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研究

2022-11-22 09:13林竹韵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2年7期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

林竹韵

摘 要|本研究探讨 3 ~ 6 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选取 22 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对 10 名教职工的访谈和行为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最多,大班幼儿最少;在同一区域活动中男生的自语频率略高于女生,但差别不大;幼儿的自语行为极大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自语频率会 因为环境要素的变化和同伴的存在,相应地产生波动变化。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对幼儿的自语行为认可度 增强,教龄稍短的青年教师偏向于理性看待自语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自语行为;区域活动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问题提出

研究缘起

幼兒语言是外界了解幼儿的有效途径,而自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普遍存在于 3 ~ 6 岁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小男孩拿着机器人自娱自乐,小男孩不仅在身体动作 上进行模仿,而且还在声音上发出与机器人类似的声音;有的小女孩一边捏橡皮泥一边说“我做得真 漂亮”。大多数成人往往只是在感受到了幼儿开心的情绪后,就放任他们不管,还有一部分成人认为 自言自语是幼儿智力低下的表现,遭到成人的制止。现有研究显示,对于幼儿自语行为的观念存在主 观性、片面性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存在幼儿自语常常被禁止的现象,在家庭中,存在幼儿自语不被 家长理解的现象等。

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现有的研究更多是专注于某一个年龄阶段或者某一区域活动,例如张永娇、丁书嫚等学者探讨中班幼儿的自语;宋雪、樊程、邵秋硕等学者探讨小班幼儿的自语;温丽在绘本阅读中探讨幼儿自语;宋雪、王任梅等学者在美术活动中探讨幼儿自语。这激发了笔者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年龄差异和幼儿在不同区域活动中自语类型差异的研究兴趣,希望通过对 3 ~ 6 岁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研究,丰富国内相关研究。

维果斯基在关于自语的研究中发现,自语可以帮助幼儿调整自己在不同认知活动中的行为,以研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为切入点,并探究其差异与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幼儿自语行为对其身心发展的意义,为现有的关于幼儿自语行为的观念开拓新的思路。研究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现有文献中,对区域活动进行板块性研究的较少,没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研究,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因此本研究欲为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设置、活动组织、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建议,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育儿方式提供借鉴依据。

概念界定

自语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是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表现,儿童之所以自说自话,是因为他们认为对方明白自己在说什么。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成就。他从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他人言语指导儿童行为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儿童通过外部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阶段,即这里所说的自言自语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内部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阶段。

本研究中的自语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因某些内在或外在因素而造成的自我嘀咕现象,其表现形式是一种外部语言,但却包含了内部思维的运转,反映了幼儿的所感所想。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一个空间规划的概念,即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活动材料的不同,将幼儿活动的区域做出划分,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探索学习、合作游戏。

本研究将区域活动界定为: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兼顾幼儿园的教学目标,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以便幼儿自由选择,具体包括建构区、益智区、美工区、角色区。

2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通过浏览幼儿自语的众多案例与分析,下载了五十余篇相关幼儿自语(自言自语)的期刊图书,并精读了其中的二十余篇文章,综合各位学者对于幼儿自语的研究分析,现将国内外对幼儿自语行为的研究概括为如下几点。

国外关于自语的研究较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自言自语与任务性质的关系;(2)儿童自言自语与年龄、智力的关系;(3)儿童自言自语与儿童任务动机的关系;(4)儿童自言自语与儿童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5)儿童自言自语与父母观念、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2.2 国内研究

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比较集中在自语类型及自语的影响因素方面,经过文献检索与整理,概括如下。

(1)自语的类型

关于自语类型,各位学者通过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幼儿自语行为的划分。学者李佳礼

(2009)将幼儿自语从内容角度划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想象游戏的言语、模仿的言语、自我指导的言语、语言游戏的言语、情感表达的言语和其他言语;学者赵旭曼(2011)从形式出发,将幼儿自语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想象型自言自语、任务伴随性自言自语、元认知型自言自语和未发出声的自言自语;研究者韩波(2008)则以自语语句为切入点,将儿童自语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陈述形式、感叹形式、疑问形式和祈使形式。

(2)自语的影响因素

经过查阅和梳理文献,研究者发现国内研究者认为影响自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性格、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如学者李佳礼(2009)指出 2 ~ 3 岁的幼儿在使用自语的类型上会因为幼儿性格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而学者韩波(2008)则认为当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越高时,其使用自语的频率将会越高。

