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已经出台,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这种刻板印象不利于新职教法的落实,降低了职业教育吸引度,阻碍了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民众对职业教育產生刻板印象的原因包括社会观念、大众媒体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破除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提升职业教育形象,需要发扬职业技术争优观念,赋予职业技术崇高的精神;加大媒体的正向宣传力度,为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
关键词:职业教育;刻板印象;形象提升
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职教法的颁布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1]纵观历史,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凡是实体经济大国或是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发展得都很好” [2]。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3]教育部在2022年2月颁发的《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提高质量,二是提升形象。民众关于职业教育的积极认知对职业教育形象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本研究试从刻板印象视域出发,探讨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剖析职业教育刻板印象存在的原因,以期寻求破除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方式方法,为职业教育形象提升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一、刻板印象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刻板印象的内涵、形成及特点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也称为类属性思维,指的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民众通过直接与某些人、某类群体或事物接触,将这个人、这类群体或事物的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第二,民众通过他人的描述或媒体的传播间接获得的对某个体或群体的认识。刻板印象有积极的一面,能够简化民众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民众快速地对事物作出判断。但刻板印象更多的是消极的一面,刻板印象的存在难免会造成民众认识事物的“先入为主”,影响民众对事物本质的判断。
一般而言,刻板印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多数刻板印象是不全面的、错误的。这是由于民众对事物产生刻板印象的原因通常以他人片面的转述为依据,或是以可信度较低的材料为基础,通过主观想象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以偏概全,没有切身经历便对事物本质作出判断。第二,对某类事物的刻板印象在同一群体中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群体对相同的事物所抱有的认知和偏见通常是相同的。第三,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很难被自动打破。民众为了保持认识的一致性,往往会选择注意某些人或某类事,即他们仅仅关注能够证实他们期望的信息,忽略与他们期望不一致的信息。第四,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刻板印象不自觉地指导着民众的实践。
(二)民众关于职业教育的形象认知
以“职业教育”为检索词在网络平台调查民众关于职业教育的认知情况发现,社会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报道多以负面新闻为主,网民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多以负面词汇出现,民众对职业教育存在刻板印象。不自觉地将“差生”“问题”等负面词汇和职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很多家长对于职业教育还是抱有偏见和不看好的态度,无法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职业教育[4 ]。
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且存在很深的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在职校学生素质、职业学校本身、职校学生未来发展三个方面。第一,民众对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刻板印象,认为职校学生是被普通教育淘汰的“差等生”。 但是,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加德纳将学生的智能分为9种,包括语言、数理能力、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两个方面的智能中表现出优势。职校的学生或许无法如鱼得水地应对知识性测验,但可能在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上表现突出。第二,民众对职业学校本身存在刻板印象。有研究调查发现:“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近5成的人对当前职业院校的整体状态停留在一般及以下印象。[5]” 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学校资源配置都远不如普通学校。然而,在中国一些发展较快的省份如浙江、广东等地区,其职校的师资力量、资源配置都远超一些地区的普通院校。第三,民众对职校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存在刻板印象,一些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没有发展前景,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事实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去向并不只是次要劳动力市场。以陕西省为例,“2019年陕西省中职毕业生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14 113,占比24.43%;毕业后从事个体经营人数3 872,占比6.6%;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人数30 273人,占比52.20%,其他方式就业人数9 705,占比16.7%” [6]。
(三)刻板印象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刻板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个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只有得到扎实的落实才能显其效果。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尤金·巴达克认为:一项公共政策发挥效用的基础建立在必要的条件之上,即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群体对出台政策的高度认同与顺从。“若政策的利益相关者高度认同政策条款,则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得到民众的配合,顺利执行;若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对政策认同程度低,则该政策的执行过程将困难重重,受到阻碍,政策成功落实的可能性也会变小。 [7]”一项政策能否顺利落实,除了与政策执行者的水平相关,与政策相关群体对政策内容的认同程度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众对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有助于新职业教育法的落实厘定,但是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间接地影响着职教政策的工作。
2.刻板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招生吸引力。由于受到“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刻板印象影响,家长普遍把“考名校”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即使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家长也不愿主动让孩子去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甚至还停留在很多年前,认为考上职业学校不如直接踏入社会工作。
3.刻板印象影响职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习效果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等。刻板印象直接影响着职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职校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形成对学习的无助感。
二、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成因分析
刻板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直接环境或间接环境的影响。总结职业教育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间接的传统观念、媒体因素以及直接的职教评价因素三方面。
