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伟 龚 静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郑州 450044)
2014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46号文)的文件,同时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审批权,马拉松赛事迅速发展。2019年中国马拉松蓝皮书显示,在全国337个城市中,共计300个城市在2019年举办过规模赛事,马拉松赛事几乎涵盖了全国大部分城市,有的城市还不止一场马拉松赛事,马拉松赛事成了我国的国民运动,也是国内参赛人数最多的体验性赛事项目。马拉松赛事火爆现象,也引起了我国体育界学者的高度关注,每年都有大量研究马拉松的科研成果发表。虽然受疫情因素的影响,有些马拉松赛事暂时停止,但是,普通百姓对赛事的热情依然不减,国内学者对马拉松赛事的研究热情依然不减。为了进一步厘清马拉松赛事火爆的背后逻辑,系统分析我国马拉松研究的发展脉络,运用可视化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近些年来我国马拉松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类、归纳和整理。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我国马拉松发展的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数据的精准性在信息可视化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本研究以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的马拉松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检索时间设置为2000年至2021年,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结果的真实性,在数据搜索过程中对检索方式进行反复比较,最终采取主题检索方式。通过设置检索条件,得到我国马拉松相关文献518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结果的真实性,通过“Endnote”软件剔除通知、报纸等与“马拉松”研究相关性较低的非学术性文献,为确保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性,笔者经过二次逐条筛选,在数据检索过程中人工对题目和摘要逐一核查,最终得到314篇核心文献作为本研究基础。
为梳理我国马拉松文献资料的发展脉络,明晰其演变进程,笔者通过可视化分析技术将我国马拉松研究所包含的大量数据整体展现,形成较为直观的总体图景、发展态势和结构特征。本文利用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 Space Ⅴ(版本号5.8.R3)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同时,借助VOSviewer1.6.17形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利用共引分析理论(co-citation)和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依据绘制的可视化图谱,运用共词分析及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方法,探究我国马拉松研究在动态发展网络结构中的突变现象与演变过程,为清晰地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理论支撑。
由表1可知,2019年所在城市举办的规模赛事和认证赛事整体数量比较多。北京最多,规模赛事高达117场,认证赛事10场。深圳的规模赛事最少,也达到了29场。广州的认证赛事最少,只有3场。与其他赛事相比,很少能达到马拉松赛事这种体量。近几年,随着马拉松赛事的逐渐增多,我国学者对马拉松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分析我国马拉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马拉松研究文献资料的一些基本特征,主要从时间分布、研究作者或团队、研究机构等进行分析,寻找基本规律。
表1 2019年我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和认证赛事城市一览表
科技文献量的时间动态趋势是反映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1]。马拉松文献的发表时间与发表数量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客观反映了马拉松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如图1所示,虽然每年发表的核心论文数量存在差异,但是,整体趋势趋于上升状态。在这期间,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第一个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有利地提升了国民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第二个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有利地促进了国内马拉松运动的快速发展,参赛人数和比赛场次达到了空前状态。
图1 我国马拉松研究核心成果数量时间分布
2008年之前,我国马拉松研究处于萌芽探索期。马拉松文献整体数量偏少,研究内容集中在马拉松训练或生理生化等方面,主要解决竞技马拉松的一些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是专业马拉松运动员。虽然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举办了马拉松赛事,但是未达到目前这种火爆场面,国内学者对普通百姓参与马拉松的关注度较低,少部分研究学者重点关注竞技马拉松的研究,这就造成了马拉松研究成果整体数量不多。
2009年-2014年,我国马拉松研究处于缓慢增长期。人们对马拉松的认识逐渐提高,国内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逐渐增多,宣传的力度逐渐加大,普通百姓参与马拉松的热情逐渐增高,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马拉松赛事,研究内容不仅限于竞技马拉松,还包括城市马拉松赛事文化等方面,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视角更加新颖,研究手段更加多样化,马拉松研究成果整体数量有所增加。
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件之后,体育赛事“简政放权”,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的审批权,使得马拉松赛事有了更大的自主权。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也发布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从操作层面上引导马拉松发展,规章制度的颁布,为马拉松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有资料显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多个城市会依托“马拉松赛事”,进入全民消费黄金期[2]。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马拉松赛事的喷发奠定了经济基础。至此,我国马拉松研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研究学者是推动我国马拉松研究持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科研成果发表数量代表其科学知识产出的能力,是反映其劳动效率的首要评价尺度之一。由图2可知,通过对核心期刊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共355个节点和312条连线,整体网络密度为0.005,其中作者节点的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节点间连线表示作者的合作情况,线段粗细与合作紧密程度成正比例关系,由此可知我国马拉松领域的研究者大多数都成分散状态,还未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