(3)自语的特定活动区域

研究者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区域活动中的某一特定活动。学者王莹珠(2021)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幼儿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整片區域“嘈杂不堪”,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者又认为这一现象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更为教师了解和认识幼儿提供了新的契机,例如,学者赵婷和王娟通过研究发现,假装游戏对幼儿的自言自语的掌握动机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于“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语行为”存在某些截然相反的看法,这使得研究者对进一步探索幼儿自语行为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3 3 ~ 6 岁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研究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研究目标

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和关注幼儿在不同区域的自语内容和频率,以便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此调整教学计划和区域活动类型,为教师引导幼儿自语,丰富区域活动方式和材料提供建议,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研究内容

(1)自语行为的年龄段差异;

(2)自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3)自语行为在区域活动中的类型差异;

(4)幼儿自语的原因及指导建议。

研究方法

对湖州市吴兴区 2 所公办幼儿园(第一幼儿园、蓝天幼儿园)中的小、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观察,其中 3 个小班,1 个中班,1 个大班,所观察到的被试数量为小班 56 人,中班 30 人,大班 27 人。同时访谈到 8 位教师和 2 位保育老师:4 位小班教师,2 名中班教师,1 名中班保育员,2 名大班教师,1 名大班保育员,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 1。

研究工具

观察法

本研究选取湖州市第一幼儿园和蓝天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入 3 个小班、1 个中班和 1 个大班进行实地观察。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的方式进行事件取样观察,观察者根据观察记录表对班级幼儿自语事件进行记录,预计在每个班进行 10 天的完整观察记录,选取幼儿自语的事件作为观察样本。在非参与观察过程中,为了避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受到手机拍摄的干扰,研究者采用笔录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经过对自语内容的归纳分析,根据幼儿的自语内容对其进行类型分类。以下是四类自语的类型及内容: 想象类自语是指幼儿的自语内容是自己的想象和加工;模仿类自语是指幼儿的自语内容是模仿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情感表达类自语是指幼儿的自语内容是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自我指导类自语是指幼儿的自语内容是对自己所处情形提出方法、目的等自我指导。

访谈法

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对湖州市第一幼儿园和蓝天幼儿园的教职工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语的频率和内容,以及教师是如何看待并对待幼儿自语。对访谈 6、7 两题的回答内容进行了统一编码,编码方式为:小班为 X,中班为 Z,大班为D;教师的编号为J,保育员为B; 共编码为 69 句话。对编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研究过程

研究者通过翻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确定了研究题目,在确定研究题目后根据以往见习的经验和相关论文制定了观察记录表与访谈提纲。之后研究者利用见习到幼儿园进行资料的搜集,在搜集过程中通过笔录真实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语的状况,并邀请班级幼儿教师进行访谈。在资料搜集完成后制定本研究的框架,将其归纳为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语行为的年龄差异、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幼儿自语行为在区域活动中的类型差异、幼儿自语的原因。最后,根据整理分析完成对论文的撰写。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语行为的年龄差异

由表2 可得,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现象 13 例,发生率为 23.2%,自语行为最频繁;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现象 6 例,发生率为 20.0%,自语行为较小班少;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现象 3 例,发生率为 11.2%,自语行为最少。所以,3 ~ 6 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语行为出现的频率与幼儿的年龄相关,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小班最多,大班最少。

美工区中,中班幼儿自语行为的发生率最高,小班和大班的幼儿并无明显差异。建构区中,中班幼儿自语行为发生率最高,小班和大班的幼儿无自语行为。角色扮演区中,小班幼儿自语行为的发生率高于中班和大班。阅读区中,小班幼儿自语行为的发生率最低,中班和大班较小班高,但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无明显差异。益智区中,小班幼儿自语行为的发生率约为 14.3%,远高于中班,约为中班的两倍、大班的四倍。生物角中,三个年级的幼儿均未发生自语行为。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在益智区的发生率最高,并且远高于其他区域。其次是美工区和角色扮演区。小班幼儿在建构区和生物角中未发生自语行为。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多发生于美工区和益智区,其次是建构区和阅读区,但总体而言,以上四个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发生率差异不大。大班幼儿的自语行为多发生于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发生率几乎相等。大班幼儿在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生物角未发生自语行为。