(一)观念因素: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是在一定传统观念的背景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观念特征必然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8]传统知识观和传统人才观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刻板印象形成的因素之一。首先,在传统的知识观方面,“我国自古便重人文轻科技,重修养轻能力” [9],重视对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学习,轻视对自然科学、技术技能的研究;重视对基本原理的学习,忽视对应用科学的研究。这一刻板印象深深地镶嵌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民众至今仍然将职业教育视为培养服务人员、低端技术工人以及体力劳动者的“差生”教育、“二流”教育。其次,在传统人才观方面,“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着民众对人才的认识,即学习成才后的主要去向是做官。这一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上千年,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民众难免认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求得功名,而不是赋予学习者谋生和发展的技能手段。这一思想直至现在也对民众产生着影响。据统计,“2019年、2020年,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分别为61.2%、64.9%” [10]。可见,“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在广大民众心中形成了文化印记。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赋予学习者基本技能,为个人谋生做准备,这一目的与传统观念相背离,由此造成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
(二)媒体因素: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形象构建
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媒体所创设的“拟态环境”也是民众对职业教育形成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拟态环境即信息虚拟环境,媒体在大众和现实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媒体所构筑的信息环境,此环境是人们间接体验事实的中介。媒体通过筛选和加工一些信息,以报道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为民众构建出某类事物的部分面貌,间接影响民众对某类事物本质的认识,造成对事物的刻板印象。由于大众媒介的偏向性,公众在片面的信息环境中了解事物,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尤其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对某些群体进行片面、夸大的报道,使刻板印象更加稳固。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形成也是源于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媒体通过对职业教育相关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起民众直接了解职业教育现状的信息环境。如若媒体对职业教育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则能够将职业教育最新的发展情况传播给大众,让民众了解到职业教育的最新动态,刻画积极的职业教育形象。第一,媒体对职业教育相关内容报道较少。“相比于跳跃在大众视野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一直游离于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之外” [11],媒体对职业教育的严重忽视,导致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发展落后的初始阶段。每年高考结束后,“学霸”“清华录取通知书”等词条迅速冲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反观职业教育,“职校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成绩却很少被宣传” [12]。媒体构建的虚拟信息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众了解职业教育的渠道。第二,大众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报道多以负面内容为主。各大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争先恐后报道职业教育领域的负面新闻,如:黑龙江职业学校张美玉查寝事件,一天内迅速登上各大媒体的热搜。此类负面的新闻报道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使得本就认同度较低的职业教育迅速被负面舆论包围 。[13]第三,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多以民众难以理解的官方政策术语、枯燥理论为主,对职业教育领域内正面案例的宣传少之又少。“职业教育的优秀案例是展现我国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最好名片” [14],也是让民众认可职业教育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然而媒体对职业教育的优秀案例却鲜少报道。
(三)评价因素:唯学历论的社会评价机制
社会评价机制对教育发展具有指向标的作用,其价值导向机制和表现形式直接反作用于教育活动,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15]科学的社会评价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唯学历论、唯分数论的用人标准和评价标准在社会中仍然占据主流。这种用人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影响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根源所在。第一,当前的用人机制使职业学校学生在职场中丧失学历优势。迈克尔·斯宾塞在筛选假设理论中“把教育看成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岗位的装置” [16]。在这一理论假设下,大多数企业在用人招聘时都提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将第一学历为985、211院校设置为门槛。这种唯学历论的社会评价机制使得民眾自然而然地认为职业教育学生没有出路,职校毕业的学生无法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第二,职业院校自身的评价机制使职校学生无法展现其自身优势。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性知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类型,也是评价职校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内容。而职校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通常过多注重知识性测验,而忽视技能评估” [17]。这使得本就不擅长考试,更擅长技能操作的职校学生很难展现其自身优势,使其自我效能感降低,与普通学校学生之间形成“马太效应”。
总之,当前的社会评价机制无法让职校学生展现其优势,造成民众对职业教育及其学生的片面认识,进一步发展为刻板印象。
三、提升职业教育形象的实践路径
基于传统观念、媒体和评价的因素,民众对职业教育形成了片面、消极的刻板印象。探寻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破除路径迫在眉睫。
(一)技术观念:发展职业技术争优观念,赋予职业技术崇高的精神
“只有职校学生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占据技术高地,才能使民众重新认识职业教育” [18]。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破除,需要祛除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应积极发展职业技术争优观念,赋予职业教育崇高精神。第一,发展职业技术争优观念,培育职业教育学生扎实的核心技术能力。必须培养一批口碑好、技术硬、素质高的职校学生,只有扎实技能傍身,职业教育学生未来发展路径才更广,职业教育才能被大众所认可,被学生所选择。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职业院校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并非仅重视技术传授,或为了和普通教育看齐,仅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职业教育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群体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第二,在进行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赋予职业技术崇高的精神。操作能力的培养对职教学生固然重要,但是技术背后所包含的精神力量、技术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同样值得职教学生学习。破除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要改变技术职业教育简单的培养方式,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要致力于技术精神的塑造。第三,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从国家层面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岗位升级机制,对在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高技能人才,除了提供物质嘉奖外,也要注重精神嘉奖。第四,在人才任用上,加快国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在招聘时应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开通绿色通道,对求职的普通教育毕业生和职业教育毕业生采取两套评价标准。同时,对已经在岗的职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给予一定的改善。
