炼形式。据上而观,这反映了道家伦理思想通过从“精神”层面的训练对“身体”或“心灵”的一种“行为规范”,表达出对“肉体欲望”的克制的伦理要求,从而获取“道”,即一种高贵的“灵魂”与“梦想”。
文化的复制与重组过程并不是等量信息的复制与组合,而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又附加了新的文化元素。道家核心思想的“阴阳图”高深莫测,阴阳二元平衡思维有着丰富的哲学底蕴,具有典型的“整体论”特征及“提纲挈领”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系统论和辩证法思想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力”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思维“创造力”元素在附加了新的文化元素便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复制与文化重组方面的精神动力,对于解决各种思想及身体认知困境等方面给予了精神养分,从而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脱离了单纯的身体活动成为中华民族独具文化特色的象征符号及基因符码。正如《道德经》中所提出的“为道日损”,即只有逐渐淡忘已有经验和已有理论,才有可能另辟蹊径。而对“为道日损”的文化复制,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诸项目原本只是一种自我反复的身体演练,但通过道家自我“超验心”的不断彰显及“经验心”的磨灭与超越,其技术运行的规矩和节奏也随之发生变化,即“为道日损”的蜕化,即实现道家所要求的“集中思考”和“放松畅想”的精神“创造力”,最终追求通过身体运行达到真正“育”与“化”的目的,进而使得身心一统,技艺与精神协调并进。这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诸多养生、气功类项目及各地域、各门派的武术中均有体现,也就形成了我国多种多样、门类繁多的以个人修炼为目的及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另外,各类武术技法体系都特别强调的“相生相克”,也是对道家思想一种典型的文化复制与文化重组。在“相生相克”这个虚拟架构中,传统武术家们依据“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构建了太极拳与太极图的关系、八卦掌与八卦图和卦象模型的关系、形意拳与五行学说的模型关系。武术家们还根据“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关系,并运用中医脏象机理,推断出身体五脏都具有五行之气象,以此构建武术功法、养生的气血运行与经络模型关系。当然,太极拳、八卦掌、五行拳等武术门派的单练或对练也都是按照太极、八卦的“相生相克”思维与理论进行编排与演练的。而道家思想中“反者道之动”的逆向思维所表达的如“要伸先屈”“要力先松”“以柔弱胜刚强”的技法哲理则直接影响了武术技术的思维与程势,凸显一种武术对道家思想的文化复制与重组。其实,文化重组代表了探索和优化的有效均衡,它应该能够随着各种环境的变化而权变调节,就像道家“二生三”的思想中“阴阳两气”能生成滋养万物,就是一种“二元”文化重组行为及具有无限包容性的思维路径,这种思维路径也就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丰富且博大精神。据上而观,道家思想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赓续传承所表达出的一种精神“创造力”,正如王智慧教授所认为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变迁过程中能够得以保存,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横向的重组及纵向的复制过程[18]。
精神凝聚力是把分散的、不同的甚至互相排斥的精神力量通过凝结聚合而形成的集中的、共同的、统一的精神力量,它是凝聚各种不同的目的、意志与情感所产生的精神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精神凝聚力是精神动力的重要表现形态[19]。而道家“隽永多义”“神奇玄妙”的思辨内涵与哲学魅力,兼收并蓄、柔弱不争、顺应自然等豁达开放品格与行为要求,都已深深内化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范式之中,在历史上发挥着指导人生、净化风俗、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是中华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理性反映,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提供指导原则。这正是鲁迅先生1918年在《致许寿裳》所强调的道家对中华民族性格与民族意识影响是决定性的[20]。我们知道,民族性格塑造和民族意识形成需要通过文化规训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社会中最为显性、最直接的文化形式,自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规训载体将道家这种思想文化引向现实、具体与深化。在这种需求推动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武术”就是中华民族公众认可最高、共同参与最多的社会性身体活动方式,而武术作为延续千年的主流文化圈的民族体育项目,对塑造民族性格与民族意识,延续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21]。如:中国武术在道家思想与文化的影响下,走向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修身齐家、以生命为核心的过程论哲学,并让数千年来一直作为主流身体活动文化的武术蕴含、承载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并通过武术修炼展现意欲持中、调和、自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意识。即王岗教授所认为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的观点,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种直接体现[22]。还有武术中讲求“贵柔守雌”,以不露声色,不动则己,一动则如雷霆万钧,一发而不可收,历经各代宗师的砒砺揣摩、千锤百炼,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性格的武术技击,这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因此,民族性格与精神意识需要通过具有民族特征的身体文化载体来规训、积累和塑造,自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就是民族性格意识塑造和培养的重要路径。而道家思想促使我国民众千百年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活动来加深人们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意识,以此将我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其本质上表征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赓续传承所需要一种“和”的精神“凝聚力”,而这种精神“凝聚力”又反作用于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意识,使得自古以来我国虽是多民族国家,但都能够具备“和而不同”与捍卫民族团结的“气度”,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赓续传承数千年来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软实力可谓迫在眉睫,而挖掘、整理、阐释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对做好历史研究工作提出了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及历史研究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的新要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正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在所依托的民俗、文化语境和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文化符号及民族象征,而这些文化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赓续传承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动力,由此迫切需要相关学者对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阐释。而道家学说作为我国的文化经典代表之一,其深层的文化内核又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民族价值认同、精神的凝聚和文化纵向复制的重要过程。因此,从道教学说挖掘、整理、阐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赓续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