由表3 可得,访谈中负责小班、中班的教职工认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语行为频率倾向于频繁的, 大班范围的教职工认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语行为倾向于不频繁的。

提及幼儿自语行为的频率较上一年的变化时,中班的教职工中有 2 名认为频率增加;1 名认为频率减少,原因是中班幼儿更多的是与同伴交流。大班的教职工全部认为班里的幼儿相比于前一学年,区域活动中自语行为的频率减少。3 ~ 6 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小班幼儿与大班幼儿区别明显,而中班幼儿的自语频率存在争议,受幼儿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大。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由表4 可得,在区域活动中产生自语行为的幼儿有 19 人,其中男生为 16 人(84.2%),女生为 3人(15.8%)。男生在区域活动中出现自语行为的人数显著比女生多,而且男生自語行为中出现的自语语句也比女生多。

由表5 可得,男生在益智区与美工区、阅读区产生自语行为的次数较多。而女生在益智区与美工区产生的自语行为次数较多。男生与女生在生物角都未发生自语行为。在美工区、建构区、角色扮演区、阅读区、益智区中,男生自语行为产生次数比女生多。通过观察法得到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语行为,男生总体比女生多。

由表6 可得,75.0% 的小班的被访谈者认为,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中,男女自语频率性别差异不大; 66.6% 的中班的被访谈者认为,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中,男女自语频率性别差异不大;66.6% 的大班的被访谈者认为,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中,男女自语频率性别差异不大。区域活动中男生的自语行为略多于女生, 但从总体来说,幼儿自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并不大。

幼儿自语行为在区域活动中的类型差异

不同区域中幼儿自语行为的差异

由表7 可得,在观察到的 22 例自语行为中,在美工区发生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5 次,发生率为 4.4%; 在建构区中发生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1 次,发生率为 0.9%;在角色扮演区(娃娃家)中发生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2 次,发生率为 1.8%;在阅读区中发生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3 次,发生率为 2.7%;在益智区中发生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11 次,发生率为 9.7%;在生物角中暂未观察到任何幼儿的相关自语行为,故本次观察中幼儿在生物角中的自语行为发生率为 0。3 ~ 6 岁幼儿在益智区中的自语行为出现频率最高,高达9.7%;在生物角中的自语行为出现频率最少,且暂未发现相关案例。

同一区域中幼儿自语内容(类型)的差异

由表8 可得,在美工区中,模仿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 1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20%;情感表达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 3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60%;自我指导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1 次, 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20%。想象类型的相关自语行为个例暂未在本次观察活动中发现,故计为 0。在美工区中,情感表达类型的幼儿自语行为占比最大,其次是占比相同的模仿类型和自我指导类型的自语行为。

由表9 可得,在建构区中,自我指导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1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100%;想象、模仿及情感表达类型的相关自语行为个例暂未在本次观察活动中发现,故均计为 0。在本项目中,或许存在观察时间较短或其他原因,造成建构区总体自语行为数据较少,故不对本区域的不同类型自语行为作进一步比较。

由表 10 可得,在角色扮演区(娃娃家)区中,自我指导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1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50%;想象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 1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50%。模仿及情感表达类型的相关自语行为个例暂未在本次观察活动中发现,故均计为  0。在角色扮演区(娃娃家)中,想象类型和自我指导类型的幼儿自语行为发生相当。

由表 11 中可得,在阅读区中,自我指导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3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100%;想象、模仿及情感表达类型的相关自语行为个例暂未在本次观察活动中发现,故均计为 0。在阅读区中,自我指导类型的幼儿自语行为占比最高。

由表 12 可得,在益智区中,想象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 3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27.3%;

模仿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 4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36.4%;情感表达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 2 次, 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18.2%;自我指导类型的自语行为次数为 2 次,占所在区域自语行为发生的 18.2%。在益智区中,想象类型的幼儿自语行为占比最高,其次是模仿类型的幼儿自语,最后是占比相当的情感表达和自我指导类型的自语行为。

由表 13 可得,未在生物角观察到幼儿的自语行为。

综上所述,同一区域中所使用的自语类型有差异,美工区以情感表达类型为主,建构区以自我指导类型为主,角色表演区(娃娃家)以想象和自我指导类型为主,阅读区以自我指导类型为主,益智区以模仿类型为主。