(二)社会媒体:加大媒体的正向宣传力度,为职业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新职教法中增加了从舆论层面推广职业教育的规定,这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院校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媒体宣传是舆论推广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正面形象提升需要社会媒体的积极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也强调了这一点:“新闻媒体和职业教育有关方面应当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公益宣传,弘扬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典型事迹,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19]”媒体是民众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大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正向宣传力度是扭转职业学校负面形象、破除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有效机制之一。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第一,大众传媒应该将职业教育的报道放在突出位置。“最新的《新职教法》已经从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提升至同等地位”[20],大众媒体应该将报道的目光转向职业教育,挖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价值,使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占据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只有加大媒体对职业教育相关事件的报道力度,才能让民众进一步了解职业教育。第二,加大媒体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解读力度(如对新职教法的解读)。一项政策颁布后通常会有很多专业术语,只有对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使之以更加“亲民”的方式呈现给民众,才能让学生和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政策中的新变化更加了解。第三,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积极发挥舆论引领作用。“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导向性则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21]。应加大媒体对职业教育正面案例报道的力度。职业教育的案例报道是普通大众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正面案例的报道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对民众的吸引力,助力刻板印象的破除。
(三)職教评价: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
《新职教法》的颁布标志着职教学生也可以通过努力追求更高学历。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升学立交桥正在有序建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也可以成为职教学生提升学历的方向选择。打通职业教育学生纵向发展通道,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升学的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第一,调整职业教育升学考试的结构。“从教育规律来看,初中后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应基于职业分工和个性化的自主选择” [22]。但在现实中,造成普职分流的根本原因却是源于学习成绩的筛选机制。由此,职业教育逐渐变成许多学生家长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试结构与职业教育学生的特征不相符合,考试中的专业课课程和技能考核课程分数所占比例分配不合理,这样的考试难以让职校学生体现出自身优势,也有悖于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调整职业教育升学考试结构是提升职业教育形象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以技术类和操作类考核为主,以文化知识考试为辅,将笔试和操作技能考试结合起来。这种考试形式,可以为有着精湛技能,却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弱而错失深造机会的职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第二,要从国家层面出发,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升学顶层设计,增加职业教育学校,减少职业教育收费,增强职业教育硬性条件上的优势,使高层次职业教育落到实处。第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比例,为有志于提升学历的职教学生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悦,周建松.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新《职业教育法》的扎根理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9):34-39.
[2] 赵志群.普职分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22(06):66-69.
[3] 谢维和.把职业教育的事想清楚:兼谈职业教育的地方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6):5-10.
[4] 黄毓毅.新职业教育法视角下职普融通的意义、定位和实施策略[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4):23-27.
[5] 王湘蓉,孙智明,王楠,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J].教育家,2021(17):7-23.
[6] 郭为.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0(10):10-13.
[7] 刘莉,朱莉,刘念才.目标群体视角下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政策认同研究: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问卷调查[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41(02):73-82.
[8] 齐爱平,崔晓静.试析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J].江苏教育,2010(33):35.
[9] 宁海霞.论文化因素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职业,2019(06):24-26.
[10] 十年砍柴.清北毕业生选择进体制:年轻人还有多大的社会空间?[J].记者观察,2022(07):84-87.
[11] 媒体:架在职业院校和社会公众间的桥梁[N]. 中国青年报,2010-12-06(011).
[12]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亟须推进系统性改革:基于湖南的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17(16):42-51.
[13] 杨东铭.职业院校的形象塑造与定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2):201-203.
[14] 孙帅帅,李政.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想象及重塑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7):23-29.
[15] 孙东山,台合语.论教育评价的根基、限度及转向[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11):34-38.
[16] 曲恒昌.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2.
[17] 简莹.浅析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评价[J].亞太教育,2016(06):219.
[18] 崔蓬克,刘春雷.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形象研究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8(02):4-10.
[19] 徐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22年4月1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2(03):517-519.
[20] 刘庆标.把准“四个特征” 科学推行新职教法[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05):5-7+11.
[21] 孙少山.导向性:新闻报道的灵魂[J].新闻爱好者, 2019(07):56-59.
[22] 瞿连贵,李耀莲.职业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流动:机理、向度、限度及其进路[J].职教通讯,2021(01):16-25.
收稿日期:2022-07-12
作者简介:胡向茹(1996- ),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