图2 我国马拉松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根据图谱大致可以把研究者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作者共现图谱的外层,这些研究者以孤立节点存在,与其他人未形成研究节点,属于独立的研究学者;另一类是作者共现图谱的里层,这些研究学者之间有节点连线,根据节点连线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单一节点连线的研究者,表示他们已与合作者开展两两合作研究;另一部分是三个以上节点的研究者,表示他们已经形成了三人以上的研究团队。综上可知,我国致力于马拉松研究的学者虽然众多,但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已形成合作关系的学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虽也有少量研究团队出现,但小而分散,大型的研究团队远未形成,研究较为分散。
研究机构分布特征与合作情况的分析可为该领域人才的选拔、培训与学术交流合作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图3所示,可视化软件绘制出我国马拉松研究机构共现图,展现出我国马拉松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我国马拉松研究机构主要以高等学校为主,但机构之间的合作频次较低,形成极少量较为稳定的合作群体,合作类型较多以相邻地区之间的合作形式出现,跨地区合作较少。因此,如何将松耦合性转化为紧耦合性,各学科间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是当前我国马拉松研究领域有待完善的问题,各研究机构间需要开拓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模式、改进合作模式,以此作为我国马拉松研究的主要突破口。
图3 我国马拉松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从整体上看,我国马拉松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且机构研究成果方面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北京、上海和厦门偏多,一方面,这些地方有国内最好的专业性的体育院校,学者的整体科研素养较高。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马拉松赛事都是国内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赛事,北京马拉松是国内最早的马拉松赛事,见证并经历了我国马拉松发展的各个阶段,也是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引领者。不断创新的厦门马拉松后来者居上,厦门也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马拉松城市,形成自身独特的赛事风格,被马拉松界称为“北有北马,南有厦马”一北一南的赛事格局,上海马拉松被称之为接近波士顿马拉松的赛事。这些马拉松都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赛事,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是由科学家积极引用的文献所体现的,某一时期内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通常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3]。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的高度归纳与总结,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体现,其出现的频率可以体现该研究领域的价值和热点,出现的频率愈高,所在领域的研究热点会愈清晰。
图4显示了我国马拉松研究的关键词图谱,图中每一个圆圈表示节点,圆圈的大小代表这个关键词的权重,即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出现频次越多,节点越大,反之,节点越小。两个圆圈之间的距离表示了两个圆圈之间的亲缘性,亲缘性越强距离越短,亲缘性越弱则距离越远,同时,各圆圈之间线条的粗细表示关键词共现次数,共现次数越多,节点间连线越短。
根据表2所示,我国马拉松研究高频关键词排前十位的主要是马拉松、体育赛事、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高原训练、城市文化、全民健身、体育经济、城市形象。我国马拉松研究高中心性关键词排前十位的主要是马拉松、体育赛事、中长跑、体育管理、中国、奥运会、群众体育、城市文化、体育经济、城市形象。通过高频关键词以及高中心性关键词可以看出当前马拉松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马拉松方面的研究趋势。 结合图4和表1可以看出较大关键词节点有马拉松、马拉松赛事、体育赛事、城市马拉松,归纳出马拉松领域当前研究热点呈发散式分布,可以归纳为三类,即赛事发展、城市马拉松和训练与健身。
图4 我国马拉松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我国马拉松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前10位)
3.1.1 赛事发展
赛事发展主要包括赛事管理、赛事安全和赛事评估等热点问题。全国337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有些城市每年不止一场马拉松,每个马拉松的赛事组织管理参差不齐,如何举办一场高效的马拉松赛事,提升我国马拉松赛事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从马拉松赛事组织流程入手,分析马拉赛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马拉松赛事安全包括参赛人员伤亡事故和组织风险和安全保卫等[5-6],马拉松赛事安全,尤其是人员伤亡事故的纠纷等问题,也是研究重点。马拉松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如何评价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力,用哪些指标进行评价,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7]。
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对马拉松赛事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赛事主办方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马拉松赛事。马拉松研究者将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分析马拉松赛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1.2 城市马拉松
