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银丽 严红燕 杨平玉 王芳 汪丽君
医院外科属于病情较为复杂、病种类型较多的科室之一[1],也为医院构成的主要科室,因此对科室护士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年轻护士因工作时间相对短,缺乏工作经验,且心智较不成熟,持续培训为确保护理质量的主要方式[2]。2019年暴发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身体健康、工作、学习,以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均造成严重影响,疫情防控已成为医护人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此环境下,医院外科护士的工作负荷量加大、任务繁重,怎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安排和学习相关内容,也为目前医院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碎片化时间指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余的零碎和闲散时间,如等人时、排队时、等车时、玩游戏、浏览朋友圈和网页、手机阅读等所耗费的时间,具有差异性、个体化、随意性、零碎性、随机性等特征[3-4]。而常规培训模式则固定学习和培训的时间,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无法达到此条件。现已有学者提倡将碎片化时间管理用于医院外科年轻护士培训中,但目前此方面报告非常少[5]。现本研究纳入在我院外科就职护士40名分组论述此点。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外科就职护士40名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目前在外科工作2年以内护士;移动设备完善;服从线上管理。排除条件:怀孕或2020年备孕护士;2020年轮转外科护士。剔除条件:各种原因中途离开的护士,如更换培训方式、中途休假等。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名。对照组中男6名,女14名;年龄23~28岁,平均25.32±1.25岁;学历:本科及以上12名,大专8名。观察组中男5名,女15名;年龄22~28岁,平均25.69±1.23岁;学历:本科及以上11名,大专9名。两组护士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各护士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前期以问卷星形式对外科工作2年内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科室、临床工作时间、目前学历、职称、自主学习能力、网络学习情况等,了解护士对线上线下学习的看法,了解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对照组接受常规培训,即在固定时间接受培训。观察组接受碎片化时间管理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1)第一部分:管理模块。研究团队讨论选择符合碎片化时间管理培训的现有移动APP,现有移动APP具备特征:价格低廉且易于使用;能提供个性化且友善的学习情境;具有管理模块、学习模块、在线讨论模块、考核模块、评价模块。资源制作主要以录播、录屏、课件转化为主;传输载体主要考虑3G、4G、Wifi等无线移动技术与移动媒体终端的融合。设立1名有信息系统资质的管理员负责系统维护。
(2)第二部分:学习模块。设立碎片化学习内容主题:①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②护理专业学组基础知识;③问卷星调查中年轻护士学习需求。研究团队制订培训计划,按照制订的培训主题配以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要求、考核标准等相关要素后,交由课程制作负责人制作可供网上学习的独立课程。课程培训主要以“微课程”“微视频”为主,由取得医院护理师资培训资格被聘任为临床护理带教的老师进行制作及授课,课程制作后由研究团队专家组审核通过后方可作为培训课程。每一节独立的微课、视频等时间长度一般在10~12 min,最长不超过15 min。每周一由研究团队将本周课程培训内容上传移动APP,并发布学习提醒及学习内容。年轻护士收到学习提醒后在1周内利用早晨起床后、下班后、睡觉前等零碎时间片段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不用担心迟到或错过精彩内容,随时都可以投入到学习中。
(3)第三部分:在线讨论模块。设立在线讨论专区,年轻护士可以针对学习内容、疑难问题、个人需求等在线进行交流。年轻护士可以将自己了解的专题前沿知识通过讨论专区进行资源共享。
(4)第四部分:考核模块。设置答题环节,年轻护士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后通过答题才能继续下一步的学习。年轻护士完成课程未通过答题则视为此次课程未完成。
(5)第五部分:评价模块。信息管理员在课程完成后经后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包括学习进度、学习习惯、学习时长、课程活跃度、学员基础数据分析等,了解年轻护士的线上学习情况。设立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年轻护士进行奖励,以此提高年轻护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制订外科年轻护士对碎片化时间管理培训满意度测评表,了解护士培训模式的满意度。
两组护士均持续培训1个月。
(1)理论考核成绩:由我院3名外科专家负责制订考核试卷,包含外科手术配合要点(40分)、术前护理重点(30分)、术后护理重点(30分)3项,得分越高表示理论考核成绩越好。
(2)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由3名外科专家现场考核,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临床实践能力越强。
(3)培训满意度:由外科科室相关人员制订培训满意度测评表,包含您对碎片化时间管理培训模式满意吗、您对培训内容是否满意、您认为培训内容是否对实际工作有帮助等12项内容,选项包含非常满意/非常有、满意/有、一般、不满意/没有,分值分别为3分、2分、1分、0分,总分0~36分,让各护士自行填写问卷。