影响幼儿自语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影响幼儿自语行为的原因

根据访谈可得,使幼儿产生自语行为的原因有两部分,即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环境影响,同伴存在这两项因素;内部原因包括心情状态、发展特征、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由表 14 可得, 外部原因是影响幼儿自语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同伴存在”这一外部原因在所有教职工的访谈中出现频率高达 8.7%;“环境影响”这一因素的出现率则更高,达到 10.1%。

据多名教师和保育员表示,由于建构区大多需要合作搭建,所以幼儿会选择直接与同伴交流的方式来达到合作的目的,而阅读区的整体氛围是安静的,受规则意识的影响幼儿不能大声喧哗,而且阅读不需要幼儿发出声音,所以幼儿在阅读区的自语行为也比较少。

影响幼儿自语产生差异的原因

结合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者得出影响幼儿自语产生差异的原因更多来自内部原因。小中大班的活动区域难度、师生互动模式及同伴是否在场的差异并不大,所以幼儿自身的发展差异占比较大。研究者将幼儿自语产生差异的因素分为以下三点:(1)年龄:3 ~ 4 岁的幼儿的语音和词汇迅速发展,有想要说话的强烈需求,但他们的语言仍以语气词为主,还不能与同伴流畅交流,所以需要通过自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4 ~ 5 岁的幼儿的词汇量增加,并且开始尝试分组活动和说完整的句子,他们开始愿意与同伴交流,所以幼儿的自语行为开始减少;5 ~ 6 岁的幼儿已经能够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所以自语行为的发生最少。(2)性别:男孩哪怕是一个人在区域中游戏,也能放得开, 所谓“沉浸式的区域活动”,一个人也能够自娱自乐,而女孩更愿意结伴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出现

自语行为的次数会略少于男孩,但是并无明显差异。(3)性格:经观察发现,内向的幼儿在发生自语行为时大多是因为受到集体的拒绝或者不敢融入集体,而外向的幼儿发生自语行为时则是想吸引同伴的注意。

参考文献

[1]赵婷,王娟.假装游戏对 4 ~ 6 岁幼儿自言自语和掌握动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29(4):683-687,777.

[2]樊程,陶志琼.3 ~ 4 岁幼儿自语现象的叙事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3(2):1-6.

[3]王莹珠.绘本阅读活动中的幼儿自语行为[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1(1):14-16.

[4]张永娇.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语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5]刘红琴.幼儿在自由绘画活动中的自语现象研究[J].智力,2020(6):187-188.

[6]宋雪,王任梅.美术活动中幼儿自语行为的价值及实现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1): 18-21.

[7]丁书嫚.4 ~ 5 岁幼儿自由绘画活动中的自语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8.

[8]马鑫雪.论自言自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新课程(上),2017(10):250.

[9]温丽.4 ~ 5 岁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自语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10]韩波,秦东方.幼儿游戏中儿童自语作用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3):121- 126.

[11]韩波.解析幼儿的自言自语现象[J].山东教育,2010(30):10-12.

[12]刘晓峰.论自言自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0(5):33-36.

[13]杨宁,王玉.论幼儿自言自语的自我调节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02-108,160.

[14]李佳礼.对 2 ~ 3 岁儿童自言自语现象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5]赵旭曼.儿童自言自语现象的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2):37-40.

[16]韩波.幼儿园自由游戏情境中 5 ~ 6 歲儿童自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7]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8]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129.

[19]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58.

[20]Winsler A.Still talking to ourselves after all these years: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private speec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1]列夫·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3-50.

Research on Soliloquy Behavior in Regional Activity of 3~6 Year Old Children

Lin Zhuyun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Huzhou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soliloquy behavior of 3~6 year old children in regional activities was investigated. Twenty-two childre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and behavioral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liloquy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small class was the most in regional activities, while that of children in big class was the least. The soliloquy frequency of boy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in the same area,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Childrens soliloquy behavior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liloquy frequency of children will fluctuate and change correspondingly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elements and the existence of companions. With the increase of teaching age,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childrens soliloquy behavior increases, and young teachers with shorter teaching age tend to rationally view the influence of soliloquy behavior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ldren; Soliloquy behavior; Regional activity

猜你喜欢
区域活动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探讨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