马拉松赛事类型比较多,比如城市马拉松、乡村马拉松、垂直马拉松、山地马拉松等。城市马拉松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马拉松赛事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宣传当地文化,塑造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8-9]。马拉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举办马拉松赛事在一般意义上确实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具体包括为举办地带来的消费增量、对相关产业的直接拉动效益、主办方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相关产业的间接效益[10-11]。
3.1.3 训练与健身
马拉松是竞技与健身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属于有氧代谢为主的体能项目,国内学者重点从高原训练、周期安排和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依然是热点[12-16]。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参加马拉松是一个很好的方式,2019累计参赛人次达到710多万,随着疫情的慢慢消失,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马拉松赛事中,依然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从质化研究和身体管理的角度分析参与马拉松健身的动机和需求[17]。青年中产群体为了达到身体的规训与掌控,同时消除社会带来的焦虑,提升社会认同,由此促使了青年中产群体成为了马拉松赛事的主体[18]。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马拉松的研究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马拉松赛事由原来以竞技为主,逐步过渡到竞技与大众共同发展的局面。由原来单一性研究逐步过渡到多学科交叉研究,逐步丰富马拉松的理论研究。结合图5,根据单一性和多样性特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性研究阶段(2000年-2010年);第二阶段是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2011年-至今)。
图5 我国马拉松研究热点时序图谱
3.2.1 单一性研究阶段(2000年-2010年)
单一性研究主要是指马拉松研究多集中在竞技马拉松,主要包括周期训练的特点和规律、训练负荷、高原训练、身体机能和指标等[19]。马拉松前期的研究侧重于竞技比赛,作为有氧功能为主的耐力性项目,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耐力性等是竞技马拉松所追求的,部分学者围绕着如何提升马拉松选手成绩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重点围绕竞技马拉松进行研究,也是符合当时的国家田径队的需要。普通百姓参与马拉松赛事的热度还在缓慢上升,国家还未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进行引导,针对普通百姓参与马拉松,国内学者关注度并不高。
3.2.2 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2011-至今)
多学科交叉研究主要是指马拉松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竞技马拉松训练,还包括体育管理、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等多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借助其他学科理论知识分析马拉松存在的问题。
201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发[2011]5号),为推动全民健身起到了引领性作用,促使更多普通百姓参与运动,为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动全民健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马拉松运动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内马拉松出现“井喷”局面,学者开始关注马拉松热背后的原因,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知识解释马拉松火爆背后的原因[20]。
城市马拉松依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马拉松赛事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形象塑造、品牌建立、活跃城市旅游、提升城市文化、完善城市综合系统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等作用。国内很多学者运用其它学科理论解释城市马拉松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共生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深层生态学理论和场域理论等,这些理论很好地分析并解释了城市马拉松遇到的问题[21-25]。
第一,后疫情时期,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进一步发展,对赛事管理、赛事风险和赛事评估的关注还会加强,赛事管理的研究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赛事风险的研究更加可控化、预知化。赛事评估更加全面化、客观化。第二,随着参与人次的不断增多,参与者对赛事的认知、感受和体验等相关研究会增多。第三,我国马拉松发展迅速,但是,我国马拉松文化与赛事发展速度并不相符,我国马拉松文化是什么,需要深度阐释。第四,城市马拉松赛事依然是研究重点,尤其是城市马拉松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第五,多学科交叉研究依然是马拉松研究的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竞技马拉松的研究,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与运动人体科学结合比较多,另一方面是非竞技类马拉松的研究,运用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来诠释马拉松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整理2000-2021年马拉松核心期刊论文可知,这期间的文章数量处于上升趋势。通过分析可知,马拉松的研究学者众多,但学者之间合作较少,已有合作关系的学者紧密度不够;马拉松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研究机构的成果存在地区差异;研究内容由单一学科过渡到交叉学科,研究热点一方面集中在赛事发展、管理、评估和文化,另一方面集中在参与者对赛事的认知、感受和体验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