(4)教学质量: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包含责任感、胜任临床工作能力、与指导教师配合度、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性6项内容,每项评分满分10分,得分越高代表教学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时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培训前,两组护士外科手术配合要点、术前护理重点、术后护理重点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各项理论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分)
培训前,两组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比较(分)
观察组培训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培训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培训后,两组护士责任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胜任临床工作能力、与指导教师配合度、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士教学质量评分比较(分)
随着医疗和护理专业的逐步发展,不断加深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加大了对护理人才工作技能的要求,护士所需知识也在逐步更新,终身性护理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6-8]。医院外科属于病情复杂、病种较多的科室,对护士的护理能力要求高,均需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年轻护士为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其自身素质对整个护理队伍的素质均有直接性影响,也关系着是否可提升护理质量。培训年轻护士外科理论知识为其成长的主要环节[9-10]。所以,规范化培训外科年轻护士理论知识,协助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此也为提升护理质量的主要途径。
有研究报道[11-13],外科护士中大部分均为年轻护士,且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心智不够成熟和坚定,学习自律性差。进入临床工作后,因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变化,会降低其自主学习能力。加之年轻护士因培训、工作与社会活动之间出现冲突等,甚至无法按时参与培训,深入学习的难度较大,此为年轻护士丧失自主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疫情防控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新冠疫情期间传统集体授课的培训方式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14],因而线上培训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集中授课模式,但大部分年轻护士对于时间管理观念淡薄,不重视对时间的充分利用与规划,未能把其放在加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上[15],从而影响了线上培训的效果。
李小琼等[16]报道,将碎片化学习模式用于本科护生学习中,可提升其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本研究将碎片化时间管理模式用于外科年轻护士培训中,数据显示,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培训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胜任临床工作能力、与指导教师配合度、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碎片化时间管理模式可进一步提升外科年轻护士理论考核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培训满意度、教学质量。碎片化时间是指随着需求的多元化,人们工作和生活之余的零碎时间段,可利用的时间不再是完整的、大段的,而是零散的、互相没有关联的,从几分钟到2小时[17]。碎片化时间管理培训是指利用移动学习工具,如智能手机、iPad等,充分利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些被打碎了的时间片段,通过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18],有利于学生充分合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与学习效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热情。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利用碎片化时间管理模式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让护士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每天24 h人体大脑时刻处于高速运转过程中,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上。实际上,碎片化时间却为每日常态,且总体来看,占据了大多数可用时间,能有效管理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所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管理模式后,护士则可在等电梯、等公交车时进行浏览学习,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提前了解所需学习的内容,这样一来在带教的指导下,则可更好地思考培训内容,及时提出问题并解决,能更为熟练的掌握培训内容,随之也能提升教学质量,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院在培训外科年轻护士工作技能时,可采用碎片化时间管理模式进行培训,与常规培训模式相比,能进一步提升其工作能力,且可得到护士的认可和肯定。由此,护士则可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高质的护理服务,真正让患者感受到医院服务的人性化和温馨化,为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树立奠定了基础。但本研究在进行对比分析时,缺乏大样本量的支持,条件成熟后可将研讨内容进一步深化。